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在高校党建工作的“四好”传播实践
2021-01-02陈宇
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微信公众平台的快速崛起,如何凝心聚力让“主流声音”更响更亮,占据校园舆论制高点,是当前高校党建工作急需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珠海科技学院围绕官方微信公众号(以下简稱“官微”)建设,通过“讲好故事、追好热点、用好形式、做好服务”的“四好”方式,探索高校网络文化发展的新技术、新思维、新语体、新方式,打造具有珠海科技学院鲜明特色的新媒体党建工作品牌,扩大互联网中珠海科技学院的正能量与好声音,利用新媒体创新党建宣传形式,拓展宣传阵地。
一、背景
近年来,党中央对党建信息化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为全面提高党建信息化水平指明了新的方向。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增强改革创新本领,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迅速到来,面对95后、00后的大学生群体,传统党建工作方式的优势不再明显。如何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基础上,推动高校党建工作内容、渠道和方式创新,让新媒体成为坚持党的领导、传播党的声音,已成为各高校面临的新课题。
珠海科技学院着力探索新媒体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新模式。2014年7月开通学校官微,延伸党建工作的网络空间,通过“讲好故事、追好热点、用好形式、做好服务”的“四好”方式,探索行之有效的新媒体党建工作建设举措。目前,珠海科技学院官微拥有粉丝17.5万,累计创作阅读量10万+推文10篇,连续四年获评中国青年报社“中国大学官微排行榜50强”,位列全国同类院校第一;连续四年获评广东高校新媒体影响力一等奖,新媒体党建工作成效显著。
二、主要做法
珠海科技学院官微作为重要的校园“微门户”,坚持把握时、度、效,服务学校中心工作,服务师生校友需求,服务“一流创新性、应用型大学”建设,提升党建新媒体的传播力与凝聚力,引领师生价值认同。
(一)讲好故事:家国情怀故事、大学故事与青年故事。
家国情怀的锻造是当代大学生成长必修课,摒弃传统说教,珠海科技学院官微通过身边鲜活的故事培养当代青年的家国情怀精神,陆续报道在国庆阅兵场上接受总书记检阅的联合军乐团演奏员的校友爱国故事,在抗“疫”期间,长期驻守港珠澳大桥的“门神”的校友励志故事。
高校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价值的核心。珠海科技学院官微一直以来传播“爱国勤奋和谐创新”的校训精神,讲好校园故事和校友故事,通过重温学校发展历史等引发师生校友的集体追忆,凝聚文化认同。
珠海科技学院官微主动关注大学青年的成长故事,开创性设置“人在珠科”品牌专栏,迄今已推出约60余位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珠科师生校友,涌现了在中国航展上“追”飞机的女摄影师,最幸福的大熊猫“铲屎官”,把思政课上成了网红课的“灵魂画手”老师等人。
(二)追好热点:时政热点、校园热点与网络热点
珠海科技学院官微时刻关注时事政治新闻热点,相继推送了《今天珠科谁最红?——学校推广“粤学党史·粤爱党打卡广东红”小程序经验做法》《30000余名珠科人同上一堂“爆款”党课,听过都说“过瘾”!》等多篇时政热文,在师生朋友圈获得了广泛传播。与此同时,官微热点聚焦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党委书记、校长讲党课、思政课等内容,取得了20万次的传播数据。
新鲜有趣的校园热点也是官微日常关注的重点内容,目前已基本形成校园热点官微第一手挖掘素材到校外媒体跟踪采访扩大传播的组合宣传模式。珠海科技学院万人合唱《我的祖国》、1064平方米巨型国旗亮相校园等校园的热门事件,通过官微的第一时间发布,引爆成为全民瞩目的焦点。
对网络热点的迅速反应是珠海科技学院官微牢牢吸引住00后大学生的重要“杀手锏”之一。从《在湖北的珠科人,他们现在的情况怎么样?》《珠科挑战“手指舞”》等,官微始终走在网络热点潮流的最前沿,将网络热点与学校特色相关联,形成趣味传播。
(三)用好形式:网络语言、网络呈现与网络文化活动
珠海科技学院官微尊重网络传播规律,熟练使用基于网络与新媒体生态产生的网言网语,在标题中凸显、在文章中融入,通过生动、活泼、有趣的形式获得粉丝的好评。
官微在内容的呈现中更多地融入了SVG高级交互、短视频、H5、表情包等元素,达到多元化、饱满化的阅读效果。例如,《珠科版「你是什么垃圾」上线!》使用了SVG高级交互技术,让学生通过推文还原真实垃圾分类场景,引发了在校师生的兴趣。
此外,丰富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也是官微拓展网络形式的重要抓手之一。珠海科技学院积极承办广东高校新媒体联盟业务培训会、珠海市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等大型活动,不定期举办校园新媒体工作交流会,接待来自全国的高校新媒体团队;邀请微信官方认证专家、135编辑器CEO、南方日报高级记者等人来校开办新媒体联盟“微聚合”系列讲座;举办校园网络文化节和网络文化作品评选等活动。
(四)做好服务:服务师生、服务校友与服务社会
珠海科技学院持续推进为民办实事,通过微信小程序建成“网上办事大厅”,开辟了打健康卡,维修申报,教育邮箱申请,查询课表、成绩、电量等贴近师生日常生活的实用功能。
珠海科技学院还为毕业校友制作了微信校友卡和支付宝校友卡,方便毕业校友进出校园。每逢校庆等纪念日为校友发放免费电子饭票,发放校园定制文创。
珠海科技学院官微作为社会了解高校的一扇重要窗口,发挥着服务社会的积极作用。校园实时地图导航,图书馆馆藏信息等开放性公共资源信息,社会公众均可从官微中便捷获取,通过各类活动大大增进了学校与社会公众的情感交流。
三、基本成效
(一)优质作品迭出,新媒体工作成效显著
珠海科技学院官微在网文创作方面形成了时政热点、榜样人物、校园文化、创意交互等多元化呈现的风格。其中官微推送的作品多次获得广东省本科高校官微“十佳推文”,广东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优秀作品,广东教育好新闻等奖项。
中宣部宣教局课题组于2017年12月到珠海科技学院深度调研新媒体时代创新高校党建工作的经验做法,将多个新媒体工作案例写入调研报告,其成果获全国一等獎。网络育人项目“立德树人有道网络育人无声——珠海科技学院官微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成功入选广东省德育成果展。在全省高校宣传部长研修班、广东高校新媒体联盟业务培训会和广东高校新媒体联盟主题研讨会上,珠海科技学院向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全省高校代表介绍《高校如何善用新媒体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育人实效》等内容。
(二)健康网红频现,中央级媒体采用频繁
珠海科技学院策划了多个学校健康网红,频频成为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等中央媒体“两微一端”的关注焦点。诸如“与全军百名狙击尖子争夺‘狙击枪王’荣誉”的女兵罗惠惠,“主动请战、全家上阵、抗疫立功”的00后学生钟越,“1小时通关学习强国挑战答题”的学习达人郑楠燕等青年学生等。这些学校青年学生通过官微走进中央媒体的视线,成为网络中青春正能量的典型。
(三)运营机制完善,建设管理有依有据
珠海科技学院官微在日常运营中健全内容选题机制,沟通联络各二级学院、党政职能部门等,围绕国内重要时政热点、学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重要工作,确定一定时期内的重点选题。完善运营维护机制,建立学生团队、指导老师、部门领导团队协作的工作模式,明确工作分工,制定工作规划,保证每日专人专岗的规范化运营。
(四)凝聚师生共识,网络育人有点有面
珠海科技学院官微已基本覆盖在校师生和历届校友,成为师生温馨的“掌上加油站”,而阅读每日一更的微信推文更成为了绝大部分师生每晚睡前的“晚修课”。在做好平台自身基础性建设的同时,官微团队还牵头成立了学校新媒体联盟,将分散在学院、部门、单位、社团中的新媒体宣传的力量凝集在主流舆论的周围,进一步加强党建宣传氛围营造工作。
四、启示
(一)做好顶层设计,健全管理机构
在学校党委统筹、部门联动的党建工作大格局下,成立以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网络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涵盖校内各单位,进一步构建网络文化建设多部门联动机制。成立副处级建制的新媒体中心和新媒体联盟,制定《新媒体平台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明晰和细化新媒体机构的职能分工和责任清单,构建校院两级纵向联动、职能部门横向协同的立体化新媒体矩阵,形成多维一体、同频共振的工作合力。
(二)引进产品思维,赋能网络党建
“产品思维”是一种用户为中心的思维,其本质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提供相对应的实物或服务。新媒体党建工作不仅仅是停留在网络平台对育人工作的简单应用,而是在充分认识新媒体技术的特征和优势,将新媒体技术合理运用到党建工作的各个阶段,综合运用、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在微信内形成订阅号、服务号、视频号和小程序生态,使新媒体为党建工作全面赋能,把师生在学习教育、生活管理、奖惩评价等环节都转化为数据的积累,最终形成党建工作的良性循环和信息闭环,实现新媒体党建工作转换新的方式,配备新的动能,焕发新的活力。
(三)注重内容运营,创新党建传播
内容建设对于新媒体党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持续性发布的优质内容是增加新媒体党建平台用户黏性的核心工作和抓手。珠海科技学院把内容运营当做一项长期持续、精耕细作的工作,精心做好重大事件和活动的专题策划、话题发起和内容组织等环节的工作。除了组织专门的内容生产团队外,在内容设置上充分利用“共情”的技巧,激发师生校友参与内容生产和传播的积极性,发动人人参与党建相关话题的讨论、学习和分享。
(四)搭建互动渠道,交流情理相融
新媒体党建工作要主动融入学生的话语体系,尽量避免常规公文、严肃的新闻报道等形式和语言,要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受教育者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接受党的主流思想。珠海科技学院始终坚持正面说理与渗透教育相结合的规律,精心设置网络议题,引导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各抒己见、充分交流。同时主动关心学生的言论动态,了解掌握其背后的学习、生活、就业和情感等问题,增设线上互动渠道,通过“点赞”、“评论”、“回复”等形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回应学生的困惑和诉求,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和老师无处不在的体贴与关怀,为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服务保障。
作者简介:陈宇(1991.7),男,汉族,广东潮州人,学历:本科,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