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凝虑文言 谋通万里
——2019年语文全国卷Ⅰ翻译题分析

2021-01-02>>>李

考试与招生 2021年1期
关键词:实词课本语法

>>>李 丽

一、文言翻译句子考点分析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文言文阅读文段选自《屈原贾生列传》,文章浅显易懂,所选两句翻译难度也不大。

两个翻译句子如下: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两个句子都重点考查对实词的理解。第一个句子要翻译精确,必须准确地理解“短”“擅权”“纷乱”三个动词的意思,其中“短”“擅权”两个动词是一般动词;“纷乱”是使动用法,“使诸事纷乱”的意思。第二个句子要翻译明白,重点要弄清楚“数”“稍”两个副词的意思。

因此,这两个文言文句子都考查考生对常见文言实词的理解,但是角度有所不同,第一个句子重点考查考生对常见动词的理解;第二个句子重点考查考生对常见副词的理解,而且“数”“稍”两个词意思较多,翻译难度大一点。

二、考生得分情况分析

虽然两个句子难度不大,但考生翻译的过程中还是集中出现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实词的意思翻译的沾边,但不精确,因此不能得分。比如第一个句子中“短”是说坏话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是说有人在文帝面前说贾生的坏话,有考生翻译成“告发贾生”“揭露贾生”,离文意太远,不得分;又如,第一个句子“纷乱”是“打乱”“干扰”或“使……打乱”的意思,但有的考生却翻译成“动乱”或“乱”,与原句意思不一致,不能得分。

第二个问题是对一词多义的实词翻译错误,不能得分。比如,第二个句子“数上疏”的“数”应该是“屡次、多次”的意思,而且是副词,作状语,但有的考生却翻译成“责备”“数落”等,与语境完全不符合。第二个句子中“可稍削之”的“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意为及时逐渐削减他们的封地,有的考生翻译成“稍微”“树梢”等就偏离了句子意思,不能得分。

三、文言文翻译备考策略

文言文翻译题与语文其他题目相比还是容易得分的,只要按照一定的方法去复习,还是能够得高分的。

(一)青睐本源

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宗,就是课本。回归课本,熟记课本中基本实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文言文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常见,也是常考的,考生要扎扎实实地在课本学习的过程中弄明白这些词的意思。比如,第二个句子中“可稍削之”的“稍”字,初中学习《伤仲永》“稍稍宾客其父”中的“稍”就是逐渐的意思;高中学习《项脊轩志》中“其制稍异于前”的“稍”是稍微的意思。

2015年全国卷Ⅰ文言文《孙博传》的第(2)小题“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有不少考生将“面责”翻译为“面见责成”“受责备”,这是很不应该的。早在初中的背诵篇目《邹忌讽秦王纳谏》中,我们就已经学到“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其中的“面刺”就是“当面指责”的意思。至于“庶或万一可济”中的“庶”跟“或”的意思一样,都是“或许”的意思,而不少学生答成了“老百姓、平民”;高中所学《陈情表》中“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这一句中的“庶”就是“或许”的意思。

可见,熟记课本中实词或虚词的意思,可以为考生解答文言文翻译题带来太多的胜算,说实话,文言文阅读如果达不到一定的积累量,对教材中的文言文掌握不到家,想过关太难了。所以笔者认为“青睐本源”是解答文言翻译题的第一把钥匙。

(二)因文知义

此法也可以称之为语境分析法。高考中的文言文试题,重在考查学生是否从整体的层面理解了文言文文本的深层次内涵,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局部字词的简单积累、机械记忆,那么,语境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考生重视语境,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文言文阅读材料。

比如第二个句子中“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要想翻译好“稍削之”三个字的意思,就必须把前两个小句的意思翻译清楚:说诸侯的封地有的连接好几个地方,不合古代的制度。这样后三个字的意思就自然翻译成“逐渐削减他们的封地”的意思了。

再比如2018年全国卷Ⅰ考查的《鲁芝传》中“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根据前后语境,皇帝为什么派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当然是因为他“清忠履正,素无居宅”,那么将“以”翻译成“因为”就很简单了。

2014年全国卷Ⅰ考查的《于休烈传》中,翻译题之一“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其中对“规过”的解释,靠死记硬背是难以攻克的,结合语境“有德行的君主,当然要不忘改正自己的过错”,可知“规”是“改正”的意思。

所以说,因文知义在高考解题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把绝不可少的钥匙。

(三)语法推断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其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和语法功能,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多由副词充当,定语多由名词或形容词充当。这样,我们就可以用语法知识来推知句中某些词语的含义了。

比如“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其中的“数”不可能翻译成“责备”“数落”,因为“上疏”一词,是个动词,臣子向君主递呈奏章,结合后面的“言诸侯或连数郡”就更能印证这一点了,所以,可以判定“数”在这里充当的是状语,翻译成“多次、屡次”就不难了。至于“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中的“纷乱”,现代汉语里经常说思绪纷乱,或说纷乱的思绪,它是个形容词,再根据前面语境“专欲擅权”,就可以推断出现在语境中的“纷乱”应该做动词,充当谓语,可以翻译成“使诸事纷乱”或“打乱诸事”。

其实在2017年全国卷Ⅰ中,文言文《谢弘微传》的翻译题第(2)小题“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其中“乱”也是几乎相同的语境,同样用语法推断这一技巧就能准确翻译了。

再如2016年高考试题《宋史·曾公亮传》“赐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一句中,“虔”不可翻译成“虔诚”“恭敬”,按照语法来推断,得翻译为“尊重”或“对……尊敬”。

2015年《孙博传》中又体现了同样的命题思路,“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这一句中的“帝”“死”,如果考生翻译成“帝王”“死亡”,就错得太离谱了,其实只要弄清词性及语法知识,就能推断出这里应分别翻译为“做皇帝”“为……而死”。

从近几年的高考题很容易发现,语法推断在解题时是不可缺少的又一把钥匙。

总之,文言文翻译备考的过程是琐碎的,但是所谓的难题,只不过是在考生眼前蒙了一层纱,只要考生根据试题特点回归课本,青睐本源,认真复习,同时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因文知义、语法推断就一定能答好文言文翻译题。

猜你喜欢

实词课本语法
跟踪导练(二)4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掌握文言文阅读中的“实”与“虚”
参考答案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实词词义猜想与推断
高考文言实词释义的误区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