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的“推力—拉力”探究

2021-01-02于潇洋

新农业 2021年24期
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拉力

摘 要:本文论述我国现代经济建设背景下,农业人口市民化建设中受到的阻力和动力,并分析其建设现状,提出促进相关措施建议,希望能够为提升城市的容纳度有所参考借鉴。

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推力;拉力

在现代经济化的建设背景下,我国加强了农村转移城市化的建设,以此来推动城镇化发展,极大缩短城乡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台了多项政策,并从就业机会、社会保障等途径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机会,但是因为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影响,大多农村转移人口再就业、教育以及公共服务方面存在适应性问题,现探寻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建设进程的特点和发展策略,内容如下:

从现有的农业人口的转移情况开看,农业人口市民化包括了流入、迁入、融入城市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流入城市,农业转移人员从原有的农业生产模式中解放,开始进入到城市中的第二三产业,这个阶段的特点在于农业人口实现了地域位置的转移、经济职业的转型。

第二个阶段未迁入城市,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中积累了一定的财富,有了稳定的收入住所,进而获得了城市的户籍,此时可以享受城市公共管理的各项服务如教育、医疗以及社保等,该阶段的特点在于农业转移人口获得了身份地位的转型,可以享受到城市的基础公共服务。

第三节阶段是融入城市,在接受身份地位的认可后,城市转移人口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价值形态都还需重构,获得户籍后的人口还需要构建出不同于农村的社交网络、交际圈,改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从文化层面上思想意识行为的改变,最终实现市民化。

“推力—拉力”是英国社会学家拉文斯坦基于“人口迁移规律”所提出的理论,该理论表示在经济的影响下,人口的迁移需要一定的周期,即从短距离的城镇到大型的工业中心环境,该理论考虑了经济因素、人文学以及社会学等因素,具有宽泛的劳动力转移内容,在考虑人口流动的同时考虑了制度等因素。

从我国的现有结构形式来看,中国农村的剩余人口转移以及农村和社会流动等问题都十分丰富,现有的拉力多是在国家的科学技术和政策带动下,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由于农村生活环境差,农村的劳动力更渴望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从事更为具体的工作,这种思想也推动了农村外出人口就业和学习机会。

此外,城市也具有一定的拉力作用,如城乡收入的差距明显,农村改革劳动力对城市高薪资的渴望,拉动了农村人口的生产,在城市的不断建设需求下也需要農村劳动力的支持,此外,城市的教育、医疗公共服务水平比农村好,农村的基础设施完善。

在内推和外拉的环境下,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建设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嵌入市民的排斥、子女受教育机会不平衡以及社会保障问题等。

相关单位要切实认识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科学分析并把握现有阶段的“推力-拉力”问题。首先,改革土地制度,加强现有转移人口的职业技术培训,为农业人口创造收益,并增加农民的财务收入。其次,深化户籍改革制度,减少劳动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的等限制性要求,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最后,鼓励农业人口举家迁移城市,减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问题,让农业人口能够在城市安居乐业,实现建设动力转移。

“推力—拉力”是农村转移城市化人口建设重要表现形式,相关单位要积极结合现有的制度,做好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建设,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黑龙江省移民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9ZSD210)。

■作者简介:于潇洋(1983.1-),女,汉族,哈尔滨延寿人,实验师,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农业转移人口拉力
海洋地震拖缆拉力采集电路研究
基于CFD的螺旋桨拉力确定方法
自不量力
跟踪导练(三)(3)
保定特色小镇建设助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财政政策如何助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等动拉力和重力拉力蝶泳划臂动作生物力学分析
江西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核算与分担机制研究
以共享城市公共服务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