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算法的遮蔽与价值的澄明:大学思政智慧课堂现象的技术反思

2021-01-03张耀天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师生思政智慧

张耀天 余 晨

(湖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21世纪的头十年,中美两个大国相继进入s“大数据时代”,在国家战略的支持下,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概念全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各个产业竞相追逐的对象。高校教育改革也以大数据技术作为革新主线,教学实践的信息化技术创新成为“显学”。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并指出,到2035年,教师要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习近平总书记也十分重视新技术对未来世界带来的深远影响,强调“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1]1。

大学思政教学赶迎大数据时代的潮流,以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以智慧课堂的建设作为集中呈现的新成果,在掀起传统大学思政教学实践革命性创新的同时,也折射着整个时代的变化——智慧课堂是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整个社会变革的缩影,依托大数据技术构建的教学模式给教育者、受教育者带来全新教学体验的同时,也通过强势的技术理性、算法逻辑,冲击着教育价值,消解着传统大学的人文生态。教育价值的遮蔽问题在大学思政智慧课堂的教学活动中逐渐暴露出来,无论是深层于大数据架构背后的算法逻辑,或者是业已在教学实践中对师生主体价值的消解,均成为学界反思技术理性的焦点问题。只有基于人本主义的立场,才能实现教育技术改革真正的价值和意义[2]35-41。

一、技术、创新及科学崇拜:主体认知能力的狂欢

智慧课堂是以“互联网+”为理念,整合大数据、云计算、云搜索等现代信息技术综合打造的智能、高效的课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实现了教学数据平台化、师生交流虚拟化、教学呈现在线化等特点[3]39-44,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有助于开展个性学习,增强主动学习意识。同时,智慧课堂借助虚拟“赛博空间”的打造,能够在平台环境内创设教学情境,借助影视、音频、图像等教学资源,扩展教学信息,加强师生互动[4]。智慧课堂的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是主体认知能力拓展的表现,这也是大数据时代人类主体认知能力拓展的象征,即善于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借助大数据技术、搜索技术、海量信息等实现学习认知的效益。“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是人类的一次认知革命”[5]94-100,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慧课堂,在大学思政教学实践的舞台上,激发着师生主体对技术的崇拜,“信息技术革命使人类认识到网络的力量”[5]94-100,实现着主体认知能力的“狂欢”。

(一)技术创新的历史趋势

随着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的不断普及和互联网文化的深度融合,新技术在大学思政教学改革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提出,要“推动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6]15-18。事实上,往前追溯30年,大学思政教学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强调与信息技术同步发展:从简单的台式投影教学,到QQ群、微信群等互联网在线教育,到蓝墨云、学习通、雨课堂等智慧教学软件,再到模拟人脑思维的“AI+智慧教学”。互联网技术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与大学思政智慧教学从无到有、从“以人为主”到“人机协同”的教学创新历程同步[7]98-103。

智慧课堂的教学形式改变了传统思政课堂严肃、枯燥的氛围,通过大数据技术的深度介入,实现线上和线下教学的“混合”“翻转”。从技术层面出发,大学思政教育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直接或间接使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获取师生需求分析、优化教学流程、提供智能化个性教学服务,实现大数据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创新,大力提升了高校思政课的精准度和实效度[8]110-119。在“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强有力地推动下,大学思政教学改变传统的技术形象,教师借助大数据、云平台以及智慧课堂等新型教辅工具和教学软件有效开展大学思政教育。与传统大学思政教育侧重的灌输型、填鸭式模式不同,智慧课堂通过大数据技术优化教学手段、整合教学资源,并整体地提升了大学思政教育的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思政教育的智慧技术改革,是整个社会进入大数据被新技术裹挟的一个缩影:当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到来之际,传统大学思政的讲台如同狂风巨浪之下的一叶扁舟,只有顺应社会发展、技术发展的潮流,才能准确把握教育规律,实现从容应对。

(二)大学课堂的创新效果

大数据技借助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迅速异化为一种支配性的资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9]15。现代科学技术的突破性、创新性进展给传统的大学思政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改变了传统大学思政教育以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给大学思政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

1.在教学资源层面。传统纸媒年代的优质教育资源,通常依赖于课堂环境中教师的言传身教完成。而伴随着人工智能的深度影响,在智慧课堂的环境中,线上分享、资源共享成为教学资源传播的主流模式[10]66-74。2.在政策引导层面。大学思政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成为不少大学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方向。以笔者所在的湖北师范大学为例,涉及到教务、教学改革的课题无一不被冠以“大数据”“信息技术”“智慧课堂”之名。信息化、智能化已经成为大学思政教育变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3.在教学场景层面。传统大学思政教育课堂的教学环境多为“读本师徒式”,即以思政读本为主,教师主导教学,学生被动填鸭。而在智慧课堂的环境中,教学场景实现线上线下、教师学生的多元互动,且通过虚拟场景的设定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线上教育发展迅速,教学活动也逐渐走出了教室的限制,教学形式逐渐增多,教学媒介不断增加。”[11]5

技术改革引发的深层问题在于,技术的力量不再甘于屈从客体的地位,僭越为独立的技术主体而介入到大学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从“师—生”互动的二元结构,转变为“师—机—生”三元结构,并促成了“人机协同”的新结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雨课堂、学习通、云课堂、钉钉、腾讯会议等APP全程介入课堂环境,教师逐渐摆脱了整节课单向输出知识的授课方式,把情境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融入到了大学思政教学实践过程中,使得原本严肃、枯燥的大学思政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教室里的电脑、投屏、VR体验器、手机等教学工作替代了黑板,教师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娴熟地运用各种信息设备,实现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以此达到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弥补了传统大学思政教育的不足。大学思政课堂的智慧课堂技术的实现,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意识,借助技术支持,实现了传统大学思政教学梦寐以求的教学效果。

(三)主体认知能力的拓展

主体认知能力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息息相关,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智能技术以及虚拟技术最大程度地拓宽了主体的认知能力,丰富了主体活动的实践方式,师生的主体认知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大数据技术以容量大、种类多、速度快、价值高等“4V”的特征呈现于世人,依托于大数据技术而实现的AI教学模式,业已能够高度仿真教师的思维,最大程度地拓展了人类的认知能力。

智慧课堂在大数据技术的协助下,打造了多维互动、人机和谐的信息系统,它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认识与学习的方式与手段,突出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感性与理性的并重[12]62-99。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技术协助教师实现了教学信息的最大承载,不少智慧课堂的软件通过“网络蜘蛛人”直接抓取课程相关信息,服务于课程内容;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碎片化”学习,课堂资料、课堂录播信息能随时在线播放,并可以根据学习志趣制定精准化、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教务管理方面,更把教师从繁琐的教学管理、考务管理中解放出来,并可以根据“学习痕迹”,发掘学生学习的群体性兴趣,以便教师调整教学方案。智慧课堂技术使大学思政教育进入多媒体、智能化的场景之中,实现了“人机”互动的教学模式,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与大学思政教育的结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全方位拓展了大学思政教学实践过程中主体认知的能力。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创新了教学形式,增强了师生互动,提升了教学效果,教师只需要“动动手指”就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以及学习效果,繁琐的教学管理也被智慧课堂的技术优势轻松解决。这些触手可及的技术体验,都促成了大数据技术与大学思政教学的深度融合,知识传递效果、教学效果、学生自主学习意愿得到极大的提升,提供了多种互动式学习方式,增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互动性[13]154-155。

二、算法、黑箱及数据资本:算法逻辑与资本的共谋

智慧课堂成为大学思政教学改革的主流模式,其背后既有科学技术的加持,是大数据技术、搜索技术以及海量技术的推动,也涉及大数据暗含的算法逻辑和资本驱动。如前文所言,智慧课堂不仅是大数据时代技术裹挟世界的缩影,更要以此警醒智慧课堂表象背后的算法、黑箱及数据资本的力量。

(一)智慧体验与算法逻辑

雷·库兹韦尔在《奇点临近》中最早以智能大脑为隐喻,通过给大数据植入数学算法,能够模仿人脑机制融合思考、解释预测海量数据的机理,进而做出有逻辑关系的相关行为信息判断[14]。智慧课堂同样如此,一旦脱离了数据的海洋,就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它实质是海量教育数据模型、深度学习算法、高度计算能力等智能化技术与算法的融合体:

在技术表层层面,大学思政教育的智慧课堂环境中,教师利用智能化技术设备,实现教学目的。通过技术支持,不断地创新大学思政教育的模式并提供海量信息资源支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在教学互动中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在算法逻辑层面,智慧课堂的系统支持在硬件部署、软件应用、服务方式等方面,紧紧依靠云计算平台所提供的海量信息,依据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师生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归纳、运算、分析。

由此可见,智慧课堂是一个复合的、多元技术主导的技术平台,即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能信息技术打造智能、高效的课堂;通过构建“云—台—端”整体架构,创设网络化、数据化、交互化、智能化学习环境,支持线上线下一体化、课内课外一体化、虚拟现实一体化的全场景教学应用;推动学科智慧教学模式创新,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和因材施教,促进学习者转识为智、智慧发展[15]51-53。之所以能够提供精准的定制化学习方案,根本原因在于算法逻辑的支持。问题在于算法逻辑并非公允客观的,算法设计的主导者往往以自己的价值观作为逻辑演绎的导向,进而导致算法逻辑在设定之前业已暗合某种价值引导[16]42-52。事实可能造成大学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主旨和智慧课堂平台片面追求流量之间的矛盾,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算法逻辑暗含的价值观可能与意识形态安全不符,由此而违背了大学思政教育的初衷。

(二)数据黑箱与隐私侵犯

智慧课堂的使用过程中存在着用户无法洞悉的“隐层”[17]152-160。师生在使用智慧课堂时,其操作的行为如浏览视频、文件、图片等几乎所有的数据痕迹都在运行商的掌控中,在这个过程中面临着个人隐私、个人信息安全的问题。教师通过智慧课堂的平台对学生行为表现进行分析,借助数据对学生展开综合评价量化,同时也是通过学生“学习痕迹”综合判断的过程。智慧课堂给大学思政教学带来了全新教学体验的同时,也对师生的隐私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智慧化的教学设备为了更好地了解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给出最优的解决方法,必须通过获取海量的数据资源对师生进行全方面、多角度的综合分析,以此实现教学效果。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数据隐私被彻底暴露,个人数据被平台获取与存储,导致个人数据信息泄露、个人隐私被侵犯。以笔者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学习通”智慧课堂为例,师生在注册过程中师生需要提供学号、手机号等个人信息,才可以正常使用该APP,于此同时,个人数据早已被平台获取。有关用户数据的采集问题,在信息时代已成为互联网公司谋取数据资本的主要形式,当技术进化到人工智能的阶段之后,在智慧课堂系统中,借助AI技术,数据平台本身业已具备了“深度学习”的能力:即通过逻辑算法对采集的数据进行高效的分类处理,并自动挖掘隐藏在数据背后的用户习惯和规则。从这个角度上讲,每一次师生在智慧课堂的平台学习,都激发着人工智能的算法更加臻于成熟,在动态数据更新的过程中,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业已能够高度仿真人类的思维。师生学习过程中,对网页的浏览、视频的观看、文字的阅读等行为,都会成为大数据算法观摩的对象,及数据平台转换经济效益的基础。商业行为中的“大数据杀熟”现象,也同样在智慧课堂的场景中出现,师生的学习喜好、信息推送等均被人工智能所操纵。在这样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隐私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18]84-92。“人工智能+教育”在进入大学思政教学活动时,本意是通过智能化技术设备创新传统思政教育体系,实现“人机协同”的新型教学模式,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隐藏在平台背后的技术理性,呈现出偏离大学思政教育主旨的歧路。

(三)数据资本和“数据人”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资本市场是高度依赖于信息和数据的市场,数据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特征[19]25-32。人工智能技术固然使得大学思政教育的技术改革之路迈上了新台阶,而作为大数据技术平台的企业,根据教育市场的需求和用户细分的原则,将大学思政课堂作为最大的市场,原因在于按照教学规划的要求在校生都要完成系统思政教学任务。换而言之,只要互联网公司占领了大学思政课堂的用户市场,也就占领到最大的大学校园市场,进而可以通过技术能力挖掘数据市场的潜力,将其转化为资本的力量,实现企业的发展绩效。

实质的问题在于,从生产资本的角度出发,师生使用智慧课堂的平台并非是无偿使用,相反在使用过程中隐藏着资本驱动的力量:师生在智慧课堂平台的活跃,都会激活平台的流量,师生以隐形劳动的形式促成了平台资方的收益。用户活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劳动,但却符合资本增值的原则,活跃本身不是劳动、但却实现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现实。“并不是生产剩余的能力,而是它的有理智的和有目的的性质。这种性质给人类劳动以无限的实用性,并形成提升人类劳动力、自身生产力的社会条件和文化条件,从而人类劳动力的剩余产品不断增多。”[20]53智慧平台师生用户的活跃度,是数据资本能够实现折现的财富源泉,数据成为大数据时代资本的原材料,“用户的活动就是这种原材料的天然来源。这就像石头一样,数据是一种被提取、被精练并以各种方式被使用的物质。数据越大,权力越大。”[21]46

大学思政教育智慧课堂的发展取决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交流给予大学思政教育发展更多的可能性,大数据技术也为师生提供了更个性化和精准化的服务。但深层的问题在于,智慧平台与数据资本的共舞成就了最大的校园市场。只有警惕据资本的捆绑,才有可能在充分利用技术的基础上,拒绝成为“算法治理平台上的数据人”[19]25-32。

三、人本、初心及价值澄明:工具理性的超越

大学思政教育智慧课堂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技术的地位被不断凸显,教师逐渐失去自我,技术力量逐渐转变为主导力量。裹挟着资本力量的大数据技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将技术化的教学手段神化,容易出现重手段轻目的、重形式轻内涵、重功利轻伦理的倾向,大学思政教学改革呈现数据崇拜、技术崇拜的错误倾向,潜在“主体危机”也开始浮现,大学思政教育在大数据技术的倾轧下逐渐淡化人文主义的色彩。回归人文主义的立场,坚守教育初心,才能真正协调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实现价值主体的澄明。

(一)人文主义与人的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始终都在于“人”,大学思政教育过程中,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教学实践的主体,如大学思政教育一味迎合技术文化,则容易弃守意识形态教育的立场,忽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向。大数据技术登上历史的舞台,以前所未有的科技力量改观着整个世界的面貌,从理性主义的肇始源头出发,“启蒙想要消除神话,用知识代替想象”[22]1,技术力量在实现祛魅的同时,却又荒谬地把技术抬上了神坛,量化、维度、数据这些原本属于自然科学研究的范畴,被嵌入到大学思政教学的系统中,成为考量学科成败的指标,原本作为认知手段的工具理性被“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演绎为异化的上帝[23]31-34。

智慧课堂介入到大学思政教学实践中,彻底颠覆了传统大学思政教学的生态。在享受技术带来的快感的同时,技术正在以自我的力量侵蚀着教育者的主体价值。“我们要记住不用电脑的情况下能够做什么,这一点至关重要;要提醒自己注意,在使用电脑的时候可能会失去什么同样重要。”[24]70智慧课堂是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的以满足教学实践为目的的教学智慧经验、方法技能和工具手段的有机综合体[25]3-6。明确如此立场,重新思考人的回归问题,以人的主体价值填充大数据管理实践中“人的空场”问题,才能真正消除技术的遮蔽。坚守大学思政教育的人文导向,才能引导学生朝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成长,始终坚守文化自信,促使青年大学生坚守理想信仰,激发其成长动力。

(二)教育初心与工具反思

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教育工作的初心,大学思政教育的初心使命是立德树人,以培育有理想、敢担当的青年人为目标。大学生的初心使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核心能力建设的关键所在[26]23-25。大学思政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扬的主阵地,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理论生命力彰显的主战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7]10大学思政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大学生的求知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技术主义者乐观地预见,网络教育很快将会替代学校和教师,知识获取的便捷将会大大削弱教育的价值[28]4。不可否认,技术进步给大学思政教育带来了诸多便利,引发了教育的深刻变革。智慧课堂带来海量信息技术体验的同时,技术支配着教师,工具反噬着主体,某种意义上教师成为大数据技术的附庸:教师在传统思政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个人魅力、情感传递也逐渐被技术所取代,学生面对的只是冰冷的数据符号,缺乏所谓的情感交流。

韦伯警惕地观察到技术工具可能凌驾于主体价值的潜在危机,他指出:“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 ‘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29]1教师始终是技术变革的核心,思政教育无法脱离教师而单独存在,简单地依靠技术手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根本不可能的。在大学思政教育工作中,尊重教师的价值与尊严,全力维护教师利益,为教师成长营造一个平等、自由、和谐、积极的学术氛围,技术要服务于人,而不是支配人。这也意味着,在接受现代化技术带来的巨大变革时,不能简单地持唯技术论、唯工具论,要始终牢记教育初心,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技术异化与价值澄明

韦伯以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二元范畴反思技术对主体价值的消解,他指出任何有意义的社会行动都包含着“合理性”取向,而“合理性”取向又可划分为工具理性取向与价值理性取向。面对大学思政教育智慧课堂技术主导的困境,给大学思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超越价值理性的局限,理性接受现状,又要明确和落实技术的有限效用,拒斥技术异化。马克思在反思技术和资本异化作用的过程中,把人本主义的立场贯彻始终,异化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压迫,而极有可能是技术力量压迫下“人的自我异化”[30]44。而对价值主体的弃守,是技术异化导致价值遮蔽的根本原因。

智慧课堂语境下,大学思政教育对于技术的依赖加重,对于工具理性的追求过于片面,对师生主体价值反而采取漠视冷淡,人的精神价值和教育的宗旨可能被遮蔽于技术狂欢的场景之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在成长中的需求和期待,其他各学科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1]1。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为智慧课堂与大学思政教学实践的融合之路提供了方向,智慧课堂与师生主体应当形成协同效应,坚持以教育理念为中心,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导向,促进大学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

大数据技术在全面创新大学思政教学实践,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已是大势所趋。智慧课堂以数据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环境中教学的时空壁垒、交流障碍,增进了师生感情,助推着教学效果,更好地服务于教育者、受教育者[32]188-189。但不可否认,过分强调教育技术可能给原本归位于立德树人教育宗旨的思政课产生负面影响,隐藏在智慧课堂数据平台背后的算法逻辑、数据操纵、数据资本等因素,均有可能消解师生主体价值、遮蔽教育价值。只有坚守人文主义的立场,增强师生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才能使大数据技术和智慧课堂回归理性,真正为大学思政教育服务。

猜你喜欢

师生思政智慧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