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创新
2021-01-02刘喜
摘要:现如今教育部针对高等教育课程提出了新的标准,所有教育工作都需要充分贯彻“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因此,公共艺术课程就要尝试创新,与思政教育融合在一起,以此推动行业不断进步。本篇文章主要描述了当前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开展现状,并对于“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创新方法发表一些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课程思政”理念;高校教育;公共艺术课程;创新方法
引言:对于公共艺术课程而言,一直都是高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科目,而本身和思政教育都有着完全一样的育人目标,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能够带来诸多帮助,因此,学校就可以尝试将二者融合在一起,以此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促使学生们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一、当前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开展现状
(一)高校缺乏重视
当前很多高校对国家最新提出的教育政策未能做到全面理解,因此对于“课程思政”的融入缺乏重视。部分学校在渗透“课程思政”不但没有做好顶层设计,也没有建立整体规划。有的学校则是没有认真进行监管,抑或監管不到位,使得“课程思政”的价值没有展现出来,变得流于形式。如此一来,二者之间的融合自然会受到诸多阻碍。
(二)学生缺少道德素养
对公平艺术课程而言,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只有学生自己获得了审美体验以及道德感受,才能让“课程思政”的作用得以发挥。然而伴随社会的进步,学生们获取知识的方式越来越多,网络中各类思想都会对学生的价值观造成冲击。如此,学生们就很容易变成“双面人”,缺少了应有的信念感,与原有的教育目标完全背离。
(三)教师缺少思政素养
当前很多教师对“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教改工作缺乏认知,积极性不足,只能被动按照学校的要求开展工作。因此,在实际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就无法有效把握我国社会实现的精髓,不知道如何驾驭,使得实际开展的课程极为单一化,进而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四)“课程思政”融合难度高
当前很多学校对于艺术课程和思政教育之间的融合缺乏深入思考和探究,也没有为其设置大纲,也没有对二者的教育目标展开全面融合。如此一来,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就会使得内容融入变得极为突兀,使得教育切入角度变得非常生硬,造成二者的联系不够紧密[1]。
二、“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创新方法
(一)强化顶层设计
其一,当前需要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高校内部的党委人员需要提升自身的政治展望,从历史使命感的角度出发,对艺术教育和思政教育展开融合,促使二者能够协同发展。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党务人员的领导能力和监管价值,在理解最新教育方针的同时,宏观把握时代性特色、教育工作的中心,以此打造全新的教育机制,逐步解决二者融合过程中出现的各方面问题。
其二,高校需要针对顶层设计方面不断强化,真正做到统筹规划,为艺术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全面融合创设优良的基础条件,打造综合性工作机制,具体包含课程、评估、激励以及保障。如此就能让多个部门一同参与其中,彼此协作,发挥合力,进而推动教学改革工作顺利进行。除此之外,还要寻找艺术课程和思政教育之间的重要融合点,促使二者能够有效对接。而财务部门则要根据教育改革工作的实际情况,拨付一定的经费,确保相关工作可以正常推进。
(二)积极开拓创新
基于“课程思政”背景,在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展开创新的时候,自然和艺术以及思政两方面存在联系。为此,当前就需要对融合工作的基本原则予以有效把握,确保二者在目标、内容、方法层面都能做到融合,以此培养更多满足新时代要求的综合型人才。
其一,在开展教学改革工作的时候,必须时刻贯彻道德化原则。从某种角度来说,艺术和道德可以看作是人类发展的精神本源,因此彼此自然有所联系。人类的审美基本上都是建立在了联想和认知层面,是一类有着综合性特点的心理体验,与道德有着诸多关系。而道德则是审美工作开展的基本前提,艺术教育只有在将道德基于作为核心之后,才能更好地将审美价值展现出来,确保二者全面融合[2]。
其二,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在进行改革的时候,必须时刻遵循融通和形式丰富的原则,毕竟二者的融合本身就建立在早期的教育之上,属于一类全新的形式。在未来,其代表着教育工作的新形态,有着非常大的创新空间。另外,还需要在内容以及形式层面展开探究,促使慢慢渗透和精准指导得到有机融合,促使学生们能够在日常学习的时候,完成思想教育,得到教化。
(三)提升教师素养
在课堂教学之中,教师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为了让艺术教育和思政驾驭得到融合,当前学校就需要打造一支有着较高综合能力,且政治立场坚定的优秀教师团队。
其一,学校在内部专门制定一个教师人才培养的计划,打造一个全新的专题培训制度,依靠多种不同的专题培训方式,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思政素养。
其二,学校可以尝试建立全新的工作机制,并创设沟通平台,以此让思政教师和艺术教师有机会展开沟通,彼此合作,一同制定全新的教学方案,为未来的教学改革提供帮助。
其三,艺术教师理应将自身的主动性全部发挥出来,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专门确立一个新的“课程思政”理念。依靠大纲修订、优化内容等方式,为学生们提供更为优质的教学服务。尽可能将科目的思政元素全部挖掘出来,合理应用,进而真正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
(四)做到精准切入
对中华民族而言,传统文化一直都是重要的根基和灵魂。在这些年中,政府也提出了新的政策,要求对经典的传统文化进行宣传和集成。因此,高校在开展艺术课程的时候,就需要寻找正确的切入点,以此让学生们树立文化自信,逐步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例如,在对《戏曲鉴赏》展开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昆区”融入进来,以此让学生们接触这类有着地方特色的古老曲种。在进行《音乐鉴赏》的时候,教师则可以针对知名作品《二泉映月》展开分析,促使学生们加深对作品文化内涵的熟知,提升民族自信心。而在《美术鉴赏》的时候,可以为学生们提供爱国画家徐悲鸿的作品《负伤之狮》,以此实现弘扬爱国精神的效果。通过这一方式,学生们对于我国文化就会产生全新的认知,进而使得个人水平得到提升[3]。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公共艺术课程来说,本身与思政教育之间有着较高的融通性,联系十分紧密。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公共艺术课程为了创新,自然需要尝试将“课程思政”的内容渗透进来。如此一来,艺术课程就能充分展现“立德树人”的价值,促使学生们在完成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能提高个人素养。
参考文献:
[1]李瑶钿."课程思政"理念下公共艺术课程的创新研究[J].时代人物,2019(16):2.
[2]励继红."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公共艺术课程创新研究[J].文教资料,2018(1):2.
[3]徐乾."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改革路径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1(6):3.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规划课题“课程思政视角下大学生公共艺术与国家认同教育融合发展研究”(XJK20CTW011)。
作者简介:刘喜,1977年8月29日,女,汉,湖南岳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治疗,工作单位:长沙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