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2021-01-02刘刚

作文通讯·高中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社区群众

刘刚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卡尔·马克思

人物故事

54个非洲国家,外交官刘贵今穷尽大半生走遍了52个。1972年,27岁的刘贵今第一次踏上非洲这片土地。之后的岁月里,他放弃在国内发展的机会,申请长期驻扎非洲。

自从开始从事对非工作,刘贵今就爱上了这片沃土,在岗位上坚守、耕耘了近40年。漫长的驻非岁月里,刘贵今除了不能照顾家人,还面临着各种危险。20世纪90年代初,埃塞俄比亚发生战乱,他和几个留守的同事每晚都要听着枪声入眠。几十年来,刘贵今和同事们为推动中非合作在多领域不断深入发展而忘我工作,他积极推动建立了中非合作论坛机制,为促进中非关系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07年,刘贵今被任命为首位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他不顾冲突地区风险,开展穿梭外交,“要让外界看到中国的身影,听到中国的声音,了解中国的立场”。如今,刘贵今虽已退休在家,但他仍然关心、惦念着非洲。

人物解读

“拳拳赤子心,殷殷报国情。”外交老兵刘贵今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对非外交工作,在岗位上坚守、耕耘了近40年。他在艰苦的外交环境中担当作为、倾情奉献、传递友谊,让世界听到了中国的声音。如今,年逾七旬的刘贵今仍在为传承中非友谊、深化中非合作发挥余热,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适用话题

赤子丹心、为国尽责、老骥伏枥……

人物故事

穿着红马甲,她身上有蓬勃的力量———居民把她当作“主心骨”,困难群众把她看成“活雷锋”,志愿者以她为“领头羊”。王兰花用自己的执着与坚持,让“靠近我、温暖你”的兰花志愿服务精神传遍全城。

2004年,王兰花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裕西社区居委会主任的岗位退休,本想着可以好好陪伴家人,但空闲的同时,她却总是感到还有使不完的劲。“我一直琢磨,人退休了,但思想不能退休。共产党员的价值就是在为群众服务中体现出来的。”2005年,王兰花联系6名离退休干部和爱心人士,成立了社区志愿者服务小组———王兰花热心小组。他们每天奔走在社区各个角落照顾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帮助邻里解决琐事、化解纠纷,协助开展文明劝导、治安巡逻……

因为总有忙不完的事、接不完的求助电话,王兰花走路风风火火,脚底走出老茧,脚趾也被挤变形,只能穿软底鞋。“有人说我是‘傻大妈’,但帮助别人让我活得充实、坦荡、快乐。”

人物解读

“吴忠有个王兰花,身后跟着一群‘傻’大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不少人都知道这句顺口溜。王兰花将解决社区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作为毕生事业,十六年如一日地坚持志愿服务,正如歌中唱道:“花香飘过的地方,情和爱悠悠……”她用长满老茧的双脚为群众踏平困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用自己的执着与奉献让满城尽是“兰花”香。

适用话题

初心使命、志愿精神、奉献精神……

人物故事

周永开,于1945年8月入党,曾冒着生命危险在川北地区开展党的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全心全意为百姓造福,恪尽职守推动地方发展、脱贫攻坚、改善民生和生态建设,是群众心中的“草鞋书记”。

离休后,周永开放弃了舒适安逸的生活,来到了最牵挂的土地———四川花萼山,带领群众植树造林,并在当地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此外,周永开还以传承红色文化为己任,长期致力于革命传统教育。1995年,怀着一颗对党至忠至诚的赤子之心,周永开发起组织了“巴山渠水共产主义运动友好学校联谊会”,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大力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他还曾以巴渠12所红色学校的史实为蓝本,组织拍摄了《巴山教魂》电视教育专题片,编纂了“热血”系列丛书。“党是我一生的追随。”周永开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他最爱说的话。

人物解读

一辈子听党话、跟党走、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周永开,全心全意为百姓造福,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座右铭———“党是我一生的追随”。“桑榆未晚霞满天,人间最重是晚晴。”对周永开而言,老去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信仰。他就像一匹负轭老马,不忘初心使命,矢志砥砺前行,始终以旺盛的革命热情,坚守着“共产党员永不会离休”的庄严承诺。

适用话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赤子之心、老当益壮……

人物故事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军门社区党委书记林丹,是社区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她扎根社区40余年,始终为民爱民,脚踏实地做好社区每一项工作。她创新社区治理模式,推行“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服务,设立居民恳谈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小巷总理”。

林丹先后当起8名孤寡老人的“女儿”,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让老人们舒心地度过晚年;她不顾家人反对,收留无家可归的刑满释放人员,帮助他重新融入社会;她关注贫困家庭子女就学问题,用每月不多的工资帮助他们实现“上学梦”……40余年间,一座座旧楼房换上新颜,一个个新生儿长大成人。军门社区居民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哪里有困难,哪里就必定有我们‘小巷总理’的身影。”

人物解读

华丽蜕变的背后,从来都离不开艰辛的付出。军门社区党委书记林丹,扎根社区40余年来,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创新社区治理模式,脚踏实地做好社区每一项工作,把工作做到了群众心坎上。社区的工作琐碎而繁杂,而林丹则是把居民当作亲人来对待,把社区当作家庭来经营。林丹把居民的琐事、难事、烦心事,件件都当作自己的大事,也因此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与褒扬。

适用话题

为民爱民、服务意识、奉献精神……

人物故事

1981年,买买提江·吾买尔被乡亲们推选为新疆伊宁县温亚尔镇布力开村党支部书记,成为这个多民族大家庭的主心骨。从那时起,他处理村里大小事务都会一碗水端平。他常说:“各族村民就是一家人。家里和睦了,日子才能过好。”在他的提议下,村里办起了幼儿园,来自六个不同民族的二百多个孩子一起学习成长。幼儿园园长雷娜说:“孩子从小就手拉手,长大了也会心连心。”

“不让一个人受穷,不让一个人掉队”是买买提江·吾买尔初任党支部书记时许下的诺言。为此,他想尽办法带领村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只要是能让大家致富的路,他都会下功夫去蹚一蹚。他把自家当成“试验田”,把摸索出的门道悉数分享给乡亲们,请农业技术专家讲课,帮大家扩大牛羊养殖规模,动员年轻人外出务工……在买买提江·吾买尔的带领下,村里人的“钱袋子”渐渐鼓了起来,大家都夸他是闲不住的好支书。

人物解读

“一碗茶水端得平,两个肩膀闲不住。三十多年的老支書,村民离不开的顶梁柱。买买提江·吾买尔是伊犁河上筑起的拦河坝,是戈壁滩上引来的天山水,给村民温暖,带大家致富。木卡姆唱了再唱,冬不拉弹了再弹,买买提江·吾买尔的故事说不完。”这是2015年《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买买提江·吾买尔的颁奖词,也是对他最中肯的褒奖。

适用话题

民族团结、和谐社会、为人民服务……

人物故事

1974年夏天,19岁的蒙古族小伙子廷·巴特尔从呼和浩特来到萨如拉图亚嘎查插队,一干就是几十年。

作为新中国开国少将廷懋之子,廷·巴特尔本可以选择回到城市发展,但他却义无反顾地留在了草原深处,为锡林郭勒草原带来勃勃生机,成为牧民的贴心人、致富的带头人。由于过度放牧,萨如拉图亚嘎查连年干旱,草场严重退化,直接导致了牧区的贫困。“牲畜不是命根子,草原才是命根子”“不能一味靠增加养殖数量来提高收入”,廷·巴特尔反复和群众商量,四处动员牧民加大草原建设投入,缩减牲畜头数,让草场休养生息。通过围栏轮牧,草场慢慢得到了改善。廷·巴特尔还深知养羊对草场的破坏性,而养牛更有利于草场的恢复和发展,还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因此他又搞起了“减羊增牛”。如此一来,草场生态得到了恢复,牧民的收入大大增加,萨如拉图亚嘎查也由原来的贫困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人物解读

为改变牧区的落后面貌,帮助当地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建设草原和保护生态环境,将门虎子廷·巴特尔在辽阔的草原上,用他的真诚、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做起了绿色发展的排头兵。这些年来,他始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脚踏实地地为牧民办好事、办实事,在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的同时,也用自己的青春、心血和汗水,唱出了一首名为“草原赤子”的英雄壮歌。

适用话题

绿色发展、生态保护、赤子之心……

人物故事

作为革命先驱李大钊之孙,李宏塔从小就被父母告诫,要永远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有一次,别人给他家送来几袋葡萄干,李宏塔当时年纪小,不懂事,放学回家后拆开一包就吃起来。父亲知道后当即批评了他:“我们只有一个权利,就是为人民服务。做了一点儿工作就收礼物,这不是共产党人干的事。”随后,父亲把葡萄干原样退回,李宏塔吃掉的那一包,也一同折价返还。

李宏塔在民政系统工作时,视孤寡老人为父母、视孤残儿童为子女、视服务对象为亲人,每年至少一半时间在基层度过。除了极少数赶时间的重要公务外,他从不坐专车,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担任领导工作20多年,李宏塔骑坏了4辆自行车,穿坏了5件雨衣、7双胶鞋。退休后,李宏塔也没闲下来,他加入中华慈善总会,为改善中西部困难群众的生活继续奔走忙碌。李宏塔说:“服务群众是件幸福的事,共产党人要始终把自己置身于人民群众中。”

人物解读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良好的家风可以影响家庭成员的性格、气质、行为习惯、道德品质,让他们懂得敬畏,行有所止。作为革命先驱李大钊之孙,李宏塔继承了共产党人的革命传统和优良家风,秉持了“革命传统代代传,坚持宗旨为人民”的不变信念,成为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典范。

适用话题

优良家风、革命传统、朴素廉洁……

人物故事

黄大发,曾任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大队大队长、村支部书记,现任团结村名誉村支书。

1958年,23岁的黄大发光荣入党,同年被全村推选为大队长。那时,村里缺水严重,去最近的水源地挑水,来回最少也要走两个小时。也就是从那时起,黄大发立下誓言,要为村民做三件事:引水、修路、通电。然而,现实却无比残酷,办法想尽,可水就是进不来。为此,黄大发四处求教,自学水利技术。一听说哪里有在建的水库沟渠工程,他就立刻背着干粮前去“取经”。苦心人,天不负。1995年,一条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生命渠”通水了!如今的草王坝,村民的荷包渐渐鼓了起来,幸福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人物解读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这是老党员黄大发许下的誓言。“大发渠,云中穿,大伙儿吃上了白米饭。”三十余年初心不改,“当代愚公”黄大发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在为梦想跋涉的路上,他僵直了手指,沧桑了面孔,终于带领群众在绝壁上开凿出了“生命渠”,用实干兑现了当初的誓言,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适用话题

信仰的力量、埋头苦干、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社区群众
影像社区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
各界群众参加陈忠实遗体告别仪式
影像社区
2015影像社区
不怕群众找我,就怕群众不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