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人间无失孤,天下皆团圆
2021-01-02
热点新闻
24年前,为了寻找被拐的儿子,郭刚堂一个人骑着摩托车踏上了寻亲之路。2015年,以他为原型的电影《失孤》上映,社会反响强烈。“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郭刚堂终于等来了团圆的这一天。2021年7月13日,公安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失孤》中被拐儿童原型郭新振已被找到。山东、河南两地公安机关在山东省聊城市为郭刚堂、郭新振一家人举行了认亲仪式,离散24年的家庭重新团聚。
1997年,郭刚堂两岁的幼子被拐,从此他便踏上了漫漫寻子路。这些年来,为了寻找儿子,郭刚堂骑摩托车找遍了全国除新疆、西藏外的所有省份,行程逾50万公里,報废了10辆摩托车。郭刚堂说:“只有在路上,我才觉得对得起儿子。”
多维解读
1.亲情无价
亲情是人们的软肋,也是人们对抗一切不幸的铠甲。亲人的离散,无疑是世间最大的痛苦。24年间,郭刚堂容颜老去、头发花白,被拐的儿子也已长大成人。如今爱子被寻回,终于可以宽慰父亲的一路风尘。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拥有的亲情,善待身边的亲人,呵护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
2.爱的力量
郭新振回家的路,走了整整24年。正是这位伟大父亲的执着努力,让他最终寻回了儿子。儿子被拐后,郭刚堂孤身外出寻子,行程逾50万公里,报废了10辆摩托车,再次让世人感受到了爱的巨大力量。正是这份深沉的爱,让郭刚堂毅然踏上了漫漫寻子路,也让他在经历无数次的失望之后仍然选择坚持。
3.严厉打拐
如今,《失孤》原型人物有了一个好结局,这也是全国打拐行动的一次胜利。可是,父亲24年的辛苦以及缺失的陪伴孩子成长的时光,是永远也无法弥补的。因此,积极帮助被拐儿童回家的同时更要严厉打拐,让买卖双方都受到有效惩戒,从源头避免悲剧的发生。我们更期待,“天下无拐”的一天早日到来。
时评优选
郭刚堂寻回儿子,愿人间无失孤天下皆团圆
李潇潇
儿子被拐后的20多年里,郭刚堂孤身骑着摩托车外出寻子。这一路,他尝尽人间冷暖:遭遇车祸,被人欺凌,也曾遇到好心人并因此绝处逢生。而时间,终于不负他的努力与坚持。
现在,郭刚堂找到了自己被拐24年的儿子,结局令人欣慰。而这背后,其实埋藏着一个“天下无拐”的梦想。郭刚堂找到儿子了,可是,还有多少被拐的儿童,不知自己被拐的身份,活在身世迷局里?又有多少父母终日悲伤祈祷,期待奇迹发生?只要还有儿童被拐卖,还有其他与郭刚堂一样的人在苦苦寻找自己的骨肉,那拐卖儿童给社会带来的伤痛就无法被抹平。
近年来,我国反拐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多部门反拐机制得以建立,国际合作日益增多,诸多科技手段也被运用于反拐工作。这些看得见的进步,为无数个儿童与家庭织就了一张严密的保护网。但反拐工作是一项长期事业,社会的防拐意识需要始终在线,不能放松。
(选自《新京报》,有删改)
思维链接
拐卖儿童,看得见的团聚与看不见的悲伤
龚先生
由于电影《失孤》带来的轰动效应,很多人对拐卖儿童行为的危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全民反拐的当下,相信来自警方和更多爱心人士的努力能帮助更多的被拐孩子回家。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对潜在的拐卖风险保持足够的警惕。如何预防新的拐卖行为发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每每破获拐卖案件,总会有来自网友的愤怒呼吁,如“人贩子死刑”“买卖同罪”等。但此类案件往往伴随着某些潜在风险,以及亲情与伦理的撕扯。甚至有法律界人士认为,如果实行拐卖儿童买卖同罪,一味重刑,可能会适得其反,把犯罪嫌疑人逼上绝路,甚至危及被拐儿童的生命安全。
具体到个案中,不少受害家庭即使找回了孩子,一般也不会追究买家的法律责任。郭刚堂在找到郭新振后也提到了儿子的买家:“就当是一门亲戚,这样去走动。”这话背后是憋屈,也可能是无奈。
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受害家庭面对现实的两难,同时也是对买家的纵容。
诚然,对一些积年旧案,可以通过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方式,引导买家配合警方的工作,让被拐儿童早日回到亲生父母身边。但对未来可能存在的拐卖风险,法律必须保持强大的威慑力,让那些试图买孩子的人家,同样付出沉重的代价。
让拐卖案件不再发生,让被拐的孩子都能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真正实现“天下无拐”,那该是多么美好的生活。
(选自《工人日报》,有删改)
言为心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打亲情牌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强烈的社会话题性给了这类题材迎合当下主流电影市场的契机,《你好,李焕英》《我的姐姐》《送你一朵小红花》等均好评不断。搜索“国产亲情电影推荐”,弹出来的文章几乎都有这些共同的关键词:“分分钟感动到哭”“让你哭到崩溃”“最催泪的电影”……人们似乎将亲情题材电影和“催人泪下”画上了约等号。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与认识?
请自拟标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抄袭,不得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