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蔡清《虚斋看河图洛书说》初探

2021-01-03林长红林振礼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河图太极图易学

林长红,林振礼

(1.黎明职业大学,福建 泉州 362000;2.泉州师范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蔡清(1453—1508)字介夫,号虚斋,明代著名理学家,卒谥文庄,福建晋江人。成化二十年(1484),三十二岁的蔡清进士及第,即请告家居,讲学于水陆寺。弘治元年(1488),三十六岁始步入仕途,历官礼部主事、吏部稽勋司主事、南京吏部文选郎中、江西提学副使等。时朱宸濠“以饰诈冒贤孝名”,蔡清预知其将图谋不轨,据理以对,并称病“致仕归”。 肖满省博士《蔡清评传》[1]1-6对其家世宦履、学术传承、讲学著述,以及生平诸事迹已有详叙,兹不赘。

《虚斋看河图洛书说》[2]1-29涉及蔡清的易学成就。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说:“其言《易》则师三山(侯官)林玭,传其《易》者则同邑陈氏琛。”[3]卷59,642明成化、弘治年间,以蔡清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泉州开元寺结社研究易学,该社有二十八人,号称“清源治《易》二十八宿”。陈琛(1477-1545)、张岳(1492-1552)、林希元(1517年进士)等著名学者都参与其中。随着蔡清《易经蒙引》、陈琛《易经浅说》、林希元《易经存疑》等著作的广泛流传,“清源学派”的影响深远,有“今天下言《易》者,皆推晋江”之称。蔡清不仅接受邵雍、朱熹关于易图的观点,而且进一步阐发说:“河图者,《易》之祖宗也。”[4]卷10上因此,蔡清撰此著既是“羽翼程朱”之举,又有完善自己易学思想体系之初衷。

一、《看河图洛书说》及其最早版本与编纂刊印者

《四库》子部儒家类存目中,载有蔡清撰著的《性理要解》二卷。《提要》解释说:“是编以性理要解为名,而上卷题‘虚斋看太极图说’,下卷题‘虚斋看河图洛书说’。”此书是对太极图和河洛图式的解说,亦发挥朱熹义。《四库》史部目录类《千顷堂书目》,除了其《性理要解》二卷外,还有《密箴》一卷、《太极图说》一卷、《看河图洛书说》一卷存目;史部别史类《续通志》卷一百六十,有《性理要解》二卷、《虚斋三书》存目。所谓《虚斋三书》,即指《艾庵密箴》《太极图说》《看河图洛书说》(又名《河洛私见》)。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整理蔡清这一解《易》的著作的两个版本,得诸海峡两岸,即北京章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影印的《艾庵密箴 河洛私见》(宗裔廷魁、经五校梓,山人徐居敬重编校本),该书刊于清乾隆七年(1742);另是台北的图书馆珍藏善本(1974年晋江蔡鼎常重印)、作为此次校注底本的《虚斋看河图洛书说》。

清代乾隆七年(1742)蔡廷魁刊本之《艾庵密箴 河洛私见》与台北的图书馆珍藏善本《虚斋看河图洛书说》,两个版本文图仅存小异:如古通假字,前本之“圆”,后本为“员”;前本《艾庵密箴 河洛私见》既晚出,且部分字迹漫漶难辨,后本《虚斋看河图洛书说》既是最早的明代刊本,且字迹清晰,诸易图布局也较为合理。

《晋江文库》于本世纪之初肇启地方文献整理,《虚斋三书》纳入其中。其所校注的《虚斋看河图洛书说》,采用最早的刻本作为底本。亦即由亲灸蔡清的易时中与著名文学家王慎中师生二人共同校订编纂刊印的明刊本。

王慎中(1509-1559),字道思,号遵岩居士、南江,福建晋江人,明代文学家。嘉靖五年(1526)进士,官至河南参政。工诗,尤以古文名世。与唐顺之、陈束、赵时春、熊过、任瀚、李开先、吕高并称“嘉靖八才子”。早年亦高谈“文必秦汉”,后转而推崇欧阳修、曾巩之文。与唐顺之皆卓然成家,天下称之曰“王唐”。著作有《遵岩集》《玩芳堂摘稿》等。曾师从易时中的王慎中则是蔡清的再传弟子。

易时中(1483-1558),字嘉会,号愧虚(谓其有愧于恩师蔡虚斋的期望,故以“愧虚”自号),福建晋江人。《明史》将易时中与陈琛(紫峰)等人的简略传记附于蔡清本传之中。然而,对于易时中生平事迹的翔实记叙,莫过于其门人王慎中所撰写的《儒林郎顺天府推官易愧虚先生行状》及《祭易愧虚先生文》(见《遵岩集》)。《闽中理学渊源考》说,易时中“初从蔡(清)文庄学,厕于末席”,蔡清“方讲‘知言养气’之章”,时中“举以诘质,酬应有条理”,得到蔡清的首肯。易时中为官清正廉明,造福一方。他在夏津当县令,离任后,百姓绘像把他祀于名宦祠。他辞官归里,当地父老乡亲拿着枣、板栗、肉干等食品到河边送行,船开了,竟有人失声痛哭,送别场面感人肺腑。易时中亦精研易学,却没有留下易学著作,其著述仅有《夏津县志》二卷。他认为先师蔡清的《易经蒙引》足以传世,自己再怎么发挥也无出其右。王慎中师事易时中,曾“侍游于家,十有七年”。他评价易时中:“语不华蔓无悦人之容,而有浸渐醉人之益;无惊世之论,而有笃近扶世之忧;一见知其有道君子也。”[3]卷61,670

二、“河图是一太极之全体”的文化解读

唐宋以降,以图解的形式来说明宇宙生成变化之原理,成为学界的一种风尚。北宋理学开山周敦颐作《太极图》并撰写了二百五十多字的《太极图说》,阐述了他关于天地万物生成的理念。该图文虽然短小,对宋明理学却有着极为重要的奠基意义。朱熹说:“盖先生之学,其妙具于《太极》一图,《通书》之言,皆发此图之蕴。而程先生兄弟语及性命之际,亦未尝不因其说。”[5]卷75,3942但由于周子的《太极图》及《图说》过于简略,常引起学者各种误解。为了帮助学者们准确理解周敦颐所作《太极图》及《图说》的精确内涵,朱熹用心撰写 《太极图说解》,对周子《太极图》及《图说》的精深内涵进行了细致地阐发,并于淳熙十五年(1188)年正式刻印刊行。由于蔡清在对朱熹《易学启蒙》《周易本义》与周敦颐《太极图说》做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沟通了河图洛书与易理的内在联系,得到后世朱子学者的推崇。

明代文学家王慎中代其师易愧虚先生为蔡清《太极图说》所作之序中评价说:“由汉逮宋,为《易》之言者无虑百家,殊途异派,其分多矣,最后乃有濂溪周氏、伊川程氏、考亭朱氏之学,合异为同,统殊归一,卒极于羲、文、周、孔之旨,醇如也。士之有志于《易》,而欲眀羲、文、周、孔之言者,不尽心于朱子之学,其何所循沿以上遡乎?”“盖朱氏之尽心于孔子,无所不该,而于《易》为大。故虚斋之尽心于朱子,亦无所不究,而于《易》为深。此图之解,推衍图书,探索卦畴,入于精微而极乎广大,孜孜然惟委之循沿而不止,源之既得矣。”[6]卷9由此可以窥见王慎中及其师易愧虚对汉宋易学言称周敦颐、程颐、朱熹三人,而最推崇的是朱熹。同时,指出蔡清《太极图说》以图解易,深得朱子《易》学之旨。

蔡清谓“河图是一太极之全体”。以下是其沟通河图与太极的具体阐释:

看河图,须按据太极图而指画之,则自然理路分明。不然,但见支离而不员(圆)活浑成,有若涉牵强焉者。盖通河图是一太极之全体也。自其动而生阳者言之,阳起于太极之子位,是为天一。天一生水,生于天者成于地。一得五而为六,于是地六居其外矣。阳进于太极之卯位,是为天三,天三生木,三得五而为八,于是地八居其外矣。自其静而生阴者言之,阴起于太极之午位,是为地二,生于地者成于天,二得五而为七,于是天七居其外矣。阴进于太极之酉方,是为地四生金,四得五而为九,于是天九居其外矣。阳极于午而阴生,阴极于子而阳生,此又阴阳之相根而循环者也。是河图浑然一太极也[2]5-6。

河图洛书产生于河洛地区,作为古代儒家关于《周易》和《洪范》两书来源的传说。它们以两个奇妙的数阵,最简洁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伏羲根据它创立了八卦;大禹治洪水时,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大禹根据它创立了洪范九畴(《尚书·洪范》)。历代易学家围绕河图洛书在《易经》中的位置产生了无休止的争论。南宋朱熹《周易本义》之首列“河图”“洛书”,其对河图洛书的阐释是建立在折中西汉孔安国、刘歆,北宋刘牧、邵雍等诸家之说基础之上的,基本奠定了图书数理作为易学基础的地位。

何为“太极”,《易·系辞上》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的“太极”,是派生万物的本原。北宋邵雍认为“心为太极”(《心学》)。南宋朱熹认为“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语类》卷九十四)。北宋张载则借用“太极”一词来说明“气”。如说:“一物两体,气也。”(《正蒙·参两》)“一物而两体,其太极之谓与?”(《正蒙·大易》)周敦颐所绘之“太极图”蕴涵古代智慧哲学,体现阴阳互为其根而化生万物的“太极图”。其意含有三:一则把阴阳(黑为阴,白为阳)画在一个圆圈内,即阴阳一体;二则阴阳互相转化,即阳极而阴,阴极而阳;三则阴阳互为能量,即阴阳合而产生能量,造化生命及自然万物。

阴阳最初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中国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气和物质势力。《老子·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阴阳的矛盾势力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易传》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学说,把阴阳交替看作宇宙的根本规律。蔡清将阴阳五行即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结合地支的子、卯、午、酉,对应河图的奇妙数阵,对理学开山周敦颐《太极图说》作出不支离且圆活浑成的阐释,是谓“河图浑然一太极也”。同时,他还指出“周子(敦颐)胸中所得之趣无穷,而其画图于指下者,则技亦穷矣!何者?谓不足以尽其胸中所得之趣也!今学者但知○之为太极耳,而不知此个圈,子周子意本欲其团圆旋转百千万周而不巳(已),乃足以形容其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之妙也。但画之笔下,则无可奈何,仅得如此而已。”这样,蔡清就把周敦颐未尽之意即没有诉诸笔端的揭示出来了:既然物质运动有“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之妙,那么“○之为太极” 此个圈,“旋转百千万周而不巳(已)”亦则循环往复永无停歇进行,也就深入浅出说得十分明白了。

明初著名理学家薛瑄(1389-1464)之《易》学 ,以“易为性命之源”“理气不分先后”“万物各一太极”“体用一源”[7]卷3,116-150诸理论名重当世。而蔡清则另辟蹊径,通过“河图洛书”沟通并阐释周敦颐“太极图”,从而形成自己的《易》学建树。其蕴含如“模写天地之易”“太极兼阴阳”“论阴阳变易”等,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三、“天根月窟”“冬至子之半”:天地阴阳转换的枢纽

北宋理学家邵雍关于自然节律(阴阳此消彼长)的思维模式,得到后世理学家的重视、消化与吸取,应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传说先天八卦是伏羲氏观物取象所作。《周易·系辞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就是先天八卦及其产生的过程,也是邵雍创立“先天学”的根据。邵雍在《皇极经世》《梅花易数》等著作中把由一分为二而来的“天地定位”的八卦位图称为先天八卦,又名伏羲八卦,把《说卦传》“帝出乎震”一段谈的八卦称为后天八卦,亦名文王八卦。

朱熹《周易本义》置先天八卦于后天八卦之前,以纠正义理派易学家们所持的圣人作易专为说道理以教人的错误观点,还“易本是卜筮之书”的真实面目。蔡清本书所阐释,则以朱熹《周易本义》之旨趣为依归。蔡清《看河图洛书说》中的“伏羲六十四卦节气图”引元代胡方平所著《易学启蒙通释》原注说“尝因邵子“冬至子半”之说推之,则六十四卦分配节气,二至二分四立。总为八节,每节各两卦,外十六气,每气各三卦,合之为六十四卦也。”

所谓“冬至子半”,详见邵雍五言诗《冬至吟》:“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起处,万物未生时。玄酒味方淡,大音声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庖牺。”[8]卷18在天文上来说,冬至白昼最短,夜晚最长。自冬至后,白昼延长,所以人们说冬至阳生。二十四节气中,因夏至白昼最长,冬至白昼极短,故古人又分别称夏至、冬至为“日长至”和“日短至”。《左传》中又称冬至为“日南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丹家以冬至一阳生,喻为一阳来复,为采药之正子时。先天元精隐于混沌之时,正是“万物未生时”。然一阳来复,先天真精自会如自然界中海潮涌来,惊涛拍岸,乱石穿空。此即为真正的还精补脑,先天元精于泥丸化为甘露,白玉蟾祖师《万法归一歌》云:“若要还精补脑时,除非一盏醍醐饮。”“一盏醍醐”,为《冬至吟》中的玄酒,即甘露,甘露甜如蜜。但邵雍所谓“玄酒味方淡,大音声正希”:即宇宙天地之“大音”,为地雷震动。“地雷震动”之时“山头雨降”,“甘露比蜜甜”。

还有“天根”“月窟”见于邵雍七言诗《观物吟》的第五、六句:“乾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雷处看天根。”[8]卷16“乾”卦三爻皆阳,变成“巽”卦一阴爻在初位,需要一个过程,“天根”就是一点阴气从纯阳的状态自下萌发,将要发展成一个阴爻但又未完成的一刹那。“坤”(地)卦三爻皆阴,变成“震”卦一阳爻在初位,需要一个过程,“月窟”就是一点阳气从纯阴的状态自下萌发,将要发展成一个阳爻但又未完成的一刹那。所谓“遇”,指的就是将变未变的一个短暂的刹那。

综上所述,古人认为,天地运动既有发端之“根”,且有深藏能量转换之“窟”。因此,理学家揭示阴阳转换以“冬至子半”及“天根”“月窟”,隐喻类比事物由渐变到突变之枢纽。这是古代哲人历经“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在生命与大自然中不断深化体验的思想结晶。

猜你喜欢

河图太极图易学
从“卜史易”到“士易学”再到“儒门易”
——先秦易学阐释分期断代刍议*
早春
太极三部曲Ⅱ·太极图
侨易学视角下“华人作家”赵健秀研究
汉代谶纬界对“河图”“洛书”概念的重整
——兼论“汉无河图”通说中《河图赤伏符》的官方定位
八卦图
从河图浅述人体的气机升降理论
《雕菰楼易学五种》
血染玉河图
简单易学的口水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