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彝汉双语教学中的应用
——以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为例

2021-01-03陈晓莉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34期
关键词:彝语彝族双语

陈晓莉

(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 四川·西昌 615000)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将现代教育技术深度融合教育教学中,是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将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应用于双语教学中,需要推动双语教学手段现代化。

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是国内最早专门从事培养彝汉双语人才为主院系之一,前身是西昌师专彝文系,1989年正式成立,2004年西昌四所专科学校合并为西昌学院,西昌学院彝文系成立,2009年学校系部调整,原彝文系正式更名为彝语言文化学院。建院31年来,已先后向社会输送了4500余名彝汉双语人才,现有在校学生1500多人,都是彝族学生,培养学生层次主要以本科为主,专科只有一类模式专业。本科有长线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行政管理(彝加)、数学与应用数学(彝加)专业及“彝语文+专业”滚动式多学科发展的专业如:计算机应用技术(彝加)、财务管理(彝加)、化学(彝加)等,共涵盖了文、理、工、农、管5个学科门类,学院专兼职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有53人,其中有彝汉英或彝汉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有34人,教学模式主要采取双语教学模式。

1 现代教育技术在彝汉双语教学中的应用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科技迅猛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迎来了新的竞争和挑战,特别是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更加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推动了线上教学、远程教学、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这同时对学校、教师、学生乃至家长和网络平台、现代教育技术都是全新的挑战。在高校彝汉双语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教学改革儿成了必然的趋势。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非常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积极推动和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工作的开发和应用,为高校的彝汉双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

1.1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模式,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集声、文、图、像于一体,把讲授的知识更加直观、形象、立体,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学习,不理解的知识可以反复学习,正真的达到因材施教。学院开设的课程《彝语会话》《现代彝语》《彝汉语言对比研究》等课程,主要提高学生彝汉双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黑板加粉笔,老师不停的讲,学生不停的听,学生容易感到枯燥无味的,达不到教学目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声像并茂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如:《彝族史》《彝族民间文学》《当代彝族作家作品选》等课程,我们通过多媒体课件制作、微视频、动画、影视作品的展示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到教学中,教学效果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在双语教学中整合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1.2 构建完善实践平台,强化理论联系实践

学习目的就是要学以致用,彝语言文化学院为了增强学生彝汉双语应用能力,积极构建完善实践平台。在彝汉双语教学中树立现代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目前已建设的实验室有微格教室2间、彝汉英同声传译实验室2间、彝语多功能实训室1间、音视频制作实训室1间、彝族文化虚拟仿真实验室1间、精品录播智慧教室1间。微格教室满足学院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师范专业学生的对实践教学技能水平和教学设计及课件制作的需求;同时也优化与改善教师教学课堂质量,保存课堂全程教学资料。《彝汉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学彝语文教材研究》《微格教学》《教学能力综合训练》等课程理论在微格教室实践练习。彝汉英同声传译实验室提供仿真的实践教学环境,强化了学生彝语、汉语、英语三种语言的教学理论与实践体系,同时可以实现特色课件和新媒体制作、特色文化产业创新创业设计等提供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师范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现代彝语》《彝语会话》等课程在彝汉英同声传译实验室教学实践。彝语多功能实训室培养和提升学生对计算机的训练和操作技能、彝文文字信息处理、彝文书版设计等实践操作能力。《彝文信息处理》《双语多媒体教学应用与实践》等课程在彝语多功能实训室进行实践教学。音视频制作实训室提高和培养学生对彝语言听、说、读、写、编、译等综合能力,满足学生对彝语言与文字能力训练的需求。《彝汉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等课程在音视频制作实训室进行教学实践。彝族文化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虚实结合、人机交互的彝族文化沉浸式虚拟实验室,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和学习。《彝族传统文化》《彝族民间文学》等课程在彝族文化虚拟仿真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学。精品录播智慧教室可以将教师课堂上的教学过程可以作为及学生学习互动的全过程记录下来,有利于学生课后学习和讨论,同时教学视频可以作为,可以满足精品课程、远程课程等线上课程的视频制作任务。近三年来,学院教师建设了2门省级一流课程《彝族民间文学概论》《彝族传统文化》,3门校级混合式教学课程《彝族古代文学》《现代彝语》《彝族民间文学概论》。学生也积极利用实验室平台进行各种科研课题、大创项目的研究申报。例如,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几位学生利用音视频制作实训室,申报了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彝语影视配音技能训练》获得了国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院积极构建完善实践平台,为双语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3 教师教学方式多元化,学生获取知识渠道多元化

在彝汉双语教学课程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打破时空的局限性。教师借助新媒体技术,充分利用各种软件如:雨课堂、微信、QQ、微博、超星、学习通等平台提前安排课前预习,向学生发布作业,发布讨论的话题,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效果,掌握学生知识的盲点、难点、易错点等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渠道也多元化。传统教学中,我们学生获取知识主要来源于教材、课程辅导资料、报刊等纸质材料。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深入的探究学习,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最前沿、最新的信息。现代教育及时应用到双语教学中,让教师的教学方式多样化,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参与度。

2 现代教育技术在彝汉双语教学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2.1 没有转变教育理念,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弱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将现代信息技术化的教学手段融入课堂教学中,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课程融合是信息时代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但是学院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不够深刻,未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习惯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粉笔加黑板,有的老师不愿意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不会制作课件,有的只会制作简单的Powerpoint课件,对专业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Authorware、Flash、一些常用的软件如音视频编辑软件Premiere、画图软件Photoshop等不熟悉,对现代教育技术一无所知。这几年,学院的教室、实验室硬件设施不断更新完善,学院领导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培训来提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但是部分老师由于工作任务重、时间等因素不愿参加培训,因此个别教师不会操作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备,这样使得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阻力,教学的水平也未能得到提升。

2.2 硬件资源利用率不高,软件资源不足

从前面所述中,我们知道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各类实验室,并且所有教室都已装入多媒体电脑、交互式电子白板等,但有一部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弱,对这些科技产品不会进行操作,没有充分、合理的利用相关硬件。例如,音视频实验室具有进行数字音频编辑实训、彝语视频制作实训、彝语播音主持实训、摄影摄像实训等功能,但是目前实验室主要是由学生社团电影协会在使用,教学班级教学实践使用率很低。彝族文化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虚实结合,人机互换的彝族文化沉浸式虚拟实验室,通过数字化的手段重塑、保存、展示彝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逼真方式呈现,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和学习,是学生创新创业设计和文化传承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学习彝族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但是部分教师不会操作实验室的硬件设备,没有充分利用实验室教学,使实验室使用率不高。

硬件离不开软件,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离不开教学软件资源的制作与开发。目前学院创建了各类实验室,但是有些实验室只有硬件,软件资源不足。例如,彝族文化虚拟仿真实验室可以逼真的展示彝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彝族文字语言与文字、彝族服饰、彝族手工艺的漆器银饰、彝族传统建筑、彝族毕摩文化、彝族音乐与舞蹈婚等等,但是目前彝族文化虚拟仿真实验室相关的数据很少,还需要老师们不断的去完善和补充相关的各种数据。

2.3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缺乏深度融合

彝语言文化学院绝大多数老师都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网络平台、网络资源、实验室平台的优势开展双语教学,提高了课堂效率与质量。但是有个别老师教学上还缺乏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融合。例如:有的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流于形式;有的多媒体课件质量太低,不重视启发性原则,有的多媒体课件过多的依赖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忽略其他教学手段,有的过多的关注课件,没有互动,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没有任何效果和意义的。

3 现代教育技术在彝汉双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提高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

在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是需要转变传教育观念的一个过程。科技在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日益更新,但是如果不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再先进的技术,再先进的媒体,再先进的设备也无法发挥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用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指导教学实践,要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中,不仅只是改变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更重要的是改变传统教学思想和传统教育观念。在智能化时代的今天,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也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要与时俱进,要不断提高自身信息化教学水平,积极参加各种信息化教学培训,才能在教学改革与更新中不被淘汰。

3.2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软硬资源的建设

学院高度重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建设,鼓励教师积极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教学,提高硬件设备的效益。但是目前,学院有些实验室使用率不高,没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有些浪费可惜。在今后的双语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不能把现代教育技术当作花瓶摆设,浪费教学资源。在双语教学中达到对现代教育技术科学有效的应用目的,不仅要运用好现代教育技术硬件,更要重视研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软件。目前学院彝族文化虚拟仿真实验室、彝语多功能实验室数据太少无法满足学生上课的需求,需要加强软件资源的建设,同时积极鼓励任课教师根据各教学科目信息化教学实践和发展的需求,制作配套软件,完善数据,丰富学院教学资源库建设。

3.3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与双语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在信息时代,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特别是5G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教学必将成为高校双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观念、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要不断的丰富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因课制宜,才能够保证教学的高质量。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彝汉双语教学中是学校双语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内容深度融合,才能有效提高彝汉双语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我们只有解决双语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存在的问题,才能使现代教育及时在双语教学中实现真正的深度融合,才能真正的提高彝汉双语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彝语彝族双语
民初《大定县志·殊语》中的彝语研究
彝族海菜腔
纳苏彝语越南语亲属称谓特征及其文化内涵异同研究
访大凉山悬崖村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汉语“不”与彝语“ap”的异同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