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视频在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中的应用路径探究

2021-01-03于春甲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4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思政内容

于春甲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辽宁·沈阳 110000)

自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网络思想阵地建设,要求高校将网络思政工作作为高校宣传思政工作的重中之重,网络思政工作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充分运用新型传播手段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这对高校网络思政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熟练使用新媒体、新技术使高校思政工作活起来,紧跟网络时代变化,及时研究新的思政工作方式和表现形式,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而短视频借助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是除即时通讯和网络视频之外的第三大类应用,这表明短视频已成为当今互联网时代需重点关注的领域,将大学生关心关注的短视频融入到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已迫在眉睫。如何利用这一新技术、新手段突破现有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种种局限,用当代喜闻乐见的方式引领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将思政教育落到实处,已成为当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

1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发展现状及挑战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起源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传统思政教育的碰撞融合,将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中由教师单向传输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互动式学习,充分发挥了互联网宣传面广、亲和力强、渗透性好等特点。因此,各高校积极探索网络思政教育阵地建设,利用新媒体技术搭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并借助贴吧、微博、BBS论坛、微信等平台构建与学生交流平台。但随着网络社会发展以及网络思政教育实践力度的不断增强,网络思政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内容、形式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1.1 网络思政教育内容枯燥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理论学科,这就决定其内容大多数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各类章程、法规,这些内容对于学生这一受众群体来讲枯燥乏味,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动力和意愿。大部分高校的网络思政教育并没有将思政教育内容根据网络传播特点进行有针对的改进,只是简单的将内容堆砌到网上。同时作为网络思政教育的主体,思政教师及辅导员受到个人精力和能力限制,存在对网络技术掌握差,网络热点了解少,参与网络思政教育意愿不强烈等问题,这使得网络思政教育内容枯燥,没有深度。

1.2 网络思政教育形式单一

相比于互联网上各类诙谐幽默、表现力强的内容,网络思政教育内容更新速度慢,表现形式单一,大多数高校只是将网络思政平台作为发布通知公告和新闻的场所。现有的网站、公众号等平台权威性强而互动性不足,界面排版设计古板单调,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对网络思政教育潜意识的排斥。同时部分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认为思政教育与网络信息技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从而只是简单地将思政教育与网络结合,未能将它们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总结出来,导致网络思政教育长期以来只作为传统思政教育的发布工具而非新的工作模式,固化了网络思政教育形式。

2 短视频在网络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契机

2.1 短视频用户与高校学生群体高度重合

根据艾瑞《2020年中国资讯短视频市场洞察白皮书》报告显示,全国短视频用户年龄在24岁以下占比28.4%,短视频平台成为高校学生高度聚集的社交平台。同时当代00后大学生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具有天然的互联网基因,热衷于在网络平台发布、分享自己的生活。习惯于碎片化形式的阅读,追求内容更新快,覆盖面广,这些都与短视频用户画像高度重合,使得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应用迅速在高校内传播,成为当代高校学生日常网络生活的一部分。

2.2 短视频促使网络思政教育生动化、多样化

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社交媒体,相比于传统的网站、公众号等网络思政平台,具有内容直观、生动,吸引力强等特点。一方面,短视频制作题材范围广,可以涵盖理论宣讲、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当代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可以将枯燥抽象的理论用情景剧、动画等直观生动的方式表达,降低思政教育与学生群体的隔阂,拉近思政教育与学生群体距离,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目标。另一方面,短视频制作需要精心构思、设计,这使得传统思政教育内容无法简单地照搬到短视频上。倒逼思政教育主体必须认真思考如何改进网络思政教育内容,使思政教育更符合当代互联网传播、学习特点,易于高校学生群体理解与接受。

2.3 短视频增强网络思政教育对象参与性

现有网络思政教育模式与传统思政教育模式没有根本性改变,仍未摆脱单方面灌输的教育模式。公众号、网站等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建设与内容发布学生参与感不强,无法激起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热情。而短视频作为移动物联网时代兴起的社交平台,一方面具有互动性强的特点,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互动传播机制,用户能够从平台提供的点赞、转发、评论功能中获得社交满足感与归属感,使得网络思政教育主体与受体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从互动中及时发现、改进网络思政教育不足之处。另一方面,短视频打破了以往网络思政教育必须以教师为主体的限制,高校学生即是思政教育的受众,也是思政教育内容的发布者。短视频制作摆脱了职业、设备、专业技能等方面的限制,只要有优秀创意,一部手机,一个APP就可以制作出堪比专业水准般的“大片”。这充分迎合了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特性,能够激发不同群体的参与积极性,从而实现全员育人目标。

2.4 科技发展与思政教育殊途同归

信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移动互联网已经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短视频平台也随之不断发展与进步,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短视频平台建设的初衷就是让更多的人能够自由表达、展示与分享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而当前短视频平台内容存在理论深度匮乏、内容原创力不强、缺乏正能量人文关怀等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平台方也迫切希望借助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力量,完善短视频平台建设,用科技为网络思政教育赋能,共同引导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网络正能量,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这也正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高校短视频建设也直接关系着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与目标实现。

3 短视频在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中的应用路径

3.1 围绕网络思政教育核心,打造思政短视频矩阵

矩阵是指纵横排列的二维数据表格,最早来自于方程组的系数及常数所构成的方阵,现在逐渐被用做表示自媒体领域中单一平台多账号集合。高校思政短视频建设可以借鉴抖音常见的中心化矩阵建设模式,首先明确矩阵建设要以网络思政教育目的为核心。即通过思政教育短视频,将爱国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内化至大学生心中,将大学生的“国家、学校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要为国家、学校这样做”,使高校学生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以高校官方作为短视频矩阵中心,围绕高校文化、高校建设、科研成果等内容进行宣传,打造属于自己的高校短视频品牌,形成优势账号。最后扩充矩阵内容,纵向为各级机关、学院官方账号,作为高校品牌建设的内容补充和延伸。横向为思政教育辅导员和思政教师的个人账号,作为思政教育的主体和主要参与者,对高校学生日常思想动态最了解,与学生接触最紧密。因此可以发布心理咨询、就业指导、情感生活等当代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现网络思政教育的人文关怀。最终形成以高校官方账号为中心,包含不同类型账号的短视频矩阵,使高校短视频建设成体系。

3.2 强化内容深度,创建高校短视频精品栏目

如何提升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效果是当代思政工作者最为关心的问题,这就要求在教育内化过程中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紧扣世情、国情,体现网络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但现有网络思政教育仅仅将思政教育内容机械地堆积在网络上,其内容枯燥且深度不够,表现形式单一,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热情,也就很难达到教育学生的根本目的。而短视频这一新的思政教育平台,可以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从思政教师及学生当中选取专业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短视频创作团队。团队内部分工合作,由学生记者团负责发掘短视频素材,力求短视频拍摄围绕当代高校学生喜闻乐见的热点事件。由思政教师负责挖掘各类短视频素材背后的思政教育意义,剥离短视频中暗藏的丧文化、消费主义及负能量情绪,以主流价值观引领短视频传播,从而提升短视频内容深度。同时,高校应结合自身强势学科、校园文化等主题,找准短视频传播切入点,创建能够引起学生广泛关注的思政系列短视频,打造能够体现高校自身特色的校园精品短视频栏目,将网络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到短视频内容当中。

3.3 拓宽创作渠道,短视频融入思政教学课堂

创作渠道窄是制约当前校园思政短视频落地应用和壮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相比于网络热门短视频背后的专业操盘团队,高校思政短视频的创作多依赖于高校思政工作者。而大多数思政工作者平日的工作接触面较窄,很难在短时间内创作出高质量、接地气的思政短视频,最终导致观众响应寥寥,创作者也逐渐缺乏创作动力。因此在当前“营造思政大氛围”的背景下,可将短视频引入思政教学课堂,由思政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针对思政课堂讲授的内容开展短视频创作,鼓励学生深入思考课程内容,将所思、所想融入到短视频创作当中。开设“思政短视频选修课”,邀请短视频达人走进课堂,讲授短视频的创意、拍摄、鉴赏等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政短视频创作能力。定期开展短视频评选大赛,由思政教师及学生组成评审团队,评选出富有朝气、内涵丰富、积极向上的校园思政短视频,将优秀的短视频利用官方账号进行推送并广泛宣传。一方面,调动了高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过去的被动接受思政内容变为主动参与、创作思政内容。另一方面,拓宽了高校短视频创作渠道,丰富短视频来源及内容,改变了以往高校短视频创作乏力的窘境。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思政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主要内容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