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直导播类虚拟仿真实验的设计与实践
——以“大型节目转播流程”为例
2021-01-03李林博
李林博
(平顶山学院 河南·平顶山 467000)
2020年,教育部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面对新使命、新要求,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已箭在弦上。“新文科”背景下,传媒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应充分运用“智能+技术”,将媒体融合的理念和实践植入课堂,培养全媒化复合型人才。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被认为是实现课堂革命的主要手段。[1]其中,虚拟仿真实验以其对实验教学内容的拓展、实验教学时空的延伸、实验教学质量的提升而被广泛关注。2020年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下的“停课不停学”背景下,一批还原真实场景的虚拟仿真实验创新了在线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深受大家喜爱与欢迎。[2]
1 直导播类虚拟仿真实验建设的必要性
直导播类虚拟仿真实验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使学生在直观生动的虚拟场景里,体验全媒体节目转播系统的全流程工作,开展实训操作、实训能力测试、实验报告生成等实验活动。
传统教学中,直导播类实验主要由两种方式开展:第一,学生利用实验室内部导播设备,分组进行模拟导播实验;第二,学生在真实活动现场,进行导播操作。与传统教学相比,直导播类虚拟仿真实验具有显著的先进性。首先,将过去学生难以接触到的真实节目转播过程搬进实验室,具有极强的真实性和参与感。其次,实验中“文、摄、编、播、发”的全流程工作内容,一改以往传统实践教学中内容浅显、环节割裂的弊病,对学生进行系统化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全媒体意识。再次,实验的监控评价系统,大大提升教师工作效率。虚拟仿真实验可利用线上虚拟实验平台,对学生的操作过程及操作结果进行直观监控及效果评价,实践效果易于检验与评价。最后,如果因风灾、洪水、地震、传染病等因素要求学校停课不停学时,真实实验就不能够开展,而虚拟仿真实验打破时空限制,只要有网络和账号,随时随地可以登录进行实验,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3]此外,目前以“直导播技术”为核心知识点的虚拟仿真实验数量少,资源无法满足线上教学的需求。因此,直导播类虚拟仿真实验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十分突显。
2 直导播类虚拟仿真实验的设计要点
在直导播技术的教学中,“大型节目转播”部分因其综合性强、实践机会少,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2019年,笔者参与申报的河南省虚拟仿真项目“大型节目转播流程”成功获批,对于虚拟仿真项目实验题目的选择和内容设计积累了一定认识和理解。
2.1 学生中心,突显项目选题的高阶性
实验课题的选择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为中心,突显高阶性。通过实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型节目转播流程”依托三维建模、人机交互等技术,从问题出发,创设基于学生能力产出的实训操作、实训能力测试、实验报告生成等实验活动。学生在直观生动的虚拟仿真场景里,认知体验体育赛事、综艺晚会、大型会议等节目转播系统中导演、摄像、导播等与导播相关的全流程工位,使学生熟练掌握大型节目转播多项实践技能,建立影视节目综合创作知识体系。实验在4个学时内,以大型节目转播中的操作流程为主线,引导学生完成每个工位与步骤的探索操作,最终生成个性化导播作品与实验报告。在教学中实现了由“基础验证”到“综合设计”的转变,最终实现“创新挑战”目标。
2.2 模型设计,突显核心要素的仿真性
实验要“以虚仿实,以实为基”。仿真模型是利用计算机建立的逻辑模型,它使用便捷安全,不受自然环境限制,是实现虚拟仿真的核心和基础。
“大型节目转播流程”内置的虚拟核心要素分两类。“仿真设备模型”的建立遵循科学性原则,建立了摄像机、摇臂、轨道、导播台等三维立体模型。利用三角面片的模型制作方式,还原了设备的形态、材质、结构、细节,模型中可互动的触发点,可点击进行详细学习。实验者可以自由调度相机模型,完成镜头画面的个性化模拟拍摄。此外,实验者还可以灵活点击导播台按钮,自主完成视频信号的监控与切出。“仿真场景模型”的建立遵循真实性原则,建立了“大型节目”和“导播间”2个场景模型,以及包括导演、导播、摄像在内的8个工位模型。场景使用关卡式加载方式,实现动态加载。在“场景漫游”步骤,实验者可以使用键盘或鼠标使用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场景互动,多角度认知大型节目现场及导播间场景,熟悉各工位的属性与关系。
2.3 虚实结合,突显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实验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任务驱动法”等有效帮助师生完成教学任务。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线上虚拟仿真教学和传统实践教学的优势结合,把学习者引向深度学习。“任务驱动法”,以一真实任务为起点,将虚拟实验内容分解为十三步骤的流程操作,每个步骤对应相关知识点,每个步骤都是一个具体而真实的实验任务,学生完成操作后可生成自己的导播作品,改善学生学习体验。“项目教学法”,学生依据理论知识学习、操作设备认知、虚拟流程操作等项目的具体要求,确定项目实施方案,开展实验、撰写报告并进行实验结果评价,促进师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层级教学法”,实验按照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的认知规律,设定“理论学习认知、虚拟实验操作、实验结果与分析”分层级指导和推进,学生能够无障碍使用本项目,提高学生导播操作能力目标达成度。
2.4 多元评价,突显考核体系的科学性
实验对流程操作过程与导播成片结果进行考核。流程操作过程考核包括实验时长、环节完成度、操作正确性的考核,结果由系统自动生成记录。导播成片结果由指导教师进行评价,也可进行生生互评。
实验评分由多方面构成——系统智能评分进行过程性评价。在虚拟仿真实验的交互性考核部分,系统根据实验者的作答情况,自动生成考核成绩。实验步骤中的操作时长、完成度、成绩等过程性数据可自动保存在系统中。教师对导播作品和实验报告进行评价。实验者在完成实验操作后,需在线撰写提交实验报告,并向教师提交导播成片作品,由教师评定实验成绩。本实验最终成绩为综合成绩,构成包括:理论知识测试、虚拟实验操作、导播成片、实验报告。该实验成绩作为《全媒体直导播技术》课程的线上实训成绩,纳入线下课程的评价体系。
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相结合,专业教师评价与业界专家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最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凸显考核评价体系的科学性,确保实验实训质量。
2.5 服务社会,突显项目内容的应用性
虚拟仿真实验建设中,其共享应用价值与效果也是重要的评价标准之一。项目的共享应用评价主要从强度、广度、效度和保障机制四个维度进行考量。[4]
一方面,在线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为校内师生提供了优质实验教学资源,足不出户便可对综合性项目进行沉浸式实验。另一方面,虚拟仿真实验还可推广至社会应用,为相关行业的从业者进行技术培训服务。笔者参与申报的“大型节目转播流程”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大型节目导播的操作平台,提升了学生在真实环境下实现大型节目导播的操作水平。此外,项目对高校和社会免费开放,服务多家高校、电视台、文化传媒公司等团体,完成了线上实验教学与岗前培训等活动。此外,项目持续更新,不断对接行业最新发展,体现项目建设的前沿性。
全媒体时代,“通中有专,一专多能”的全媒化复合型创作人才已经成为媒体的主要人才缺口,发展“互联网+”综合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日渐凸显。“大型节目转播流程”基于教学中的重难点,突破传统教学局限,创新实验场景、教学方法、评价方式,提升实验教学效果。但虚拟仿真实验中依然存在着无法完全预测突发状况等不足,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规律,构建线上线下联动、课内课外衔接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信息化技能的同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