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路”精神视角下的青藏公路开路历程
2021-01-03李新文
李新文
(青海师范大学 教务处,青海 西宁 810016)
20世纪50年代慕生忠领导修筑青藏公路是新中国道路工程建设史上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史事。青藏公路东起青海省西宁市,西到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1937公里。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青藏公路曾经承担着85%-90%以上的进出藏货运量和67%的进出藏客运量,它和青藏铁路、川藏公路、青康公路等连接祖国内地与青藏地区的交通干线一道,为促进西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增进青藏地区与祖国内地的经济和文化交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青藏公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就是由慕生忠在1954年带领大约2000名员工修筑而成。在修筑青藏公路的过程中,慕生忠和他带领的筑路团队,凭借着手中简陋的工具,战胜了青藏高原上复杂的地质环境和高寒缺氧的气候环境,用短短的七个月零四天时间实现了青藏公路的建成通车,展现出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形成了不朽的慕生忠开路精神。
2014年8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0周年之际作出重要批示,他指出:“60年来,在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1]习近平总书记的关于“两路”精神的重要论述,十分精辟地阐明了包括慕生忠开路精神在内的川藏公路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一系列精神的丰富内涵,对慕生忠和他领导的筑路团队在修筑青藏公路过程中所展现的各种精神做出了深刻诠释。其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展现了筑路团队不畏艰苦和牺牲誓要把公路修通拉萨的艰苦奋斗精神;“顽强拼搏”,体现了筑路团队以顽强的毅力和坚韧的意志战胜困难的英勇斗争精神;“甘当路石”,体现了筑路团队默默付出、无私奉献的精神;“军民一家、民族团结”,体现了筑路团队军民协同奋进和各民族互相帮助、团结一家的团结互助精神。本文即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两路”精神的重要论述为切入点,依据修筑青藏公路的档案文献、时人回忆、相关著作和报刊等文献,对慕生忠领导开通青藏公路的辉煌历程做一探索。
一、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艰苦奋斗精神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青藏、川藏公路的建设队伍在筑路过程中喊出的一句著名口号[2],集中表达了两路建设者为了把公路修到拉萨,不畏艰难困苦、不畏流血牺牲的坚定信念,同时也对两路建设者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做了具体而形象的概括。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色和优良传统之一。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95年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同中国人民接续奋斗的结果。”[3]艰辛和牺牲,就是奋斗的特征和内涵之一,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奋斗是曲折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要奋斗就会有牺牲”[4]。
慕生忠带领队员修筑青藏公路,就是一段凭借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和意志不断克服各种艰难险阻,艰苦创业、砥砺前行的历程。青藏公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公路,也是全国既有公路中环境最为恶劣的线路之一。青藏公路途径的昆仑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申格里贡山等山脉,平均海拔4500米,沿线地形和地质结构非常复杂,有雪山、草地、盐湖、沼泽、戈壁等多种地貌,冻土区达528.5公里。同时,青藏公路全线气候十分恶劣,紫外线照射较强,严寒缺氧,空气中含氧量比内地低40%-50%。慕生忠和他带领的筑路团队在如此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开展工程建设,可以说是无时无刻以“苦”为伴,甚至会面临失去生命的风险。然而,慕生忠带领的筑路队伍最终凭借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经受住了艰难的自然环境和简陋的工作环境带来的双重考验。
1951年初,刚刚结束军旅生涯的慕生忠被任命为天兰铁路副总指挥,负责天水到兰州段铁路的建设事宜。当年3月,西北局给慕生忠下达了随西北进藏支队进藏的调令,慕生忠毅然接受命令,到北京任职时,他专门去照相馆拍了一张照片送给战友,并对他说:“如果你从此再见不到我了,我死在那里了,这张相片就当永久的纪念。”[5]在修筑青藏公路的过程中,慕生忠作为总指挥,也时刻怀抱着誓死也要修通青藏公路的信念。慕生忠曾对筑路成员这样说:“人生都免不了一死,但人生的死大致有三种,无非是老死、病死、战死。我不愿意躺在床上慢慢老死、病死,而愿意死在战斗的岗位上。”[6]在修路工程进展到昆仑山段以后,慕生忠对身边人说:“假如我死在青藏线上,就把我埋在这里!”为此,慕生忠专门在一个铁镐的柄部上刻上了“慕生忠之墓”的字样,并说如果他死在筑路途中,这把铁镐就是他的墓碑,路修到那里,他就埋在那里。[7]在唐古拉山施工时,慕生忠有一次抡起大锤敲打地面80多下,大家深知在高原如此高强度劳动可能会出人命,纷纷出来劝阻,慕生忠回应道:“怕什么,死,也要头朝拉萨!”[8]慕生忠这些不怕死的言行深深地感染了整个筑路队伍,后来,“死,也要头朝拉萨”成为了大家誓要把路修到拉萨的口号。
慕生忠在领导筑路的过程中,始终奋战在筑路工程的战斗一线,处处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发挥不怕苦和不怕死的精神。他曾回忆说:“那时修路,不分军民,不分职务,都得干活。18磅的铁锤,每人一次抡80下,我也不例外。修桥时,干部和民工一起跳进水里打桥桩。见面握手,谁的手上没有老茧和血泡就不是好干部。”[9]邓郁清是整个筑路队伍中唯一的工程师,在他主持的昆仑桥建成之后,为了测试这座用简陋的材料搭建的桥梁的可用性和安全性,他本想坐上第一辆过桥的汽车参加试行。慕生忠把邓郁清从车上拉了下来,然后亲自登上汽车通过了桥梁。桥梁的下方是一条深达30米的沟涧,汽车试行时一旦发生意外,乘车人很可能会命丧于此。后来,慕生忠对邓郁清说,“像我这种土八路出身的政委,今日死了,今日就有人来接替;明日死了,明日就有人来接替。你是咱们唯一的工程师,万一有个闪失,再没有第二个了。”[10]指挥修筑沱沱河中的过水路面时,为了探明河底的地形,慕生忠亲自走入冰冷的河水中摸索了几个小时,终于掌握了这条河底的基本情况,并为铺路找出了一条理想的路线。[11]有一次大家铺设好的过水路面被洪水冲毁,慕生忠第一个跳入河水中修复过水路面,带领工人们奋战了10个小时。完工之后,慕生忠的双脚已经肿得穿不进去鞋了。面对大家的劝慰,慕生忠回应说:“我受点苦,可是价值大。今天200人干了500人的活。数学上1+1=2,哲学上1+1就可能等于3、等于4,甚至更多。在最困难的时刻领导者站在前头,一个人就能顶几个人用。这就是生活中的辩证法!”[12]
二、发扬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英勇斗争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13]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共产党人勇攀高峰、激流勇进的锐利武器。青藏高原恶劣的环境,不仅会对筑路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同时也给筑路团队实施工程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然而,由于当时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力量极度缺乏,无法给筑路队伍配备任何大型的施工机械,队员们使用的工具,都是铁锤、钢钎、铁镐和铁锹一类的简单设备。这意味着,他们基本上只能依靠人力来应对筑路过程中将要面对的一系列艰难险阻。但是,慕生忠领导的筑路队伍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却将艰苦的高原生活视为“锻炼意志好时机”。他们怀抱着“新中国人民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14]的理念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斗争精神,以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姿态,用双手铲平了各种险道难关,硬是在高原雪域中开辟出一条公路。
1954年5月11日,慕生忠带领筑路队伍,在距格尔木30公里处的昆仑山下艾芨里沟开始施工筑路。雪水河是工程开工以来面临的第一道难关。雪水河是由昆仑山上融化的雪水冲刷而成的一条季节性河流,河流两岸的石壁有十余丈高,极为陡峭,同时这里遍布着一种质地非常坚硬的盐碛石,工人们用十字镐使劲砸下去,只能脱落鸡蛋大小的一块碎石,使用炸药爆破,效果亦不理想。道路的施工设计,要在两岸的石壁上修筑一条宽8米、长200米的慢坡公路,于是,慕生忠调集几个工程队,要求他们务必在一个星期内完成任务,实现通车。为了加快进度,筑路队伍在河水两岸分组施工,并相互间展开了劳动竞赛。王德明独自带领一队负责西岸的工程,为了战胜河对岸由马珍和王廷杰率领的两支队伍,瘦弱的他在烈日下脱掉上衣,奋力轮锤,在他的表率下,工人们纷纷鼓足干劲日夜奋战。最终,筑路队如期修好了公路,王德明率领的分组也战胜了对岸两个分组,被慕生忠称作“老虎队”。[15]
在长江源头沱沱河开展筑路工程时,因为筑路队缺少架桥材料和设备,只能通过修筑“过水桥”来实现汽车通行。为了完成这一任务,筑路队需要在河中划定一条线路,然后按照一定的宽度向水中填充用麻袋装乘的石块。为了保证仍到水底的石块不被河水冲走,筑路队员丁成山、傅天德等人脱光衣服潜入水中把石块摆好垫实。为了防止运送石袋的羊皮筏子被水打翻,一部分筑路队员进入河中护送羊皮筏子前进,高原上的河水冰冷刺骨,很多队员的腿被冻僵受伤,筑路民工李发春回忆当时的情景说:“我开始下水,出来时两腿就象穿了紫红色的长统袜子;过几天以后,我再从水里出来,两条腿就象两颗大茄子一样成了紫酱色;再过几天,腿上又褪皮又起红点,还不断裂口子淌血,这时从水里出来,两条腿就象青钢松树一样了。……”[16]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一条宽5米、长400米、桥面距离水面仅30-40厘米的水下石桥终于在10月10日建成。[17]
唐古拉山是青藏高原中海拔最为高耸的山脉之一,其主峰海拔高达6099米,青藏公路途径的唐古拉山口海拔也有5231米。在唐古拉山施工,筑路队员会产生严重的高原反应。但是,为了避开10月份即将袭来的恶劣天气,慕生忠和筑路指挥部决定一个月内修通唐古拉山段30公里的公路。因为极度缺氧,队员们的头部常感到炸裂般的疼痛。当时正值初冬时节,唐古拉山上狂风暴雪不止,队员夜晚休息时帐篷常被刮跑,只能直接露营雪地。面对严寒,队员们挤在一个被窝里互相靠体温取暖。但是,被窝升温又导致地面冻土融化,铺在队员身下的毡垫随之湿透。[18]因难以入眠,很多队员直接放弃休息,到工地加工赶进度。唐古拉山冻土广布,同时冰雪层下覆盖着坚硬的岩石。队员施工时,一镐下去只能砸出一个白点。为此,筑路队伍将全部队员分为六段奋战,慕生忠等干部也和普通队员们一起劳动。虎口被震裂,队员们从身上撕下一块布条简单包扎后继续工作,一些队员甚至直接丢掉工具直接用手刨石渣、抠土块。经过大家1个月的辛勤奋战,唐古拉山口全部路段全部修通,此时队员手中2尺长的十字镐被磨得只剩拳头大小,铁锹也被磨成了“月牙铲”。[19]
开辟羊八井石峡是青藏公路筑路过程中的最后一场硬仗。羊八井石峡位于拉萨西北约70公里处,是冈底斯山的一条缝隙,其两边都是巨石林立的山峰,中间夹有一条涧水,全长15公里。千百年来,石峡一直都严重阻碍着西藏的交通,往来拉萨者必须绕道100多公里。慕生忠带领的筑路团队到达后,他将开辟大石峡的任务交给从新调来的工兵团承担,并下令15天内必须完成这一任务。[20]工兵团接受任务后,不分昼夜连日奋战,在石峡上打眼放炮、劈山炸石。他们在工地上贴上“石头再硬,没有我们的决心硬,石峡再长,没有我们的臂膀长”的大字标语,并喊出了“越艰苦、越光荣;越困难、越坚强”的口号。机械营平时可开动4个风钻的气压机由于高原空气稀薄只能开动2个风钻,就采用人休息机器不休息的办法轮番上阵;寒冷的天气导致钻杆无法转动运行,工兵战士就用喷灯边烤边钻;机器铁管堵塞不通气,战士们就用嘴去吸堵塞物,结果嘴唇边被冰冷的铁管粘去一层皮肤。最终,工兵团仅用了12天时间就打通了羊八井石峡。[21]
三、发扬默默坚守、甘当路石的无私奉献精神
默默坚守、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我党、我军在革命斗争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不断披荆斩棘、发展壮大的政治优势之一,同时也是慕生忠开路精神的一大生动写照。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忠于党、忠于人民、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是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奉献而不断铸就的。”[22]在修筑青藏公路的过程中,筑路队员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不求索取,不图回报,默默无闻地坚守和奋战在自己的岗位上,甘于充当青藏公路建设事业中一块普通的路石。对此,慕生忠曾这样表示:“拉过骆驼修过路的那些工人……个个是国家的功臣,就知道闷头拼命出力,流血流汗。革命事业成功了,他们又不声不响地走开了,谁也不注意他们,谁也不知道他们……”[23]
为了早日实现通车拉萨的目标,很多筑路队员在完成上级规定的任务之余,经常自发放弃休息时间超额劳动。他们的这些行动有些时候是在上级不知情的情况下开展的。修筑昆仑山路段的一天夜里,沉睡中的慕生忠忽然被第三工程队队长尤忠叫醒,尤忠告诉他说:“政委,不好了,我起来小解,发现帐篷都空了,民工们大概都逃跑了!”慕生忠慌忙起身和尤忠一起追赶,结果来到工地一看,发现所谓“逃跑”,其实是工人们因为睡不着,偷偷离开帐篷赶工加班。[24]筑路队分队长李云回忆,一天清晨他醒来后看见帐篷内一片漆黑,以为天还没亮,就继续休息,一次翻身时碰了帐篷一下,一道光线忽然射进,他这才明白原来是昨夜的降雪把帐篷覆盖了起来。起床时,李云本以为今天的工程会因此而被耽误,却发现工友们早已起身干活去了。[25]筑路队奋战于唐古拉山时,炊事班的员工为了通车任务能够早日实现,在做饭之余也主动投入到筑路劳动中,而慕生忠对此并不知情。一天早上他们出工时忘了将生火用的牛粪盖起来,结果上午突降的一场雨雪将牛粪淋湿,导致牛粪无法使用。因找不到其他办法,大家只能用皮袄把牛粪包裹起来贴到身上,用体温进行烘焐。慕生忠中午前来吃饭时,见到饭没有做好就将炊事班班长批评了一顿,后经大家解释,他这才了解到实情。[26]
筑路队伍的副总指挥任启明,曾经带领木轮马车队从青海香日德长途跋涉至西藏黑河(今那曲),用实际考察证实了在青藏高原筑路的可行性,促使慕生忠下定决心修筑青藏公路。后来,他又和慕生忠一起领导了青藏公路的整个修筑过程,对于青藏公路的修筑事业可谓居功甚伟。然而,任启明却从来都不居功自傲,在其晚年所立遗嘱中,还特意对他的后事提出“六不”要求:“我死后不要通知任何亲友,不要举行遗体告别等形式,不要送礼,在城火化不要存放骨灰,在乡下不要棺木,不占用土地,家中不要设灵位并挂遗像,只即时通知组织而已。”[27]很多为筑路做出杰出贡献的队员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成为了无名英雄,其中小韩的事迹最为典型。小韩是一位来自宁夏的驼工。因队伍中无人知晓他的名字,大家只知道他姓韩,所以都称呼他为“小韩”。在唐古拉山修路时,小韩患上了肺水肿[28]。但是他坚决不肯下山,医生叫他休息,他依旧坚持出工。慕生忠劝他回帐篷,他固执地说:“政委,现在谁不是靠着一股子劲在硬撑着呢!要是都躺下了,我们的路怎么修法?我能干多少就让我干多少吧。为了帮助藏族同胞得解放,我死了也甘心!”[29]在公路修到藏北草原时,小韩病情加重,最终牺牲在了这里。为了纪念小韩,慕生忠将埋葬小韩的地方命名为“韩滩”。[30]
青藏公路修筑完工之后,筑路民工们本可以返回家乡,但他们却选择带着家人来到气候环境远不如内地的格尔木生活,愿意为青藏公路和格尔木的进一步建设继续出力。1954年12月,青藏公路通车典礼结束后,慕生忠带领筑路队员们回到格尔木,然后向大家宣布:“青藏公路已经修好,休假3个月。民工回家后不想来的,可以不来了。”然而,3个月过去之后,很多民工又从老家返了回来,其中一些民工还将妻子和孩子一起带过来,打算在格尔木长期扎根定居。慕生忠问他们为什么回来,民工们很朴素地回答道:“自己养的娃儿还是自己亲,舍不得离开青藏公路和格尔木……”于是,慕生忠又带领这支参加过修筑青藏公路的队伍,投入到格尔木的建设事业当中。[31]在这些民工默默的付出和努力建设之下,格尔木从一片荒无人烟的戈壁滩转变为一座繁华的城市,青藏公路也得到了持续的养护和强化。
四、发扬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团结互助精神
青藏公路的修筑,可以说是一部军民协同攻坚克难、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创奇迹的奋斗历程。良好的军民关系,是我党我军发展壮大、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之一。毛泽东主席曾指出:“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32]慕生忠带领修筑青藏公路的过程中,也时刻牢记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军民一家的理念付诸于筑路实践之中。
青藏公路的筑路队伍就是一支由军人和民工组成的结合体。筑路团队的领导人慕生忠,在革命时代就是一位指挥并参加过众多战斗的杰出军事将领。青藏公路筑路队伍的领导层中,有很多干部和他一样都是军队出身,比如筑路队副总指挥任启明,1927年就参加革命,解放战争后期曾在一野政治部联络部任职。筑路队伍的施工人员也是由工兵和民工组成。1954年2月,周恩来总理批准了慕生忠关于修筑青藏公路的请示报告。但是,慕生忠此时可以直接指挥的人员,除了几个干部之外,只有从西北军区调入的十个工兵。为此,他决定让原本隶属于西藏运输总队的驼工留下参加筑路。就这一问题,慕生忠于1954年3月29日发给西藏工委一封电报:“关于修青藏公路噶尔穆至霍霍西里段问题,主要是依靠西北运输队全体干部和驼员自行加工完成,故无一定计划,亦不需另调人员。”[33]经过动员,慕生忠留下了140名驼工参加修路,后来又补充了一些来自青海、甘肃、陕西等地的农牧民,建立起了一支1200多人的队伍。[34]10月29日,一支800余人的工兵团也加入到了青藏公路筑路工程当中,如此,筑路队伍达到了2000人的规模。[35]
青藏公路中的很多建设成果就是军民团结共建而成的宝贵结晶。昆仑桥原名天涯桥,是青藏公路修筑过程中建设的第一座桥梁,其建设历程也堪称是一件奇迹。昆仑桥架设于一条名为天涯涧的涧沟之上,这条涧沟宽8米、深30米,沟底流淌着汹涌的河水。慕生忠把在涧上架桥的重任交给了工程师邓郁清和工兵副连长王洪恩。当时,筑路队中仅有9根9米长的圆木,比架桥所需的跨度短3米。为了应对这一难题,邓郁清和王洪恩将工兵战士以及几位陕北石工召集起来共同商讨解决办法。最后,大家共同讨论出一个将传统凿石工艺和现代筑桥技术结合在一起的可行方案。按照这一方案,工兵战士和石工们各自发挥特长,连续奋战3天,终于把桥梁建设了起来。经过测试,这座桥可以承载汽车通行。[36]
军民一家的理念也深刻地体现在筑路团队将修路事业与服务当地少数民族民众紧密结合、维护民族团结上面。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民族团结是维护祖国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37]60多年前,慕生忠领导的筑路团队,就是带着维护全国各民族的统一、给青藏高原恶劣环境困扰的藏族同胞带去幸福的使命感,而展开了修筑青藏公路的壮举。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一部分西藏上层反动分子,在外国帝国主义势力的怂恿之下,对解放军进藏部队实行经济封锁,意图把解放军逼出西藏,导致3万进藏部队处境十分艰难。此时,深受半封建半农奴制度压迫的西藏人民,生活也是极为困苦。为了落实毛泽东主席“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粉碎西藏上层反动分子的阴谋,解决西藏驻扎部队的物资补给问题,西北局决定成立西藏运输总队,并任命慕生忠为运输总队政委。由于受到高原恶劣环境的影响,运输总队中用来运输粮食的17000多峰骆驼死亡7000多峰,运输任务最后只完成原计划的40%。[38]由此,慕生忠深刻认识到,原始的运输方式根本无法支持在青藏高原开展长途运输,“要彻底解放西藏人民,建设边疆,必须首先解决交通问题”[39]。但是,作为运输总队政委,修路并不是慕生忠分内的职责。然而,为了能够早日解决进藏部队的断粮问题、改善西藏人民的生活、让西藏地区与祖国内地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慕生忠不畏他人的反对和恶劣的环境,毅然将修筑青藏公路的重任承担在自己身上。他后来回忆说:“为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当时不拼命干不行啊!”[40]
慕生忠领导的筑路团队中有很多藏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的群众,他们同汉族工人一起,为修筑青藏公路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第一施工队队长、回族共产党员马珍回忆,青藏公路建设工程开展初期,有一次施工期和伊斯兰教的封斋期重合,而当时第一工程队中有70%的成员都是回族民工。筑路队领导层出于对回族习俗的尊重,指示所有回族民工在封斋期停工休息。回族工人为了不耽误工期,经讨论后向上级提出:“修公路是各族人民的大事,是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大事。我们努力修路,就是表现我们爱祖国……我们全体愿意今年不举行长时间的封斋……”最后,经上级和回族民工协商,大家决定:举行一次礼拜,作为他们的封斋仪式。仪式结束后,这些回族民工又继续以高涨的热情投身于青藏公路筑路事业当中。[41]生更是整个筑路队伍中唯一的蒙古族人,由于他对汉语不太精通,常常听不懂组长分配的任务,于是就在劳动时挑最重的活干。[42]俄仁原本是一名藏族部落中的农奴,他饿昏在野外,被筑路队发现并救起,就此成为筑路队的一名成员,还被筑路干部张炳武认作养子。后来,他学会了开汽车,由于表现优秀,在筑路过程中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43]
筑路队伍在修筑公路的过程中,不仅抱定通过修路帮助当地藏族同胞的决心,在制定筑路的方针和政策时也处处为当地藏族同胞的利益着想。按照中央关于解放军进军西藏的统一部署,筑路队在修筑公路的同时,要尽可能帮助沿途藏族牧民做一些担水、拾干牛粪等工作。[44]经过唐古拉山时,筑路队员们在山上的石壁上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举起铁锤山打颤,脸上红光映雪山,为了藏胞得幸福,誓把公路修上天!”[45]极为生动地表达了筑路团队为了藏族同胞的辛福,不畏各类艰难险阻,誓要修通青藏公路的意志和决心。在羌塘草原修路时,由于当地居住着大量藏族同胞,为了确保修路不与藏族群众的直接利益发生冲突,筑路队领导层制定了以下五条规定:
(1)全体筑路员工和部队严格遵守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2)修筑公路不准占用寺院、佛塔等建筑物;(3)由地方代表、当地头人和青藏公路筹备处共同协商设立供应站;(4)购买牛粪、草料或其他物品,必须在双方自愿的原则下进行,不准抬高市价或抢购;(5)修筑公路,如要占用耕地,须经有关方面协商,按议价付给价款。[46]
青藏公路筑路工程也得到了藏族同胞的大力支援。慕生忠回忆,很多藏族群众曾对他们表示“支援修路,就是支援我们自己”。他们帮助筑路队伍运转物资,采购用品,比如安多多马部落的头人昂才曾主动组织牦牛队,到通天河岸帮助筑路队运输给养物资。塞拉隆吉一位藏族老太太听说筑路队即将抵达,就主动把自己家门前的一段路早早地修好。[47]筑路队通过羊八井石峡后,因修路占用了部分耕地,他们找地权人协商赔付地款事宜,地权人却坚决不收。经请示西藏工委和军区,筑路队最终决定以青稞、茯茶、糖点、烟酒、大米等实物偿付地权人并向他们敬献哈达,当地的群众对此十分满意,他们表示:“修路是我们自己的事,占地也是应当的。你们又辛苦、又送礼,这是我们从来没听说过的事。共产党、解放军真好!”[48]因青藏公路的建成通车给西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藏族同胞也给予青藏公路极高的评价,盛赞其为“金色的飘带”“幸福的金桥”“五彩放光的路”。[49]
慕生忠领导修筑青藏公路的历程,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人以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开发边疆、建设祖国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是我们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路’精神内涵的一个生动案例。在新的历史时期,传承和弘扬“两路”精神和慕生忠开路精神,不论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还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非常巨大的价值和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形势下,要继续弘扬“两路”精神,养好两路,保障两路畅通,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终成为民族团结之路、西藏文明进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50]作为连接祖国内地和西藏地区的一条交通干线,青藏公路在慕生忠的领导下建成通车之后,不仅有效地促进了西藏地区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同时也极大地加强了西藏地区和祖国内地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交流。它如同纽带一样,将西藏地区与祖国内地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对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各民族大团结的一个重要象征。另一方面,慕生忠开路精神作为“两路”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秀传统,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值得我们每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去深入了解、学习和研究。总之,在新时代,我们需要继续发扬“两路”精神和慕生忠开路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