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基础教育的方法探究
2021-01-03曹佳欣
曹佳欣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江西·南昌 330022)
根据2019年新颁布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内容说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维系着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自强不息、不懈奋斗。另外,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也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要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共同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因此,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把爱国主义精神培植于青少年身上,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 爱国主义教育
1.1 爱国主义内涵
列宁强调:“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情感。”邓小平于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对爱国主义的定义如下:“中国人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辱为最大耻辱。”在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有如下定义:“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从以上三个定义可以看出,列宁主要强调的是国民对于祖国的深深的情感,邓小平强调的是中国人民对于祖国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材中的定义则对爱国主义内涵进行深化和丰富,强调个人与祖国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爱国主义是个体知情意行的统一,其不仅仅是指个体拥有深厚的爱国情感,也是指个体能够把爱国情感转化为爱国信念和行动,承担建设祖国的责任和使命,为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1.2 爱国主义教育内涵
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角度来界定爱国主义教育,其是指教育者在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用爱国主义的思想、精神以及要求,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使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爱国意识和为国家贡献的爱国行为的社会实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指树立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国家和国家的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内容,因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也都有所不同。在《纲要》的总体要求中明确说明,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要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要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着力点,要坚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等,并且在基本内容部分也加入了国情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等,从《纲要》内容可以看出,爱国主义教育既要爱国,也要爱党爱社会主义,既是认知教育,也是行动教育,既要强调民族的自豪感、荣誉感,也要强调责任感、危机感。
1.3 爱国主义教育应遵循理性的教育原则
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和世界全球化的发展,爱国主义教育逐渐成为舆论场上各家互相讨论争议的话题。一方面,部分人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追求所谓的自由与民主,认为爱国主义是狭隘虚伪的,大肆追捧西方价值观,又一方面,部分人非常认同爱国主义,内心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但由于没有全面理性的认知,往往会陷入一种疯狂的迷信状态,接受不了外界的任何一点对于国家的批评。这两方对国家发展来说都是不益的,追捧西方的人自不用说,没有足够的认知判断,容易陷入认知旋涡,但盲目爱国也是非常不可取的,不仅可能会危害自身情感,甚至会危害国家进步,导致国家后退,因此,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要遵循理性的教育原则。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认为贯彻理性教育原则还需遵循几点基本要求:第一,爱国主义教育应当是立体的,既要介绍静态的自然文化,也要反映动态的苦难荣光;第二,爱国主义教育应当是真实的,既要看到国家发展的进步和成就,也要能发现国家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第三,爱国主义教育应当是建构的,要让受教育者有机会积极主动地了解、亲近和建设自己的国家,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四,爱国主义应当是美好的,美好的事物大家都乐于追求,因此爱国主义应是一种积极的美好的共同体情感。从以上可看出,爱国主义教育不是片面地宣扬爱国情感,而是正确全面地了解国家,既要了解国家的文化、国情等,也要了解国家的历史和成就,更要有批判性的眼光并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和发展中。
2 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基础教育的方法
2.1 情感陶冶法
情感陶冶法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和利用各种情感和环境因素,让受教育者受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感化和熏陶的教育方法。该方法注重环境等的熏陶,往往会让受教育者无形中受到某种影响,并且长期在某种氛围中,会使其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加深,又由于该方法受教育者不必去刻意或专注地进行学习,因此不会对受教育者产生太大负担,也更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学校可以更好地利用该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设施设备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通过教室墙贴、黑板报、广播等宣传爱国英雄人物及其先进事迹,宣传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奋斗历史和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成就,营造一个能让学生尽可能全面了解中国的校园文化氛围。另外,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情感陶冶是通过人与人之间接触所产生的,特别是处于未成年时期的青少年学生容易受到教师、家长等长辈的人格影响,因此,教师和家长首先需具备爱国主义精神,能客观理性地认识国家,这样在学生与家长和教师接触交流的过程中,自然能感受到他们的爱国热情,也更易被感染和鼓舞,这比普通的说教灌输更直接有效。最后,学校和家长都可以经常性组织学生去历史博物馆、英雄纪念馆之类的地方参观,并且安排学生提前做好相关功课,例如查阅相关英雄人物事迹等,在参观过程中既可有老师讲解,也可有学生自由发表想法和感悟,笔者认为学生提前下功夫了解后再参观分享比简单地在博物馆参观更让学生印象深刻,并且在《纲要》中也明确要求要建好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这些都是非常可行之方式。
2.2 对比教育法
对比教育法,顾名思义,即采取对比的方式去教育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教师可以采用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的方式去帮助学生培养爱国精神。首先,横向对比即不同国家间的对比,教师可充分利用时事新闻和事件去展现国内与国外之间的异同,紧跟时代发展,并且配以直观的图片视频等媒介,例如,教师可利用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来对比国内外情况,并附上疫情感染和死亡人数曲线,还有相关新闻和视频,利用事实和数据去客观公正地说明各国处理情况,并分析出现该情况的深层原因,并且可让学生发表感想。用真实且贴近生活的事件更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的强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了解到真实的中国和世界。另,纵向对比即比较不同时期中国的样态,教师可根据历史去讲述中国的发展,让学生了解和平之不易。笔者相信,更好地认识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才能更好更坚定地热爱和建设这个国家。
2.3 实际锻炼法
实际锻炼法是教育者组织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直接经验往往比间接经验更让人印象深刻。因此,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教师可安排学生参与模拟活动,如模拟战争演习,让学生了解战争。另外,学校可在纪念日或节日时举行形式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同时帮助学生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例如举办关于某个英雄人物或者某段历史的活动,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先探索该英雄人物生平事迹或者该阶段的兴衰史。总之,笔者认为,只有具有充分的认知,才能更好地了解某个人、某段历史,更好地了解一个国家,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激发个体对于国家的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和使命感。正如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一步是知国,知国才能爱国,爱国才会报国。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加爱国认识,加深爱国情感,进而落实爱国行为。
2.4 习惯养成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通过养成教育,学生不仅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有坚实的情感基础,这种基础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必不可少的根基。列宁也曾说过“只有那些已经深入文化,深入日常生活习惯的东西,才能算作已经达到的成就”。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可以分层次、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例如,教育小学生要“言之有礼,行之有规”,并且引导他们养成热爱国歌国旗的习惯,听到国歌和升国旗时要立正敬礼,这种逐渐养成的小小习惯都是热爱国家的体现,慢慢地,学生就能从中感悟良多。因此,从日常小事做起,帮助学生深化爱国认识,确立爱国信念。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因此需不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赋予个体以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资源,激发个体巨大的爱国热情和建设动力,助推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学校教育要积极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充分整合优化资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