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构与路径
2021-01-02任芸莹
[摘 要] 2019年是新文科建设启动年。新文科概念的提出和相关政策措施的陆续落地,使得“加强新文科建设,培养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背景下,学科人才具体培养方案的一部分。新文科视野下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值得思考,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同样对于人才方案计划改进后的系统性逻辑思维的深度交叉融合,在创建新文科专业化新闻学传播实践改造接轨理论与实践基地化培养需求方面,提出了专业综合教育改革的人才服务国家战略计划与规划的系统方案管理路径。
[关键词] 新闻传播;新文科;本科专业;融媒体
[基金项目] 2021年度西华师范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校级综合教改项目“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439030)
[作者简介] 任芸莹(1985—),女,四川南充人,硕士,西华师范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实习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及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2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6-0173-04 [收稿日期] 2021-05-06
一、引言
根据2019年新闻传播学类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报告,首批“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评选工作,分为了两个不同的“赛道”;“中央赛道”和“地方赛道”。国家级与省级两个层面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不同,导致了新闻传播专业培养人才的考评机制与运行体制,以及选拔专业人才的标准与途径不同。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发展优势的逐渐完善,彰显了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发展前景与就业渠道,中央与省级两个不同的平台搭建了高等教育体制下融媒体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两个不同层面的“赛道”。通过比较一流学科不同的专业优势,突出了新闻传播一流专业的学科类别的交叉优势(新闻传播学一类专业建设点布局“赛道”专业交叉):从专业类别与中央、地方“赛道”轨迹交叉的逻辑性上看,突出了以地方高校与省级区域性“赛道”优势的传播学与新闻学比例在上升,从而扩大了以省级地方高校引领新闻传播学扩大传播途径的专业招生比例,凸显了地方高校一流本科学科建设与一流专业人才引入的“实体报告单”机制建设,称之为“双万计划”的实施计划。
二、以信息化主导为产业发展基点,打造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两点启示
(一)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战略优势与发展定位
未来融媒体的发展对媒介传播渠道的单一性路径将会发生改变,以往以传统传播方式的媒介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概念,新媒体融技术5G科技革命时代的到来,宣告了传播学由理论到实践的接轨,结束了传统语言环境下大众媒介传播途径的时代。信息化设备与高端技术为多元的传播进路变成了融媒体信息时代的结构重塑。以学科发展优势为先导的人才培养计划正面临着新一轮技术革命为契机的挑战。为此,“双万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目前正面临着以地方高校为主导的区域性经济与一流专业跨学科与学科交叉的途径多元化发展趋势引导,真正具有学科的优势与竞争性;专业间的传播途径与融媒体技术带来的传播方式在技术层面,且一流学科存在技术交流与媒介导论不平衡的价值偏好;事实上,作为一项学科发展优势。首先会利用工程项目设计理论做先导,把项目工程实践人才培养方案,延伸到文科专业以新技术融媒体研发下进行,新型人才培养计划融专业、工具、技术、学科的开放性价值发挥于人才培养计划对学科建设“双一流”学科建设中,培育实体经济与人文学科交叉的总体目标与环境价值,是一项有突出贡献的环保创新型人文价值学科,发挥在以实验室为研究环境的专业实体学科建设背景下,以开展融传统语言文字与音频环境以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验室工程建设为主导,培养教育教学实践目标环境对应用型技术生态价值链导向论证的作用,突出以技术创新与学科建设新闻传播学一流人才专业优势,培养了一流专业团队人才计划的组织结构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优势进路[1]。
(二)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科建设点呈现层次互补差异比拟性
传统新闻传播学科意义“窄化”,現有地方高校研究现状“固化”模式突出,加重了以地方高校引导实体经济的常态化发展趋势。地方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反噬于高等院校以学科跨学科专业与特色问题矛盾突出。涉及新闻传播学边沿性的学科交叉: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符号学、叙事学、哲学、语言文学、电影学及人类学等相关学科,呈现出一定的跨学科发展优势,各种学科融合与边界跨越逐渐被打破和重构;建设以新闻传播学为一流学科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科融合性特色,正在融合新型技术跨媒介融媒体新闻视角—大众传播视角—“大数据传播”信息波导—跨学科视角的专业背景发展,路径与进程发展—聚合性发展语言传播模式突出,新闻传播学学科的“泛化”效应;传播学学科的交叉研究:工具性与技术性、专业性与融媒体技术的打造在新技术革命推动了科技前沿的创新[2],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运用推广技术性学科在实验室培养基地的创新研发、地位与区域优势更加突出,此类研究都已呈现与多学科交叉的实践考察与专业路径——学科发展交叉交融,突出横向扩展趋势;同时,新闻传播学从自身各个领域的研究层面上在不断朝纵深方向发展。对互联网技术的需求与要求在扩大,突出了学科跨度的层次感与比较互补的空间感区位优势。以打造融媒体的人才与技术创新机制逐渐完善,对学科专业的认知水平提高了,学科技术融合性不断加深、升级,错层式发展。良好的专业管理服务水平加深了实验室建设的研究与规划进路:从个人资源、个体方案、人文组织、专业脉络等方向上;突出组织性建筑材料优势,填补了以往以单一性进路为传统传播途径的人员组织培养框架的不足,突出个性化色彩,并尊重了地方性差异。
三、信息时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新闻传播学实验室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一)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计划及规划方案
1.信息计算量的数据模型给了大数据平台管理数据集约型的数据对比。比如,就眼前对知识经济数据模拟的对照与分析,采用了人工智能化节约资源经济的数据模拟比较分析路径与方式;体现了大数据合理利用的优势——性价比,更洁净、更科学。对打破信息岛、信息壁垒的要求更显著,科学经济性价比的环保意识更强。信息社会科学传播对新媒体传播途径的要求更为专业。其中,對新闻学传播学中会使用融媒体信息时效性的数据大幅度提高,新闻学传播媒体论中对导播学与波导信息理论中就有使用信息传播学中时效性一词,对电影学、新文学、广告标语学与编辑与彩绘学中的传播方式时效性;这一理论中,采用了时间插叙与时间倒叙的文学叙事学手法,突出了新文学中对新闻学传播学时间顺序与时差的价值做了仔细的思考,得到了大数据背景下对数据分析理论与实践应用的合理化数据对比。信息交流点对点的点击方式,与时间效应中人文艺术价值的思考,值得我们用科学研究的态度在信息交流与人文艺术价值的文学性中做文章。对融合传统媒体叙事学中对信息交流的音影媒介传播与大数据开采信息技术理论的融媒体技术下,媒体融合理论与实践,这一理论学说,采用了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的实际结合成效,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比如:(1)对综合评价方面,采用了结合具体实践的精神与团队意识,“信号处理技术”团队的建立;研究主要涉及信息感知与信号处理(视觉图像处理,深度学习,传感器信号信息处理);(2)智能控制技术(机器人智能控制,深度强化学习,最优控制);(3)嵌入式系统开发(轻量级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与设计,ROS机器人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等。
2.实验室数据的弥合性、功能开放性与设备设施的整体完善性。基础性设施维护与多学科专业跨度深度融合与交流,带动本科人才培养计划朝着以文科学科为教育背景,以电子信息与大数据、信息化发展方向为就业途径的人文社科信息化推广,开辟了本科人才专业就业渠道与路径。
(二)与其他院系联合培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计划重构
以新文科建设改革与实践具体项目为指南,突出发展以“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为导向的跨院系联合培养人才培养方案计划的重塑造。以新闻传播学院为例,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有完整的学科体系,它运用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及其规律;发展融媒体技术的新闻学、文学、语言学、人类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念与方法研究新闻传播现象与规律。打造学科以培养文科信息化创业及新闻传播专业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效果,重塑学科交叉、跨学科、跨领域背景下的实验室培养人才计划,突出了新时代下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打造培养新闻传播学实验室人才培养实施方案的计划重构与特色化需求[3]。新闻传播学实验室具有开放性、功能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并由多种元素组成具有一定功能与特性的有机整体。善于建立实验室规章制度只是一个方面,充分发挥实验室的资源优势,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实践。同时,为师生提供实验设备,建立规范渠道,完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应用设备等基础设施交流与提高。同时,新文科改革与实践指导下实验室建设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专业实验室平台的开发与合理利用有相关性,是互惠互补的;加强融媒体新闻传播学的技术与语言,也可以合理利用电子信息工程平台与网络管理、教学手段,融信息化多媒体技术手段推广教学设施与设备的改良,提高办学层次。特别是对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学水平融合了信息化技术与实验室平台的开发与再合作;对建设电子信息化导论下的新闻传播学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与跨院系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文理科优势互补,搭建了桥梁;实现了文理科技术交流,平等对话。这种趋势得以逐渐推广的背景下,打造了融媒体时代信息化新型经济体的开发与利用,为新文科建设改革与实践的发展做了贡献,培养与塑造了一批信息化时代融合文理科学科交叉的技术、科研、教育人才精英;实现我国跨专业、跨领域、跨学科背景下的院校、院系单位联合培养专业人才方案的计划重构[2]。以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专业、学科为示范,以新闻传播学院博传新媒体工作室赴三星堆遗址实训为例:三星堆博物馆浑然天成,三星堆文化博大精深,这给工作室成员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创作素材,同时也提高了我院学子的外出实训能力(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传新媒体工作室40余学员赴三星堆实践工作):突出了专业优势在文理科综合应用于理论实践的意义与价值,打造了文理科技术革命的环保生态链价。
1.培养专业人才跨领域一流专业创新研发,以德阳广汉三星堆遗址考古技术培养模式为例,3D技术的使用。涵盖三维扫描与3D打印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工业信息化、人体医学、艺术文化等各个行业领域。3D技术包括数字化采集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感知技术等现代先进技术,也通过博物馆数字化保护的方式逐步应用于陈列展厅、藏品保护等,结合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三维扫描与3D打印技术为例,在维护文物修复的三维测绘、数字模拟修复对图片技术性对比,以及模型再塑的工程,做了数字型的仿制复制与图文计算工作[4]。通过迭代重复的技术倒模,梳理出一个案例公式:f(T)=n/p;其中,数据配准对典型的配准方法有ICP算法和Linux嵌入式电子媒体技术是目前市场上较优秀的激光扫描和点云建模处理软件之一,用于技术测量。
2.技术研发以打造文理科交叉融媒体融合性技术研发,以电子信息与新闻传播语言技术加工开发,突出新学科建设下文理科深度融合的交互性模式。新媒体融合环境技术打造了三维观价值引导,对新闻传播学科利用3D技术,对考古博学的数据复杂性进行修复与还原具有一定优势。融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开放,加工;在新闻传播学科应用于语言学、多媒体技术以及前沿学科性交叉[5]。
四、培养新文科专业积极勇敢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学生创业的前提和基础。创业的过程首先需要进行需求分析,然后对思维与思想的板块进行合理的布局,通过大数据采集与数据分析,对有利用价值的数字信息与数字经济展开研讨与开发,在不破坏原创新的前提下,进一步再构造新型的信息化科技数据,最后得到准确的信息价值,这是一个系统的数据提炼工程,也是一项不可小觑的工程。如何有效的利用和开发数据资源,需要我们科技工作者与相关技术人员做进一步的分析对策,需要规划方案与调整思维路径。新闻传播实验室作为文科实验室,与一些传统工科实验室不同,我们的实践人员、技术人员与科研人员需要相互配合,合力推动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室人员实验技术应用于科研的具体指导[6]。它发挥着新闻传播学实验室作为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教学工作与电子信息专业文理科通用的校内实践阵地,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校新闻学传播学人才培养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結语
实现以新文科改革与实践为项目指导的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方案,是一项具体而复杂的教育改革工程,需要综合文科、理科、教育与管理、实验室技术与设备多方面的实践指导,同时,也需要我们国家提倡已实现国家战略背景下新型人才信息化时代数据改良与人工智能、5G技术、大数据为信息化工程背景下的融媒体科技前沿领域的人才开发与合理利用,才能最终实现地方高校在立足建设有中央与省级特色“赛道”的新型培养环境下,建设学科一流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的专业指导人才目标的路径实施,为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做出贡献,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吴岩.加强新文科建设 培养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J].中国编辑,2019(2):4-8.
[2]周佳奇.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重构与进路[J].东南传播,2020(12):98-100.
[3]李岭涛,李皓诺.技术变革对新闻传播学创新发展的催化作用[J].当代传播,2021(1):32-36.
[4]余健.3D技术在文物修复中的应用——以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三维扫描和3D打印为例[J].科技经济导刊,2017(17):68-70.
[5]强月新,孔钰钦.新文科视野下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J].中国编辑,2020(10):58-64.
[6]万陈芳.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学实验室建设途径探析——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9):261-266.
On the Reconstruction and Path of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of Journalism
REN Yun-ying
(School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2, China)
Abstract: 2019 is the start year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The proposal of the concept of New Liberal Arts and the successive implementation of related policies and measures has made “strengthening the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and cultivating journalism talents of the new era” a part of the specific training plan for discipline talents. The training of journalism tal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Liberal Arts is worthy of consideration both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raining program is not only based on the technical level, but also for the depth of cross-integration of systematic logical thinking after the talent plan improvement. With regard to the training need of creating a new liberal arts professional journalism practice transformation to integrate theory and practice, a systemic plan management path for the national strategic planning of professional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reform for talent services is proposed.
Key words: journalism; New Liberal Arts; undergraduate major; integrated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