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终身体育理念的高校体育教学研究
2021-01-02潘军
潘 军
(宜春学院 江西宜春 336000)
所谓的终身体育理念指的是个人在一生中能够自发地进行体育锻炼活动,对各种形式的体育教育主动接受。从学生角度来看,他们需要把课外时间充分地利用起来,即使没有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也能够自发地学习体育知识,并进行体育锻炼活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要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师就需要很好地贯彻终身体育教学理念,培养出更多身体健康、素质较高的人才。因此,作为高校体育教师,我们应该对教学模式不断革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最终实现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一、终身体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落后的教学模式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目前很多高校体育教学采用落后的教学模式。教师经常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科学地制定体育教学目标。有的教师认为体育教学就是让学生掌握体育技能,理解体育基础知识,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需求,更没有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为了强化记忆,一些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般使用示范教学法、重复训练法等,让学生把学习的重点转移至体育技能的训练上,致使很多学生没有感受到体育知识学习的兴趣。这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造成很大的阻碍。不仅如此,很多高等院校体育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更加倾向于轻知识、重技能的教学。在应试教学思想的影响下,一些高校设置的体育课时不足。为了充分运用课堂时间,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大量进行体育训练,没有把体育理论知识、体育历史等向学生传递。这将导致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弱化,使学生的体育知识匮乏,对体育锻炼的意义不清晰,仅仅把体育学习作为应付考试的手段。[1]
(二)缺乏终身体育教育理念
要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我们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认识到学习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价值。然而,目前很多高等院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仅仅限定在学生掌握体育技能方面,没有重视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因而,很多学生不了解体育精神,不明确体育项目的内涵,无法真正体会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乐趣。在终身体育理念下,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然而,纵观国内高校体育教育,教师在执教过程中缺乏终身体育教育理念,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
(三)考核方式不完善
目前,很多高等院校依然秉承数据层面的体育考核,如学生跳远的距离、跑步的速度等,把这些作为判定学生体育能力的标准,没有全面考虑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因此,很多学生的体育潜能得不到很好的激发。有的学生由于自身体能不足,虽然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依然与达标标准有一定的距离。教师如果还使用这样的评判标准,必然就会挫伤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此,高等院校体育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体育教学考核的时候,应当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完善考核制度,激发每一个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2]
二、终身体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策略
(一)重视终身体育的理论教学
对高校体育教学来讲,理论教学至关重要,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重点。因此,体育教师可以将体育教学与卫生保健、人体知识、经济理论、体育娱乐等相融合,让学生对健康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从而自觉地加入到体育学习和锻炼行列中,为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高等院校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大纲进行完善,把娱乐、健身、保健知识加入到体育教学大纲之中,并还增设相应的课程。比如,欣赏课,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体育竞技的美感,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育爱好。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热爱体育偶像,强化榜样的力量,以此为基础,逐渐地改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认识和态度,最终实现终身体育理念的构建。
(二)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根据相关研究,目前很多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考核方式依然以量化考核为标准,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这种只重视考核分数不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思想意识培养的方式,导致体育教学的针对性缺失,使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这对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积极性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应该坚决抵制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积极对考核评价制度予以完善,更好地把过程性评价、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相结合,从而实现多元化、多维度评价方式的构建,把学生的体育意识、终身体育理念、体育成绩等全面纳入考核体系中。[3]
(三)在体育锻炼中融入终身体育理念
其一,高校应该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规划体育教学的内容,不仅要考虑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还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来进行体育教学。目前,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体育教学应该进行改革,更好地融合民族性、健身性、人文性、娱乐性等,让学生的体育锻炼结合实际情况,更好地设置教学活动。其二,高校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选择体育锻炼的内容。体育活动项目不仅要和体育教学目标相符合,还要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所促进。因此,作为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师,我们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在体育教学中要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好地培育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面对时代的改革和新教学思想的出现,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对大体育学习单元采取积极的措施,让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和探索性在体育学习活动中得到锻炼,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同频共振。因此,教师应该与学校的办学特色相结合,很好地区分不同学龄段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根据学生的身体健康情况,全面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更好地构建“大体育”教学格局。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应该积极联系学生,收集教学反馈,及时对学生的诉求在教学中体现。其三,高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确定体育锻炼项目。作为体育教师,我们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应该对他们积极地进行引导,让他们更好地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技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在制定体育训练计划的时候,要考虑社会需求和实际需要,全面培养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最终内化为终身体育意识。[4-5]
(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仅没有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还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因此,在课堂上,我们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切实转变教学思想,尊重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中心地位,明确自身引导者的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们还应该积极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在课堂上借助全新的教学模式,如游戏教学法、小组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翻转课堂等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更好地培育他们终身体育的意识。
三、结束语
总之,作为高校体育教师,我们应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全面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从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