APP下载

指挥台上绽芳华 访天津交响乐团常任指挥易娟子

2021-01-03撰文王懿霖美术编辑丁国明赵霞

求贤 2021年7期
关键词:交响乐小提琴音乐

撰文/王懿霖 美术编辑/丁国明 赵霞

REPORTER'S

NOTES

人物素描

采访天津交响乐园常任指挥易娟子,是在夏日一个午后的咖啡馆里进行的。

虽然是初次见面,但记者一进门,就确定了她——身着白线衣,浅色运动裤,微卷的长发随意散在了脑后。音乐果然是培养气质的,易娟子安静地坐在那里,仿佛与周围嘈杂的环境天然形成了隔离。

作为一名女性指挥家,易娟子是绝对的“少数人”。在今年的“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夕,著名的华人女指挥家郑小瑛发表了《30 位华人女指挥的敬意》,这位已入鲐背之年的老人细数了自己从业以来的过往,为华人女指挥这一“弱势群体”发声:“执棒交响乐团的女指挥,不同于其他可以‘独善其身’的女音乐家,因为她面对的是一个由男女专业者组成的大型音乐表演团体。在目前‘性别平等’还没有真正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的时代,要站立在这个传统属于男性的岗位上,除了要有超群的音乐才华、超群的学识品德,还必须有超群的坚定意志、胆识自信和牺牲精神。”

坚定自信、优雅大气、行云流水般的指挥气质和风格是乐迷对易娟子的评价。“的确,作为女性指挥家,观众和乐手都会对她在指挥台上的表现要求更高。而作曲家大部分是男性,他们的作品也多从男性的角度出发,这就要求女性指挥在柔和刚的跨度上把握恰当。”当记者抛出“女性身份”这一话题后,易娟子言简意赅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采访就这样开始了。

拿起指挥棒对于易娟子来说是“幸运”的,但也是必然的。出生于音乐世家的她,从小生活在浓厚的艺术氛围当中。“我的父亲是小提琴演奏家,母亲从事声乐工作,我生活的大院里有不同的文艺团体,有交响乐团、歌剧团、芭蕾舞团、话剧团、京剧团等等,我小时候玩耍的地方就是不同的排练室和练功教室,晚上常常跟着父母去剧场看他们演出,音乐、舞蹈和舞台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3 岁半,同龄的孩子还在嬉笑打闹的时候,易娟子就在父母的引导下开始学习小提琴。“那时候正是玩的年纪,本来在幼儿园跟小朋友玩得正开心,结果被父亲叫回家练琴,这让我很郁闷。”随着年龄的增长,对音乐的认知也不断加深,10 岁的易娟子主动跟父母要求学弹钢琴。“一方面是感兴趣,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逃避拉小提琴。弹钢琴可以占去一部分时间,这样我就不用每天拉五六个小时的小提琴了。”有了之前的音乐功底,易娟子学习钢琴进步飞快,这让她很有成就感,没事还能用钢琴自编一段曲子自娱自乐。

凭着扎实的音乐基础以及艺术天赋,易娟子被西安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和作曲系同时录取了。“那时候学校还没有设立双学位,我只能选择一个专业。”看似轻松的一个选择让她的人生轨迹发生了转变,“小提琴我已经学了十几年,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而作曲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天地,能让我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音乐,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带来更多的惊喜,而且,即使在作曲系学习,我依旧可以练习小提琴,一举两得,所以我选择了作曲系。”

易娟子开始接触指挥也是在大学期间。“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学习指挥了,我的指挥启蒙老师是我父亲的好友和同事、当时陕西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朱少伯先生。”因为同住在一个大院里,这位启蒙老师经常听儿时的易娟子拉小提琴、弹钢琴,并且曾辅导过她一些作曲理论知识,他觉得这个孩子有天赋和音乐基础,学习指挥非常合适,便问她愿不愿意学指挥。当时的易娟子觉得学习指挥非常有趣且具挑战性,便欣然答应了。

由于学习成绩优异,本应五年毕业的易娟子提前一年毕业,留在作曲系做了一名教师。从小就一直生活在排练室和剧场的她,突然成为了一名教音乐理论的老师,这让她觉得“好像离音乐远了”。内心深处对音乐的执着与热爱,促使易娟子放弃了安逸的大学教师工作,做回了最纯粹的音乐——学习指挥。在经过了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严格的指挥技术学习后,易娟子来到了天津,成为天津交响乐团的第一小提琴手和助理指挥。

刚入团时,易娟子并没有马上从事指挥工作,而是担任了一段时间的第一小提琴手,易娟子也非常享受这段与小提琴相伴的时光,之后,她就做一些助理指挥和指挥的工作。一开始,一些乐手对易娟子并不了解,对她做指挥产生了怀疑,毕竟大家只知道这个姑娘是拉小提琴的,但经过几次排练磨合后,大家开始对她刮目相看,也产生了信任。“这种信任和鼓励让我站在了指挥台上。”

一段时间里,易娟子频繁地转换“角色”,一会儿在指挥台上指挥乐队,下一场又坐到乐队里拉起了小提琴,这份忙碌让她感觉既充实又快乐,同时也让她意识到了自己还需要提高进步。于是,她决定继续深造,考取了指挥大师、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徐新教授的硕士研究生。2013年,她又考入维也纳国立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指挥系学习,获得了“最高艺术家文凭”。在易娟子心中,这些学习的经历是非常宝贵而又纯粹的,“我每天的生活几乎就是简单的两点一线,因为学校要求无论什么专业都要完成演奏音乐文献的课程,所以清晨我总是背着一大书包总谱或者小提琴乘地铁到学校,然后开始一天的学习,回到宿舍时经常天已经黑了。”每天在维也纳的街道上穿梭,易娟子竟然没有多余的时间驻足在多瑙河畔欣赏美景。

有人说,音乐是感性的,但易娟子认为音乐也具有理性。“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是一种抽象的思维,作曲家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情感与哲学的思考注入音乐中,尤其是在大型的交响乐作品中,音乐是需要更多逻辑性的。”对于如何诠释这种逻辑,如何传递音乐中的哲学认识和精神价值,易娟子思考了很久,“音乐不是情绪和情感的堆砌,仅仅追求情绪的宣泄和渲染,那音乐就是空洞的和没有价值的。”

易娟子独特而又细腻的视角,让她对音乐作品的内涵有着清晰的理解,她通过优雅且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指挥,将音乐作品的内在逻辑和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

颇具权威的《古典音乐杂志》曾评选出对西方音乐历史影响最大的50部音乐作品,排名第一的是交响组曲《春之祭》,而《春之祭》的演奏对于任何优秀的乐团和指挥来说都是个极大的挑战和考验,因此被誉为难以逾越的“大山”。这部作品在国内没有几个指挥和乐团敢碰触敢演奏,而易娟子却向难而行。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易娟子以她深厚的音乐功底和精湛的指挥技巧,带领天津交响乐团完成了这部作品,让天津观众乃至全国观众能在音乐厅现场欣赏这部伟大的组曲。专门从北京赶来观看此场音乐会的音乐评论家撰文道:这一天既是一个纪念日,又是一个里程碑。因为在这一天,“天交”完成了一次巨大的挑战,实现了一个带有根本意义的跨越。

在大量演绎古典音乐的同时,易娟子还不遗余力地推广中国当代优秀音乐作品,曾受邀指挥了由老一辈歌唱家郭兰英担任导演的大型中国民族歌剧《刘胡兰》;首演并录制了“中国当代作曲家系列”多张CD 等。

2018年,易娟子探索创新出了全新的演出系列——“娟子时间”。这档节目是基于她多年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是一种对传统音乐会拓宽延展的舞台艺术复合形式。“娟子时间”将表演、交流、欣赏紧密融合,以丰富的演出内容、独特的艺术视角、观众的感知审美为基础和方向,在突出现场演出观赏性和艺术性魅力的同时,通过交流访谈,分享音乐创作的初心、探讨演奏艺术的追求、激发观众自觉的艺术审美,将音乐会“创作、演奏、欣赏”三位一体的内涵进行全方位体现。

在崇尚流量的今天,交响乐这类太过于专业的音乐类型显然受众不多。当记者问道,“有没有过怕观众欣赏或理解不了高雅音乐的这种顾虑?”易娟子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没有。”她低下头抿了一口茶继续说:“我们创新的这档节目,就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交响乐。”的确,许多人对交响乐存在着刻板印象:正襟危坐、严肃紧张。于是,这种艺术形式逐渐地成为了难以欣赏的代名词。

“娟子时间”的诞生让这种“不接地气”的艺术形式“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每期音乐会中,易娟子会邀请中外优秀的艺术家做演出嘉宾,在为观众呈现经典名曲和精彩演绎的同时,与观众交流创作中的情感思想和动人故事,启发观众对艺术作品创作演绎的感性认识。同时,她还会担任乐队指挥,或用小提琴和钢琴演奏与嘉宾合作,在深度艺术交融的同时,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艺术体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观众能感受和喜欢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易娟子不仅在她的节目中分享古典音乐,还将舞蹈、戏曲、诗歌、绘画等姊妹艺术与音乐相结合,希望能通过这种形式拓展观众,为大家展现艺术的个性与共性及文化的内生力量。

易娟子曾带着她的音乐走进施工现场,“虽然工人师傅们之前都没有听过交响乐,但演出结束后,我从他们的眼睛里读到了感动和激动,这就是音乐的魅力。”说到这时,易娟子停顿了一下,看得出这种特殊的音乐会也给了她很深的触动。值得高兴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音乐厅去欣赏交响乐。“我希望用我们的音乐去吸引、普及和培养观众,让他们可以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的里,思想和情感被感染、被唤醒,这就够了。”

正是因为有像易娟子这样的艺术家,交响乐这座跨越时空的桥梁才能穿越历史,为今天的我们带来感动。他们用专业与执着酝酿、打磨作品,将真挚的情感和思想传递给台下的万千观众。

这就是音乐的力量。

EXCLUSIVE

DIALOGUE

独家对话

记者:您觉得早年学习小提琴、钢琴以及作曲的经历对现在从事指挥是否有帮助?

易娟子:当然。就拿学习作曲来说吧,它使我从整体结构上去把握音乐,从音乐文化与作曲技术上认识理解乐曲的创作内涵和精神世界,这也许是仅作为演奏者无法从理性上认识的,而恰恰这种理性的认识,更丰富了我的感性世界,也为我走向指挥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精通乐器同样对指挥帮助巨大。在刚入团的那段时间,因为想和乐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我做了第一小提琴手。早期的指挥家都是从乐队中走出来的,而现在的指挥基本都是在学校中成长的。我在学校中成长,又在乐队中演奏小提琴多年,这应该都是我的优势,为我指挥水平的提升有非常大的帮助。

记者:能分享一下在指挥这条路上成长的心路历程吗?

易娟子:还记得我作为指挥的第一场演出,那时每天背谱到凌晨3 点,由于指挥经验稚嫩也不善用巧劲,演出时用尽全力投入其中,身上的水分仿佛全被蒸发,感觉人都快冒烟了,下台后已经不能说话,嗓子干得发不出声来。那段时间频繁转换“角色”,这几天在台上指挥乐队演奏,过几天又坐到乐队中拉小提琴,背着小提琴来上班时无忧无虑,抱着总谱来排练时心事重重,因为作为演奏者把自己的声部演奏好就行了,而指挥则需要在排练中去解决乐队演奏中存在的所有问题。

刚走上指挥台时,我希望把内心的情感全部外化出来,喜欢动作夸张和帅气的指挥。随着后来对指挥艺术的深入理解,以及音乐审美的提高,开始明白,音乐的表达更需要深沉内敛。激情可贵,像青春一样灿烂,用激情演绎短小的乐曲足够,但在大篇章的作品中,指挥的思想和情感如果不沉淀下来,就无法揭示作品的内涵。指挥像表演一样,也要克服虚荣心,因为看到观众后,表演者很容易为赢得掌声而夸张表现,但一个优秀的表演者一定不是为了得到掌声而来,他不改初衷只为给观众最好的表演,他相信观众、等待观众,这是对观众真正的尊重。观众只有在这样的作品演绎中,才能感受到音乐的人文力量。

记者:对那些音乐爱好者或者将来想从事相关行业的人,您有什么想对他们说的?

易娟子:曾经有观众问我,我没学过乐器、不懂五线谱,怎样才能听懂音乐?我告诉他们,自信。当语言穷尽时,就产生了音乐。音乐的声音通过我们的耳朵直达我们的内心,每个心灵与音乐的关系是具有唯一性的,就像指纹仅属于一个人,我们要爱护和尊重自己内心与音乐的真实触碰。随着逐渐听到更多的音乐作品,你会慢慢熟悉音乐这种特殊的语言。欣赏者无需解释音乐,先要感受音乐,之后有兴趣的话,可以去听一些作品讲解。终有一天,你不仅会感受到音乐的旋律美和形象美,还能感受到音乐的气质美和力量美。

记者: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华诞,有哪些庆祝建党百年的演出活动?

易娟子:是有一些庆祝建党百年的主题音乐会。其中,有选自建党以来,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创作的一些优秀音乐作品组成的“音乐党课”演出。还有专门为庆祝建党百年而邀约创作的大型交响曲《灯塔》,作品用音乐的宏伟篇章叙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求索真理、到坚定信仰、再到流血牺牲取得胜利所走过的艰苦卓绝、光辉灿烂的道路。激情澎湃、感动山河。

今年6月份,我外出巡演到上海时专门去了一大会址参观,长久驻足致敬,也去了龙华烈士公墓向烈士献了鲜花。在龙华烈士公墓,我惊喜地看到有许多年轻人来为烈士献花,有的一看就是从外地来的,还带着行李箱,非常令人感动。愿在百年党史的回顾中,更多人重拾初心、坚定信仰、携手并肩,以赤子之心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

猜你喜欢

交响乐小提琴音乐
《魔法交响乐》
延河晨晓(小提琴独奏)
Hey Diddle, Diddle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集大成的交响乐《英雄》:兼谈怎样听古典音乐
交响乐演绎经典电影典目
音乐
Pear Concert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