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如何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中学语文教学

2021-01-02甘宪宏

课外语文 2021年19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观念文明

甘宪宏

(甘肃省永登县苦水中学,甘肃 兰州 730304)

引言

语文教材中存在很多与自然及生态有关的课文,在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学科。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高认识,重视对中学生良好生态文明观念的培养与塑造,在语文课文中发掘出相关育人信息,采用有效方式进行教学,将爱护环境、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等思想扎根于学生心中。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合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一)从我国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层面而言

近年来,国民经济水平得到了有效改善,也进一步有效地推动了我国人们生态保护意识的提升,对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更高的追求。同时,从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可以看出,国家层面也提出了对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要求。因此,不论从社会发展进步之下民心所求而言,还是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层面而言,加强对我国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都是现阶段实现促进我国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而中学语文教材中含有大量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将其融入于语文教学中,能够在当代中学生的心中埋下保护生态、敬畏自然等生态文明观念,对于满足我国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中学语文中蕴含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还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然与生态,提高对自然中各种生命及资源价值的认识,是确保当代学生特别是城市中接触自然相对较少的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与看待自然生态的重要保障。

(二)从学生价值观塑造需求层面而言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中学生的思想个性发生了较大改变,就目前而言,他们有着对个性化发展更高的追求,重视个人发展及个人价值的体现。虽然有利于当代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生命、自然资源等方面认识不足、敬畏感不足的问题,甚至可能出现生命意识薄弱、生态道德欠缺等更为严重的问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念形成的重要过渡阶段,如果不能在这一时期中帮助学生培养良好正确的价值观念,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塑造将会存在问题,从而可能成为学生未来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例如当心理压力过大时,缺乏生态文明理念、敬畏自然与生命的观念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伤害动植物、破坏生态环境甚至伤害他人的严重情况。因此,结合中学语文教学渗透和融合生态文明教育,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至关重要,是避免学生养成个人主义等极端思想的重要教育。

(三)是新课改背景下语文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新课改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学科建设成为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新课标要求语文教育要结合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进行教学,要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与引导,结合语文教学特色对学生正确价值观进行塑造。就生态文明教育及学生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塑造而言,语文学科中蕴含着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结合不同类型的生态组成对学生的不同观念进行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文学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价值观,促进学生养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确保学生能够在语文教育引导下发展成为更有价值的人才,同时也促进中学语文学科价值得以更充分地发挥,落实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科建设目标。

二、生态文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融合措施

(一)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生态文明素养

生态文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融合,教师必须发挥出主要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自身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以此为前提有效开展语文教学,为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具体而言,教师需要从如下几点着手提升自身的生态文明素养:首先,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教育工作的开展,针对教师团队传播生态文明教育理念,提高语文教师对中学语文中蕴含的生态文明教育价值的认识,同时提高语文教师对培养学生生态文明观念重要性的认识,达到提高中学语文教师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综合素养的目的;其次,语文教师应在提高自身认识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确保能够在实际教学中有效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同时,不影响正常的理论知识教学,实现学科基础知识教学与生态文明教学的平衡和谐发展。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方法,促进自身教学思维及方式的转变创新,提高自身在实际教学中的应对能力,进一步促进教师发掘与运用教材中生态文明教育元素的能力的提升。

(二)结合语文教材渗透多种生态文明思想

语文学科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形式多样,教师需要立足于教材,发掘对应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培养学生多种生态文明观念和思想,落实生态文明教育。首先,应结合教材内容渗透尊重自然的生态文明观念。协调人与自然中动植物的关系、平衡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是新时期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而要协调好上述关系,必须确保人们对自然中的万物资源有足够的敬畏感与尊重感。对于中学生而言,需要结合教材引导他们平等看待人类与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及自然资源,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合理使用万物资源,逐渐养成尊重自然、敬畏生态的思想。教师可结合教材中的《那树》来进行说明,通过分析大树在前期造福于人类的部分进行“自然界中的植物对于人类生活环境的改善至关重要”等意识的渗透,提高学生尊重自然的思想,通过分析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大树被砍伐的部分对学生进行平衡社会发展速度及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等相关观念的渗透引导,在引发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态文明观念的培养。其次,需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环保是新时期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当代中学生需要养成的基本观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古诗词中对自然美景、过去常见的动植物等的描述对比现代化城市发展中的自然景象,通过古今对比,启发学生思维,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达到生态文明教育目的。例如,教师在教学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其五)》时,可结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唯美画面来对比城市生活中的各种污染问题,结合王维的《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对比城市发展中较为严重的噪声污染等问题,通过对比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三)结合实践活动深化生态文明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融合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不仅需要重视理论延伸,还需要结合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理解与感受,从而提高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形成的有效性。例如,可通过组织学生结合语文所学的与自然及生态有关的知识,对学校教学楼、宿舍楼、教室、道路等进行命名,在这一实践活动中,教师需要要求学生的命名有所依据,即需要确保自己的命名有一定来源,发挥出语文学科的生态文明教育价值。同时,还可以结合语文教材中设计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开展与生态文明相关的自然活动,如根据七年级上册三单元中的综合性学习课题——感受自然,组织学生进入自然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引导学生参与劳作感受生命的力量,从而进一步内化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三、结束语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人类生活品质的重要保障,树立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不仅有利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对于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语文教学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既是我国社会发展新时期的新要求,也是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学科建设的重要方向,更是保障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关键内容。在实际融合过程中,教师应提高自身素养,在此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及实践活动对应启发学生思维,树立学生相关生态文明思想观念。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观念文明
维生素的新观念
请文明演绎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漫说文明
健康观念治疗
对不文明说“不”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