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文化培育路径研究

2021-01-02田秀丽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院校

田秀丽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宣传部,山东 青岛 266555)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助人为乐、扶危济困的优良传承。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践行志愿服务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志愿服务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要将“健全志愿服务体系”作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的重要任务之一。

高职院校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承文化的重要阵地,也是培育新时代志愿服务文化的重要平台。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文化是高职院校志愿服务事业的价值凝练和文化积淀,既包含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核心内容的“志愿精神文化”,也包括作为实践主体的“志愿者文化”、作为实践内容的“志愿服务文化”和作为实践背景的“志愿环境文化”。[1]

高职大学生是志愿服务的生力军,是志愿精神的积极践行者。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要以深入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为抓手,把培养自愿奉献、德技并修、自强不息的优秀学子作为育人的重中之重,以志愿服务文化涵养青年学子的心灵与人格,为青年学生构建起全面发展的实践舞台。

一、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文化价值意蕴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一致性和价值契合性。两者都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进行阐发,并内化为人们日常的行为准则和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2]同时,志愿服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精神体现和行动表现。高职学生不计报酬、不求名利地进行奥运会、奥帆赛等国家和地方大型志愿服务,不仅切身体会到了富强、民主的国家实力,也向世界展示了良好的国民素质以及文明、和谐的国家形象;高职学生结合养老、教育、乡村振兴、生态环境等社会问题进行社会调查、专业调研、社区服务、支教服务、法律援助等志愿服务,既用实际行动服务社会发展,也践行了平等、法治、友爱的理念;高职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既是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直接行动,也帮助志愿者丰富了人生阅历,增长了才干。

(二)实践职业教育“知行合一”理念的有效载体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学生需要了解企业、产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的现状并及时跟进相关发展形势,“需把知识学习放入大量生活实践”[3]中。相较于其他教育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更加强调发挥高职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加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践行。高职志愿服务是除了企业顶岗实习实训之外的实践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教学理念的特有载体,也是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重要形式。高职院校志愿服务与专业研学、社会观察、创新创业、勤工助学、教学实习等相结合,能有效提高实践育人广度和深度,为大学生“认知社会、回报社会”提供广阔舞台。根据专业背景和特点、围绕本专业进行的志愿服务能充分体现志愿服务的专业性特点,可以帮助高职学生深刻感受专业精神和行业文化,有效实现“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互动融合。

(三)体悟人生社会价值的有力平台

当前,高职学生大部分为“00”后和独生子女。来自于家庭长辈的长期关注和相对单一的求学经历,使得部分高职学生习惯了接受和索要,没有树立付出和奉献的思想,更多地关注自身的需求,忽视班级、集体以及社会需求,更有甚者会出现自私自利、个人主义等现象。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大多以社会公益活动形式开展。活动过程中,高职学生的视角需要从自身转向他人和社会,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不断体悟个人志愿服务行动带给自己、他人和社会的意义,对人生价值的认识也不断地由“知其然”的感性认识阶段上升到“知其所以然”的理性认识阶段。[4]

二、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文化培育的现实困境

(一)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有待加强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认识到志愿服务的重要性,也开始重视对志愿服务的组织和引导,但部分高职院校的志愿者组织机构尚未建立健全,现有管理体制较为松散,缺少统一的管理模式和绩效评估机制。[5]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建立完善的志愿者服务申请与考评考核制度,也未充分与学生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性结合起来。[6]很多志愿服务活动都是由高职院校的团委或者学生组织负责策划和实施,活动覆盖面限于参与调查研究、敬老爱幼公益行、环保服务、社区服务、文明交通等体力服务,技能性和专业性不够,既不能充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也无法有效增强志愿服务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难以促进志愿者组织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二)志愿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无论是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志愿服务,还是其他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志愿服务,都对志愿者胜任服务岗位提出明确要求,需要志愿者不断提高个人的能力和素养。[7]当前高职院校虽然志愿者众多,但部分学生选择成为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出发点往往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如或是被学校和团支部强制要求参加,或是为了推优评先等。同时,由于志愿者参与门槛较低,学生普遍缺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经验,在涉及相对专业的志愿服务时,往往表现出能力不足的问题,导致高职学生志愿服务内容和形式都相对单一。再加上部分高职院校缺少系统组织策划和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也没有有效借助其他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在项目运作、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专业优势,进而影响志愿服务的整体质量。

(三)志愿服务环境有待改善

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不够健全,部分学生自主设计、参加意愿强烈、覆盖面广的志愿活动,由于得不到学校的支持而难以开展或持续实施。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存在被动完成志愿服务任务的情况,导致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的主体性迷失、主体意识欠缺,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不能有效体现。[5]高职院校志愿服务保障机制和风险防控机制不健全,无法有效维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部分高职院校对志愿者先进事迹挖掘和宣传力度不够,志愿服务发展良好舆论环境有待提升。

三、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文化的培育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搭建文化育人平台

高职院校要以制度建设为重点,把制度保障作为志愿服务活动有序开展的重要基础,着力在规范性、科学性上下功夫,把志愿服务融入育人全过程。一是整体布局,制度统领。通过制发《志愿服务证书制度》,对符合标准的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学分及星级志愿者认定,如在校生累计服务时间达到100个小时,认定4学分;75至100小时认定3学分;50至75小时认定2学分;25至50小时认定1学分。二是创新志愿者招募及选拔方式,制定《志愿者选拔分值计算标准》,按照执行标准进行分值量化,对参与志愿服务情况进行实时跟踪记录,推进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长效化建设。通过成立校级青年志愿者协会,统一管理各类二级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和在册青年志愿者。对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明确和规范志愿服务项目,保障志愿者权益,确保常年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队伍数量和年均志愿服务活动数量。三是打造“二级院部—校—社区—市—省”五级志愿服务平台。在校内建立集教育、服务、管理于一体的志愿服务站点,搭建规范统一的常态化志愿服务阵地,开展师生每周一小时公益主题活动,以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为抓手,将志愿服务精神融入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具体工作中,推动志愿服务工作持续开展。通过与当地省市政府及志愿服务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共建成立市志愿服务学院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培训学院,与学校周边社区街道办事处签订合作协议,校社双方共建社区学院,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师生的专业特长和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街道、社区、企业等地建立志愿服务基地,积极搭建五级志愿服务平台,形成“政校企社”共同参与的志愿服务协同创新体系。

(二)强化精神引领,提升志愿者志愿服务能力

以打造具有高职特色的志愿服务队伍建设为目标,发展和壮大各级各类志愿者队伍,推动不同身份、不同专业、不同年龄的师生员工深入参与志愿服务。一是做好志愿者选拔、教育、培训和管理,注重发挥志愿者骨干的辐射和带头作用,以“老”带“新”开展工作,并着重推荐品牌项目中突出的骨干志愿者参加西部计划志愿者招募选拔,形成“一般服务培养意识、品牌项目整合能力、西部计划实现跨越”的特色志愿者梯队和志愿服务文化育人体系。二是与当地市文明办共建公益性志愿服务培训机构,加强课程研究,研发培训教材,推进志愿服务课程化建设。实施“志愿服务+学生社团”运作模式,通过社团的课程化管理,真正做到每位学生进社团,每位社团成员都能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在思政课程的实践环节增设志愿服务教育模块,普及志愿精神和志愿文化教育。开设《劳动观念·劳模精神》《志愿服务》等选修课程,通过志愿服务主题班会、分享会、讲座、论坛等传承志愿精神与志愿文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志愿精神教育有机融合起来,涵养学生心灵。三是以项目为依托,整合各方资源,提升志愿服务活动质量,重点培育专业技术类、扶贫支教类、文明创城类、公益奉献类、节庆会展类和社会实践类等6大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按照“专业背景支持志愿服务、志愿服务反哺专业建设”的思路建设,充分发挥学校所开设专业的优势作用,构建专业志愿服务团队,打造一批专业性强、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好的志愿服务实践品牌。某高职学校培育并打造了青岛国际啤酒节志愿服务团队、小强家电、心之翼、美丽乡村行和“绿喇叭”环保志愿服务项目等一批优秀的品牌志愿服务项目,其中,“小马支教”公益教育团队接连斩获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优秀项目奖和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铜奖等荣誉;春运志愿服务团队获评全国春运优秀志愿服务团队;“社区1+1(双百融合成长计划)”项目入选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示范项目,是前十个入选项目中的唯一一所高职院校志愿服务项目。

(三)聚焦志愿文化,营造志愿服务育人良好氛围

整合校内外志愿服务资源,加强志愿服务软硬环境建设。一是在广场、教学区等区域建立志愿广场,广场包括志愿服务文化长廊和学校聘任的“当代雷锋”、全国劳模等德育导师先进事迹,志愿服务长廊设有雷锋画像、志愿服务文化宣传、优秀志愿项目及个人展示等内容。在书院、宿舍营造志愿服务文化氛围,作为弘扬志愿精神、传播志愿文化、开展志愿行动、提升志愿服务的重要载体和阵地。通过宣传栏、信息墙,公寓大厅、走廊、楼梯、宿舍的电子屏,学校官网、官微等广泛深入宣传志愿服务精神和典型人物。二是在新生入学教育、“学雷锋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通过主题团课、新媒体、宣传栏等多种渠道,开展志愿服务通识性培训、志愿服务宣传教育等。将每年的3月确定为全校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月,举行全校性的启动仪式,组建雷锋班、志愿服务队等,邀请志愿服务领域专家学者、先进人物走进校园,为全校师生开展相关专业培训、进行事迹宣讲,并广泛组织师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三是完善志愿服务保障体系,积极对接火车站、文旅系统等窗口单位,设立常态化志愿服务岗位,让志愿服务成为习惯。聘请包括全国道德模范、人大代表、全国劳模等在内的社会知名人士担任德育导师,定期为学生开展报告、交流,深化校内日常志愿服务活动。全面实施党员导师制,聘请二级学院的教职工、对口职能部门的党员担任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指导教师,有效地指导学生更好地组织志愿服务实践活动。

综上,高职院校应大力弘扬志愿精神,把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造氛围、树意识、强队伍、稳保障,多措并举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专业化、品牌化、社会化发展,探索志愿服务文化育人的有效路径。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院校
志愿者
以志愿,致青春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我是志愿者
小行动 大志愿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为志愿者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