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安溪茶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经验启示

2021-01-02苏培凌

中国茶叶加工 2021年1期
关键词:安溪县安溪铁观音

苏培凌

(安溪县茶叶技术推广站,福建泉州 362400)

茶产业是安溪县的特色经济支柱, 是百姓民生产业,更是“立县之本”。 历届安溪县委、县政府都把茶业发展作为主要工程加以推进, 让茶业在安溪县脱贫致富中挑起“大梁”,靠着这棵神奇的茶树,安溪实现了从“1985 年福建省最大的国定贫困县,到1996 年脱掉贫困县的帽子,1997 年实现基本小康,最终进入中国百强县榜单”的三大跨跃。 2019 年,全县茶园面积 4 万公顷,产量 6.2 万吨,涉茶总产值191 亿元,连续10 年位列全国重点产茶县首位,获评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第三批)、中国茶业品牌影响力全国十强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安溪铁观音入选中国茶叶十大区域公共品牌、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 品牌价值1426.86 亿元,连续5 年位列全国茶叶类区域品牌价值第一[1]。文章在分析安溪在茶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境的基础上,梳理在“以茶致富”战略实施中的针对性对策, 以期为茶区的乡村振兴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安溪茶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1.1 联合体机制不完善

“龙头企业+合作社”“合作社+合作社”“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不完善,利益联结不紧密,大大降低了合作的效率。 千家万户、单打独斗难再持续,专业合作、规模化、清洁化、集约化经营成为行业发展方向。 城市化加速,茶产业劳动力短缺,成本不断上升,规模化经营显得更为迫切。

1.2 品牌维护亟待加强

前几年在市场上部分外地茶叶冒充、冒用“安溪铁观音”对产品进行虚假宣传、销售,不仅拉低安溪铁观音在消费者心目中的整体印象, 同时给“安溪铁观音”品牌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随着各类茶叶的竞争激烈化, 茶叶品牌塑造对提升竞争力和开拓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1.3 产业链短,互联网、金融渗透不足

对“茶叶”和“茶业”没有区分开来,发展的理念更多地局限于本地茶叶的种植与生产, 产业链条有待延伸。金融“血液”供给不足,现代金融政策与茶叶生产发展不匹配, 资本进入茶山通道狭窄[2]。电商产业处于初级阶段,发展缓慢,导致对互联网、 物联网等的运用不够充分, 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时代风口和营销红利[3]。

2 安溪县推进乡村振兴的做法

安溪茶业发展史是一部追求变革、 追求创新的兴茶史,始终贯穿着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90 年代以来,安溪茶叶快速发展走向全国茶叶市场顶峰, 而在茶产业过快的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遇到上述的困难与问题。 2010 年以来,安溪茶叶在全国市场不断退热的情况下, 安溪县委县政府凝聚全县力量,突出规模生产、三产融合、要素聚集和品牌营销,致力补短板、求创新、促转型、惠民生,全面组织实施“茶业富民”战略,大力推进茶业现代化进程,为全县乡村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2.1 发展联合体,增加农户收入渠道

一是大力培育新型经营组织。 安溪县在2006年3 月成立全省第一家合作社——长坑珍田茶叶合作社,从此之后农民合作社呈雨后春笋般发展,截至2020 年10 月, 安溪县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602 个(国家级示范合作社5 个,省级示范合作社40 个,市级示范合作社28 个,县级示范合作社12 个),家庭农场720 家(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22个,市级家庭农场示范场11 个,县级家庭农场示范场6 个),推广“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模式,积极引导茶园承包经营权向合作社、家庭农场流转,茶园有效管控比例达48%, 有效应对了小农生产应对大市场的产业风险[4]。比如曾是省级扶贫村的龙涓乡举源村, 通过国家级示范合作社——举源茶叶专业合作社的有序运行,带动周边3 个村75户贫困户,贫困户的茶园优先入股,贫困户优先在合作社的加工厂上班。

二是构建新型联农机制。 2019 年安溪县开展财政支农资金股权量化项目,已在县农投公司、福建省安溪县凤岩保健茶有限公司、 福建安溪裕园茶基地有限公司、 安溪县虎邱镇香都茶叶专业合作社、 安溪县龙涓内灶茶叶专业合作社等单位开展试点项目,实行“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公司”等方式,把对应的财政补助资金按一定比例折股量化给农户, 并保证不低于同年活期存款利率的分红收益, 构建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机制,有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安溪县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契机,以脱贫攻坚为主要抓手, 以农业组织化程度提升和利益联结机制完善两方面为发力点, 探索践行出一条山区产业发展引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

2.2 提升品牌效益,带动农户增收

为做大做强“安溪铁观音”区域公用品牌,安溪每年整合各级财政资金超2 亿元投入到茶产业中。一是大力提升品牌影响力。安溪通过成功打造“安溪铁观音美丽中国行”“安溪铁观音神州行”等茶事活动品牌, 以及连续举办四届安溪铁观音大师赛、 承办第17 届国际无我茶会等茶事活动,使得“安溪铁观音”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得到显著提升。荣膺厦门金砖会晤、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以及中英、 中印、 中朝领导人会晤等重大外交活动用茶,更让“安溪铁观音”品牌凭借“世界中国茶”和“海丝文化” 的符号在国际影响力方面站上新台阶。二是重点维护品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建立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准入使用、 管理服务和维权打假体系,维护品牌形象。安溪铁观音入选中国茶叶十大区域公共品牌、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中国农业品牌建设学府奖” 十佳品牌案例奖。为用好“安溪铁观音”品牌,让贫困户享受到实在的利益,安溪县充分发挥集体品牌的带动力量,扶持贫困村及贫困农户自创品牌, 从而提高茶叶价格,打开茶叶销路,助推农户脱贫致富[5]。以安溪县龙涓乡后田村为例,虽地处安溪县西南边陲,距县城近100 公里,山路崎岖,但在“安溪铁观音”集体品牌的引领带动下,以“南崎韵”铁观音品牌为市场发力杠杆,每斤毛茶价格提升到200 元以上。

安溪铁观音品牌影响力的提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维护, 促进了茶产业的发展和茶叶效益的提升,从而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2.3 创新产业业态,推动产业富农

一是建设茶庄园,延伸茶叶全产业链。积极借鉴法国葡萄酒庄园模式,以“茶庄园+”为开发模式,建成云岭、国心绿谷、添寿福地等22 家集生产加工、采摘体验、休闲观光、营销科研为一体的茶叶综合开发体,成为全国三产融合发展的典范,每年吸引120 万以上人次的“铁粉”莅临安溪体验消费,旅游收入达12 亿元,“海丝茶源·中国茶都”茶文化旅游品牌进一步打响, 同时也带动当地农户就业、增收[6]。如2019 年福建省国心绿谷茶庄园直接解决就业人员121 人, 带动区域内相关产业解决就业人员284 人,直接增加农民收入740 万元,间接增加农民收入1464 万元。

二是创新金融保险服务,助推茶产业发展。设立全省首家茶业专业支行——农行安溪茶都支行,全省首推“闽茶大师贷”金融产品,推行整村批量授信,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盘活茶山资产。 农行安溪支行首创的“金穗快农贷”业务,依托安溪农资监管平台与物流追踪平台, 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批量化、标准化、模式化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解决农户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 在全省率先开展财政补贴型茶叶种植保险、 绿色防控保险制度,对全县茶园统一投保,降低自然灾害对农户经济收入产生的风险。

三是依托互联网,拓展新业态对接大市场。安溪发展“智慧茶业”,新建茶产业云平台,对现有各类平台进行资源整合,形成以“安溪铁观音数字地标监管平台、县域农资监管与物流追踪平台、中国茶都交易市场一品一码标准化” 等一批政府官方平台。 2020 年安溪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位居全国第 30 位、福建省第 1 位,获评“2020 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县”。 安溪县以天猫、京东商城、茶多网、安溪会馆以及弘桥智谷(泉州)电商产业园等线上线下平台为依托, 大力推动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产业发展, 以点带面发展电子商务,推动“互联网+扶贫开发”跨界融合,让贫困群众实现资源产能与广阔市场对接。 2019 年全县茶叶电商交易额达46.41 亿元,电商从业人员达7万多人,已有上万家茶商全面“触网”。茶叶网店遍布淘宝、天猫、京东等多个国内电商平台,电商个体3.5 万多人。

安溪以“茶庄园+”为开发模式通过对产业之间的优化重组、整合集成、交叉互渗,拓展业务范围和产业功能,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加农民的就业渠道,实现当地经济增收。 发展“金融+茶叶”“互联网+茶叶”是安溪县“以茶脱贫”“以茶致富”的新渠道、新篇章,助推农户与现代茶叶市场有机衔接,提高农户经济收入。

3 结论

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利抓手。 在具体实践中, 安溪县立足茶产业这一最大民生产业, 实施“以茶富民”战略,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致富共同体,同时积极推广“茶业+旅游”“茶叶+电商”“茶业+金融”等帮扶模式,引导农户多渠道增收, 抓好茶业富民这一根本, 通过加强基础管理,强化质量管控,扩大品牌营销,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发展增强造血功能,努力实现精准扶贫、长效脱贫和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安溪县安溪铁观音
跟妈妈学做菜
游鼓浪屿
缩略词
有一种好茶叫“铁观音 秋茶”
做冰镇小吃
预防病毒
木栅铁观音 百年闽台缘
铁观音
懂规矩
安溪寿星爱品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