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韧性视角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及应对能力提升研究

2021-01-03雪,张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心理压力韧性毕业生

金 雪,张 莉

(1.2.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1]。据相关专家表明,随着而来的是经济增长的逐步放缓,然而经济发展速度将直接和显著的影响就业,必然会引起就业岗位的不断减少。从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在不断的持续上升。在这一增一减的背景下,就业难将成为高校毕业生面临的一个长期问题[2]。国家就业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2月城镇失业率为5.5%,达到了政策上限,虽低于2020年同期失业率,但均超过2019年和2018年同期的失业率;2020年12月城镇失业率已经回归2019年同期的5.2%,而当前失业率再次走高可能与冬季的疫情有关[3]。除此之外,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抽样调查”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17个省(区市)32所高校的16571名毕业生进行调查,显示我国2019年高校毕业生落实率为80%[4]。而2021届高校毕业生高达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影响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复杂,挑战也更多[5]。同时受到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海归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在剧增。因此在失业人员的累积和岗位的减少的双重影响下,今年的毕业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挑战,将承受多重的心理压力,然而这些心理压力又会对就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可以说,今年高校毕业生之间的就业竞争不仅是能力的竞争,更是高校毕业生心理素质的比拼。因此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心理辅导,形成具有正性的心理韧性是提升其应对能力的重要路径。

一、心理韧性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和应对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在压力的早期研究中,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一旦遭受不利处境,就会产生压力,接着人们必定会朝着适应不良这一不好结果发展,即个体在经历不利处境时,心理会按照“处境不利—压力—适应不良”这一发展模型进行发展。但后来的积极心理学家发现,一些人在经历逆境,产生适当的心理压力后,反而会发展的更好,甚至会变得更加优秀[6],也就是在面对逆境时人们的反应可能不同,一些人会朝着消极的方向发展,一些人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那么决定他们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就是心理韧性。心理韧性属于积极心理学的领域,是指个体在面临生活中的不幸和变化时,对逆境进行调整和适应,最终获得良好发展的一种能力。心理韧性,是个体成功应对逆境的一种特质。因此通过培养学生的心理韧性特质,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展,可以帮助其成功应对生活和工作的逆境,预防身心障碍。

心理韧性受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依恋和情绪的影响。在自我效能感方面,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自身的心理韧性与创业自我效能感之间呈正相关[7-8],已有研究也表明大学生心理韧性良好,尤其是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处于中上水平[9];在社会支持方面,已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系统良好的大学生,更容易克服困境适应良好,无论是来自客观还是主观的支持,都有利于个体积极地应对困难[10-11],也有研究证明,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不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且呈现显著的预测关系[12];除此之外,已有研究表明依恋与心理韧性存在显著相关[9];在情绪方面,已有研究表明,心理韧性与积极情绪呈正相关,心理韧性高的个体,拥有积极正性情绪,容易在负性事件中主动接受挑战并找到积极的意义,成长得更好[13]。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他们是否能超越别人、利用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正确应对逆境、提升自我效能感、最终求职成功,顺利踏入社会,心理韧性是影响他们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和就业心理误区

压力是指在外部事件影响下,个体产生的一种体验,即当个体面临压力时,生理和心理会产生一系列的反应。毕业生即将从学校踏入社会,容易产生应激和压力,特别是在就业岗位有限和疫情的双重影响下,更容易使其应激和焦虑水平更高[14],因此就业压力是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重要来源[15],然而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方式是心理健康水平的直接体现,也是毕业生能否找到工作,顺利进入社会的重要影响因素。已有研究表明,应对方式作为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对身心健康的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16],应对方式作为就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发挥着良好的调节作用[17],然而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呈正相关[18],所以心理韧性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其应对能力,进而缓解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健康。

高校毕业生由于对自己和就业情况的认识不充分,在就业过程中心理存在着很多误区,这些误区会增加其就业心理压力,直接影响其就业。通过分析可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集中体现在对岗位和前途的期待、竞争压力、对就业的恐慌,渴望在求职能力方面获得更多的专业指导;还有社会立足与生存、个人能力素质、岗位要求、对未来担忧等顾虑,对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域的倾向[19-20]。而高校毕业生就业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偏执心理

对于那些不再深造的毕业生,就业是唯一的选择,所以他们都格外的努力和慎重,因此很多毕业生都会出现一些偏执心理。他们择一次就业定终生。考编制、专业对口和城市就业上的偏执,错失了很多就业机会。

(二)从众心理

很多人认为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的过渡时间,在大学期间,学生重要的不仅是学习知识,同时更要积极的了解社会信息,科学合理的规划自己人生,这样在毕业时才能明确就业方向,更快的找到工作,可是,能够做到的大学生少之又少,因此,很多毕业生在毕业找工作时非常迷茫,目标不明确,以至于会出现从众心理,主要表现在选择工作机会时,认为人多关注的就是好的,或者别人报考什么,跟着报考,最后由于竞争过于激烈而导致就业失败。

(三)侥幸心理

大学毕业生经过高等教育后,应该具有正确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很多事情看来,一些大学生并不具有这些能力,因此在求职时没有明确的目标,并缺乏竞争意识,不能积极主动地找工作,存在“等、靠、要”的侥幸心理,容易在求职时在用人单位的诱骗下签订不平等协议,上当受骗。

(四)自负心理

对于部分学习成绩好,获得各种评优评奖,具有丰富实践和实习经验的学生来说,毕业求职中他们具备更多的优势,因此,一些优秀学子对就业条件要求非常高,希望能找到自己喜欢并且高薪的工作,从而产生自负心理,宁愿不就业也不愿降低自身要求,最后在屡次失败和不愿妥协的矛盾中,就业心理压力也不断变大。

(五)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与自负心理相反的一种心理误区,它是产生在那些大学期间学习成绩不好,综合能力低的毕业生身上,或者是家庭经济差的农村学子和贫困学子,因而产生自卑心理,在求职中蹑手蹑脚,不能正常发挥自己的能力,或者直接逃避,不积极主动求职,形成不战而败的局面。

(六)攀比心理

很多毕业生认识到就业是人生的转折点,希望自己能好好的把握,为自己之后的人生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向,导致竞争意识过于强烈,就业中的不恰当攀比,使他们这山望那山高,同时在几个机会中犹豫不决,最后错失良机。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

目前,高校毕业生正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就业心理压力过大导致的紧张焦虑情绪和退缩回避行为,而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过大是由多方因素综合所致。通过系统的分析可知,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来自个体、学校、家庭和社会四个方面。

(一)个体

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就业时是否产生心理压力取决于个体对毕业就业的认知,如果在就业时产生认知偏差,就会产生就业心理压力,因此,毕业生认知偏差是就业心理压力的重要影响因素。首先,高校毕业生对自我与环境认识不充分。高校毕业生对所学专业的发展方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等诸方面存在认识不足,以及对当前新形势下的就业情况了解不充分,导致不确定性增强,从而产生焦虑和恐慌心理。其次,自身期望过高且受挫能力弱。由于对自己评价过高,从而就业目标定得太高,屡次失败且受挫能力弱更容易产生更多的心理压力。再次,准备不充分且就业意向不明确。大多毕业生在相对宽松的校园环境中自制力差,没有好好的学习专业知识和制定职业规划,错过了提升自己的机会,以致后来就业时困难重重。除此之外,高校毕业生的个人特质也是其心理压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个人特质是一个人相对稳定的思想和情绪方式,在不同的情景下表现出一致性,如害羞、进取心、顺从、懒惰、忠诚、畏缩等。例如,个人的进取心可以促使自己去获得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思考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为此而努力。因此,这些特质就会潜移默化地引导其对就业的思考和选择。

(二)学校

大学生所处高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就业。第一,校园环境对其就业的影响,校园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中的学校周边环境会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式的认知,学校处于闹市区的大学生实践机会更多,所以对就业形势的了解会更好,就业经验更丰富。软环境中的学校教育理念对大学生的影响更大,教育理念通过课程设置体现,实践和理论课程结构的最优化更有利于学生就业。第二,高校就业指导缺失或不够专业,高校在学生就业指导上,从大一到大四缺乏系统的指导,以致学生在就业时由于缺乏科学的就业规划而迷茫。第三,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如工资待遇不好、专业对口率不高、就业满意度低等,这深深的打击了在校大学生的就业自信。第四,高校心理辅导开展力度不够,针对性不强,大多数高校由于人力资源有限,通过开设一两门心理学基础课程来普及心理知识,心理辅导与咨询只针对高危个体,不重视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辅导和咨询,而导致其在面临就业时无法缓解自身的情绪压力,出现心理偏差。

(三)家庭

家庭是由婚恋和亲子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而大学生是家庭中的一员,其所在家庭的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等都会对其就业产生影响。首先,由于就业观念存在差异,就业时容易产生冲突,大多数父母更希望孩子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而毕业生更希望去选择一些有挑战的工作,甚至去创业,这在家长看来是非常不明智的选择,因此家长会经常干扰孩子,这无形的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其次,家庭作为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里面的重要成分,那么家庭的支持力度是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择业就业时,家庭是否及时的给予经济支持和精神支持,在很大程度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

(四)社会

首先,由于科技的发展,信息和知识的快速更新给人们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工作压力也不断增大,为了更好的适应工作,需要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因此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知识结构的多元化,还要求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所以在就业岗位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很大,特别是一些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用人单位只招聘“211”和“985”毕业生的用人要求,对他们的心理打击简直就是雪上加霜。其次,地区的差异和限制。目前社会上一些用人单位为了维持人才的稳定,选拔人才时喜欢以本地人为主,拒绝外地人,这就会导致毕业生就业选择范围狭窄,出现本地输入为主,外地毕业生受到排斥的状况。最后,社会就业岗位供需不平衡问题。由于各大高校都在扩招,招进去、走出来的毕业生也在逐年增加,导致社会出现容纳瓶颈,岗位供需不平衡和无法满足。

四、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应对能力的路径分析

(一)理性全面的认识自我与社会环境,激发自我效能感

常言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大学生的求职应该建立在对自己和就业环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了解自己的专业和个人特质,了解当前新形势下的就业情况,职业发展方向的明确和职业目标的设定要以自己的优势、兴趣、以及各种环境因素等信息为依据,科学的进行规划,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保持良好的求职心态,避免进入偏执、自负和从众的心理误区,才能更快的求职成功,很好的适应社会。

心理韧性与自我效能感会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影响。良好的心理韧性水平有利于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坚忍不拔和坚持不懈,从而克服困难,提高自信心和激发自我效能感,最后又反过来提高心理韧性水平。而毕业生可以通过挖掘自己的成功经验来夯实自我效能感的内在评价基础,再通过正确的社会比较来激励自己,最后通过正确的归因和设立合适的目标来确定适合自己的抱负水平。所以培养学生的心理韧性品质和激发自我效能感,可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应对能力的提升。

(二)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依恋关系

社会支持系统良好的大学生,更容易克服困境并适应良好。个体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人、朋友、学校、社会和国家。在家人层面上,家人应积极和学生沟通,帮助毕业生分析自我的优势和劣势,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家长积极分享自己的就业经验或看法,鼓励他们从实际出发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并在精神和经济上及时给予支持,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在朋友层面上,应积极主动的和同龄朋友进行沟通,交换就业信息,及时了解就业形式,并分享交流就业准备经验,为求职做好充分准备。在学校层面,学校应根据专业特点或者职业类型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并大力的开展针对性心理辅导工作,要求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辅导员和班主任,甚至是其他教职工为毕业生提供专业的就业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可以通过小组工作的方式组织学生成立就业支持小组,小组成员是由具有共同的心声或求职目标的毕业生组成,他们拥有同样的需求,所以可以相互理解和支持,那么组员可以在安全和相互支持的小组环境下宣泄自己的压力,缓解自己的情绪,通过交换资源和能力,使组员可以在小组中获取多种经验,提升自身能力,树立自信心,提高抗逆能力;同时,学校还应提供线上和线下的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及时的为学生提供安全有效的就业机会;除此之外,对于那些庭经济困难、上网困难、求职能力不足的高校毕业生学校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最好是采用一对一的精准帮助。在社会层面,各单位和机构应积极完善就业机制和提供公平的就业平台,同时也积极的响应国家政策拓宽就业空间,以缓解毕业生的负性就业情绪,给予毕业生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国家层面,教育部已积极联合了其他部委共同努力,最大限度增加就业机会。

除此之外,良好的依恋关系有助于心理韧性水平的提高,因此应鼓励个体与同伴和父母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依恋关系,从而丰富其社会支持系统,提高其心理韧性水平,进而提升其就业应对能力。

(三)增加积极正性情绪体验,合理宣泄消极负性情绪

在积极情绪状态下,我们更愿意在负性事件中主动接受挑战,同时积极情绪也是影响心理韧性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培养学生的情绪智力,让他们学会在成功中体会喜悦,在体验负性情绪时,学会为消极情绪找一个合理的宣泄口,通过情绪宣泄平衡心理和解决积怨,减少负性情绪累积造成的心理压力;同时可以求助学校心理咨询师,采用合理情绪ABC法通过改变不合理就业认知来消除或缓解不良情绪,增加积极正性情绪体验,提高心理韧性水平,促进应对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心理压力韧性毕业生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基于BSTL与XGDT算法对多级别心理压力的评估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通过图片看内心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