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生尽瘁,国士无双

2021-01-02戴凤帅

作文通讯·高中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院士

戴凤帅

1666年,法國皇家科学院成立,到院工作的著名科学家首次被称为“院士”。此后,“院士”逐渐成为学术界的最高荣誉称号。在中国,“院士”通常是指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些中国院士的故事,向“一生尽瘁,国士无双”的院士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人物故事

李京文,中国工程院院士,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我国技术经济和工程管理理论的开拓者之一。

李京文少时聪敏好学,高中毕业后,他考进了武汉大学经济系,1953年,被选送到苏联学习。在学习期间,他聆听到了正在苏联访问的毛泽东主席那段脍炙人口的讲话:“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从苏联归国后,李京文服从国家的需要,组织安排去哪里,他就去哪里。1985年,李京文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出任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带领团队开启了新领域的探索。作为我国技术经济和工程管理理论的开拓者之一,他主持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京沪高速铁路等超大型工程的技术经济论证,参与制定了环渤海经济圈、中部五省、海南、深圳等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

李京文年届九十时依旧“少年感”十足,聊起感兴趣的话题,还是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两眼放光。他每天在家看书,关注最前沿的科技,像八九点钟的太阳那样思考着最新的问题。

人物解读

人生若有梦,不觉岁月寒。多年来,李京文一直牢记毛泽东主席的教导,永远像八九点钟的太阳那样充满朝气地奋斗着。他识大体、顾大局,坚决服从国家的需要,组织安排去哪里,他就去哪里。他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心中有梦想、有祖国,才能让生命之树枝繁叶茂。

适用话题

家国情怀、牢记嘱托、永葆活力、生命之树长青……

人物故事

闵桂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热物理学家与空间技术专家。

因为家庭贫困,闵桂荣3岁时就被父母忍痛卖给别人做儿子。7岁那年,养父病重却无钱医治,在日寇飞机的轰炸声中病逝。旧社会民不聊生的景象激发了少年闵桂荣的爱国情怀。1963年,闵桂荣从苏联科学院动力研究所完成学业,获得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但是,他放弃了国外优厚的科研和生活条件,毅然回到了祖国,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航天事业中。与中国卫星相伴一生的闵桂荣,是我国空间技术拓荒者、人造卫星工程开拓者之一、航天器热控制技术开创者,为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国际宇航界与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合作打下了基础。

不过,尽管一生成绩卓著,但闵桂荣一直低调自谦,他表示要“长期不懈地努力,为中国人民,也为全世界全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人物解读

历尽艰难成伟业,人间万事出艰辛。正是闵桂荣这样的老一辈航天人用无悔的青春书写激情燃烧的岁月,开拓创新、勇攀高峰,才有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壮丽诗篇。为了航天事业,闵桂荣淡泊名利,默默奉献,他献出了聪明才智,献出了热血汗水,也献出了宝贵的青春年华。他用顽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不懈探索,敢于超越,将“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成功”这句话写在了浩瀚无垠的太空中。

适用话题

航天精神、爱国精神、谦逊低调、国际合作、造福人类……

人物故事

黄熙龄,中国科学院院士,岩土工程专家,地基基础工程专家,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幼年时的艰苦生活造就了黄熙龄吃苦耐劳的品质。1955年,黄熙龄通过层层选拔,被选派到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留学。去苏联前,黄熙龄报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专业,但当时中国留学生党支部考虑国内地基基础研究还是空白,而苏联地基基础专业权威崔托维奇教授又恰好在该校任教,就建议他改专业。黄熙龄接受了这个建议,从此与地基基础专业结下了不解之缘。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主席访苏期间在莫斯科大学接见了我国留学生。领袖的嘱托与激励,激发了留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坚定了黄熙龄回国参加祖国建设的决心。1959年初,黄熙龄婉言谢绝了导师的挽留,回到祖国的怀抱,开始了自己的地基科学研究。

一生专注地基科学研究的黄熙龄曾说:“人的生命有两个,一个是身体上的生命,还有一个是技术生命,人要活到老研究到老。”

人物解读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岩土工程专家黄熙龄抱着“人要活到老研究到老”的信念,为我国的建筑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以说,“人的生命有两个”这种看法,正是他能够一生专注科研、甘于无私奉献的强大精神动力。

适用话题

家国情怀、春蚕精神、精神动力、让生命更有价值……

人物故事

王元,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

1952年大学毕业后,王元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新成立的数学研究所工作。在这里,他遇到了华罗庚,这成为他数学生涯中重要的转折。王元在解析数论、代数数论以及数论方法应用等方面均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为中国夺得了该领域的第一个重要成果。

对于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王元曾有过这样的自述:“当时(1952年)我是一个22岁的青年,研究这样难的问题,能行吗?弄不出成果怎么办?但强烈的爱国心使我把个人得失放在一边,毅然地向这一难题进攻了。从1920年以来的有关文献,不管是英文、俄文还是德文、意大利文,能找到的,我都查了出来。然后,认真分析其中的思路及可能存在的欠缺之处。”

王元一生获得了很多荣誉,但他说:“是不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并不是看你能否成为一个院士,懂一点儿数学史的人都知道,在数学界评价一个人,是根据你的工作做出的。不要在乎眼前的荣誉,关键是你做了什么。”

人物解读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将学问之外的一切都视为无足轻重,或许这才是王元能够在数学领域取得骄人成绩的最重要原因。尽管深知80%的研究者一辈子默默无闻,但王元依然全身心投入在别人看来枯燥乏味的数学王国之中,无怨无悔,甘之如饴。

适用话题

知难而进、耐住寂寞、忘我精神、淡泊名利……

人物故事

袁隆平,中国科学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袁隆平是我國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先驱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袁隆平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2020年,他又带领团队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我讲我一直有两个梦:第一个梦是禾下乘凉梦,就是追求水稻的高产、更高产梦;第二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我始终都在努力使我的梦想成真,也希望与你们共勉,来共同实现这两个梦想。”2019年,袁隆平院士参加湖南农业大学新生开学典礼时如是说。

正因为怀揣这个梦想,九十高龄的他依然坚守在位于海南三亚的杂交水稻研究基地。即便在病重住院期间,他也始终牵挂着他的杂交水稻。

人物解读

对于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来说,袁隆平的贡献举世无双;对于粮食安全现状十分严峻的当今世界来说,袁隆平的贡献同样不容小觑。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不仅是他个人的梦想,也是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的共同梦想。有梦想并不难,难的是用毕生的精力去追逐梦想、实现梦想。也正是因此,袁隆平的形象在世人心目中才会如此高大。

适用话题

实践出真知、思想境界、梦想与行动、择一事终一生……

人物故事

吴孟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从搭建第一张手术台开始,吴孟超便再也没离开过这里。他主刀完成了中国第一例成功的肝脏肿瘤切除手术;翻译了第一部中文版的肝脏外科方面的专著———《肝脏外科入门》;九旬高龄依然坚守在门诊和手术室。从医70多年,吴孟超成功救治了1.6万余名患者。

2004年,82岁的吴孟超接下了一台复杂的肝脏肿瘤切除手术。手术的对象是一个叫甜甜的女孩,她肝脏的肿瘤比篮球还大,所有人都认为只有肝移植一条路可以保命。在旁人在乎“晚节”大过天的年纪,吴孟超却只认“人命关天”。他说:“我不过就是一个吴孟超,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名誉算什么!”年逾九十仍然坚守手术台,他不仅不觉得辛苦,还认为:“一个很困难的手术做好了下来,整个人心情舒畅。”

人物解读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一生视救治病人为天职,游刃肝胆佑苍生,为人们诠释了“医者仁心”的全部内涵,同时也促成了我国肝胆外科从一片空白到世界前列的飞跃。他让世人懂得了,将一件事做到极致的人生是非凡的,是值得世人敬仰的。

适用话题

敬业、医者仁心、鞠躬尽瘁、择一事终一生……

人物故事

陈清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干法选煤之父”,我国矿物加工学科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

陈清如幼时经历了日本侵华战争,深切体会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抱着科学救国的想法,他报考了国立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采矿工程系,毕业后开始从事选煤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当时,世界上普遍使用的是既浪费水又污染环境的湿法选煤技术。陈清如暗下决心:一定要走出一条自己的选煤之路!1984年,陈清如率先提出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干法选煤,却遭到了不少人的质疑。他们说,国外多年都没有搞出来的技术,我们怎么能搞成?陈清如回答:“中国人不比外国人笨,就算外国人搞不成,我们也一定要搞成!”为此,他带队住在了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燃料公司桃山煤场,继续自己的研究。

1990年12月,陈清如被诊断患上了肾癌,他说:“如果癌细胞还没有扩散,就尽快手术;如果已经扩散,就立即出院,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左肾切除手术后不久,他就坚决要求出院,赶回了煤场。1994年,世界上第一个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干法选煤工业性试验系统调试成功,干法选煤的“天方夜谭”成为现实。

陈清如经常告诫学生:“人的一生很短暂,人一生的时间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要不愧对已逝去的昨天,过好今天,迎接即将到来的明天。”

人物解读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陈清如院士将自己对国家的挚爱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科研始终有着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患上肾癌的他置个人生命安危于不顾,最终让干法选煤的“天方夜谭”成为现实。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与敬仰。

适用话题

家国情怀、矢志不渝、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跟时间赛跑……

人物故事

刘興土,中国工程院院士,湿地生态学家,中国地理学会荣誉会士,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获得者。

刘兴土长期从事中国湿地生态与东北区域农业研究,是我国湿地学科具有突出成就的学术带头人。他首创了沼泽湿地稻-苇-鱼复合农业生态工程模式,开辟了沼泽湿地的长期定位生态研究;提出了粮食核心产区粮-牧-工协同发展等多项重要战略咨询建议,推进了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和东北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由于研究任务繁重,刘兴土每年至少有半年以上时间要在野外考察。直到2015年,古稀之年的刘兴土还曾到新疆北疆海拔3200米的阿尔泰山区考察和采样,在艰苦的环境中追逐着自己的科研梦想。

人物解读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人类应该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刘兴土让美丽湿地风景重现,让荒野沼泽化身万顷良田,可谓生态保护的功臣。他身上没有煊赫动人的传奇,没有荡气回肠的故事,但他在艰苦环境中仍旧坚持追寻科研梦想,为建设美丽中国挥洒汗水,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适用话题

生态保护、美丽中国、脚踏实地、梦想的力量……

人物故事

薛禹群,中国科学院院士,地下水动力学家,水文地质教育家,南京大学教授。

1949年,薛禹群考入国立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毕业后进入南京大学地质系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胶东沿海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海水入侵,并导致当地的地下水水质恶化。薛禹群等人经过7年监测,系统地揭示了中国海水入侵的特点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国内第一个海水入侵模型。根据该模型提出的对策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薛禹群治学严谨,坚持“科研不能靠想象,观测数据作不得半点儿假”的理念。他认为,对误差可以分析其原因,但不能随意改动数据,一流的成果只能建立在真实的数据上。他曾给学生写下“淳朴无华、严谨求实、勤奋创新、自强不息”的16字寄语。

人物解读

“科学是实事求是的学问,来不得半点儿虚假。”薛禹群院士秉持“科研不能靠想象,观测数据做不得半点儿假”的理念,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世人阐释了什么才是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

适用话题

求真求实、科学精神、科学创新、严谨治学……

猜你喜欢

院士
《院士的中学时代》(第三辑)
《院士的中学时代》(第二辑)
顾诵芬:“90后”双院士
《院士的中学时代》(第一辑)
院士也该有个“卸套”的时候
新当选院士
院士
精确与误差
院士违反科学道德将被取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