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体意识的教学理解

2021-01-02张苗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33期
关键词:说明文文体意识

张苗

摘要:文体意识是一种综合性的语文素养,并非单纯具有某种文体知识。读书教学中,文本体裁不同,对思维活动的要求也自然不同。

关键词:文体意识;教学策略

一、什么是“文体意识”

王荣生教授提出了“以一定体式为基础的读法”的观点,这里的“体式”,既有文体意识,又有符合文体特点的阅读取向和阅读方法。2011版《课标》分别对叙事性作品、诗文、说明文和非连续文的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这几点和要求突出了文体意识的重要性。

文体即构成文本的一种形式。这是作品内容、表现手法等写作个性的直接体现。但阅读教学中的“文体意识”,正是师生阅读教学思想的路线图,是解读师生阅读教学活动的依托,因此,有了正确的“文体意识”,每一种文本的理解才会有依据,也不失个性。

二、为何强调文体意识

一、“文体意识”的教学价值。对文体意识的正确认识源于对文体本质的深刻理解。文体意识在教学中并非教师和学生在解读文本时都从理论上去理解文本,而是根据每篇文本的体裁,从其内在属性上去认识作者的表达内容、言语意图和表达方式。因此,整个过程也就是语文能力的形成,语文素养的提高。这些能力反过来又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文体意识,帮助学生,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

文体意识的核心要求。"文体意识"的培养需要依靠阅读文本的实践来进行,教材中不同体裁的文本承载着不同的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文本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诗歌教学中,应抓住意象,理解诗人所寄托的情感,理解意象所承载的情感,要表达什么,等等;在诗歌教学中,则应紧紧抓住人物内心、人物与人物的关系、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的意图等要素,要与作者心领神会。实践性文本,如说明文、议论文等,就应把握其用处,再看看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暗示文本的解码路径。语言表达阅读理解的逆过程,也是一种信息的二次编码,是解码的基础。在教学中,要阅读作者的文字信息,必须沿着作者的思想和他的言说方式之间寻找一座桥梁,透过这座桥,理解文本的内在结构,体会作者通过什么样的语言方式来实现语言意图,这是我们教师教学预设的起点,也是教学实践的起点。

三、在阅读教学中实施文体意识

文体意识具有主体性、导向性、凝聚性等特点,影响和决定了语文阅读与写作实践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树立正确的文体意识,以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

1.基于风格确定目标。《鲸》是一篇说明文,根据说明文的体式,我设定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能理解到鲸鱼的特点通过例句学习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并能加以运用。《怀念母亲》是季美林的一篇散文,语言清新雅致,平实而又充满深情,读来令人泪流满面。文章讲的是“散乱而神不散”,本文没有具体的写法、写法,以“怀念两位母亲”为中心的统领,把8篇文章巧妙地整合在一起。笔者设定了这堂课教学目标的重点:有感而发地朗读课文,从具体语境中体会对“两个妈妈”的怀念。

2.结合文体进行教学。在教学中,余琴老师提出:“教学要有文体意识,教学生不同风格的读法”,并以小说为例,论述了文体意识对阅读教学的引导作用。所以,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谁是主要的人物,课文是怎样描述这个人物,是通过言辞、心理描写来表现他的什么呢?第二,应注重对环境的具体场景的描写,即“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体来设计出更精确的教学内容,学生根据文体的特点,通过比较句式,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作者如何用合适的语言描写环境,突出人物的形象,达到“人境共现”的境界。

3.缺乏文体意识,阅读教学就不能正确地定位“怎样教”,如上所说的《皇帝的新衣》课例,由于老师没有把文章的风格定位准确,所以把整节课的重点放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上,使童话和小说的文体界限完全模糊,《皇帝的新衣》作为童话文本的教学价值,如果每个教师都这样讲授,各种风格的存在也就毫无意义了。

4.文体性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正确定位“教什么”和“怎样教”的前提,只有有了强烈的文体意识,才能把课堂推向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堂。像教《乡愁》一样,要用诗的方式教。什么用诗歌的方式来教诗呢?要对诗歌有一个最基本的理解。根据定义,诗歌首先是一种语言艺术,那么,无论教什么,都不应该不教语言;其次,它是一种抒情的文学风格,因此教学中必须考虑用什么方式来强调情感的表达;最后,它与其他文体最大的区别在于,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并且有节奏感,因此教学中必须注意诗歌的“结构美”和“音乐美”。以诗的方式教余光中的《乡愁》,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应注重“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就要根据“小”“窄”“矮”“浅薄”这些韵有别而又有无限的音韵来选择教学方式。

四、文体意识教学的实践意义

重视文本的文体特征,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关于教材的“风格”,我觉得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我们的教学行为:

(一)风格化有利于彰显语文课程价值

老师在黄教授古诗的时候,想对学生的朗诵能力进行培养,觉得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没有韵律,不能将古诗词的美表现出来。因此,文体意识强,语文课生动活泼,文体意识淡薄,自然缺乏语文气息。在文体意识的培养下,教师会运用符合文体特征的教学方法,运用语文的手段进行教学,使语文课真正成为语文课。

(二)关注文体,决定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

1.注重风格有助于教师正确解读文本

就像《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写的是朋友间不离不弃的故事,有的老师把它解读为爱护树木,不乱砍伐。在一堂美丽的童话里,成为环保课。若对文本的解读有偏差,整节课的教学流程、教学方法也不值得。

2.注重风格有利于教师取舍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要注意文体意识,要使教师根据文体特点有针对性地“敲打”教学重点、难点、“打硬仗”。抛弃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攻其一点,全力突破,使课堂更省时高效。

3.注重风格有助于教师优化教学设计

在教叙事性作品时,要注重把握叙述方法,了解感悟重点词句的描写特点,了解叙述顺序和结构特点;然而该类型的文章需要注意人物和情节等特点进行重点分析。文体意识则能帮助教师有效地进行分析与讲解。

(三)注重文体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是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各式各样的文体都有一些共同的规律,教师根据体裁来进行教学,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理解方法,从而有利于学生从学会一篇到会学一类,触類旁通,举一反三。

其次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有很大帮助。各种体裁的文章,阅读理解的方法也不同,思维训练的价值也不同。探讨不同风格思维训练的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举例说明:引文、阅读、思考、筛选相关知识、文章说明方法与功能分析、简单讨论散文、读作者精辟的视角、典型的充分讨论是否区分、再讨论是否具有说服力。

结语:可见,不同的教学风格能培养学生不同的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逻辑性、精确性和深刻性。

参考文献:

[1]米瑛.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增效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07):111-112.

[2]马瑜菁.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策略的研究[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8年“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

猜你喜欢

说明文文体意识
说明文阅读专练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另类文体巧谋篇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消防意识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
话题作文全功略(三) 符合文体要求
说明文阅读复习指导
文体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