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坎特伯雷故事》看中世纪英国的疾病与治疗

2021-01-02孔祥国

中国医学人文 2021年2期
关键词:麻风病中世纪安东尼

文/丁 杨 孔祥国

英语诗歌之父乔叟在他的《坎特伯雷故事》中展现了中世纪英国社会的全景图,绘制了各个阶层的群生像。在这部诞生于英国鼠疫盛行的特殊时期的鸿篇巨制中,乔叟塑造了一系列形色各异的病人形象。本文从《坎特伯雷故事》中关于“麻风病”与“圣安东尼热”这两种中世纪英国常见疾病的叙述入手,剖析中世纪英国民众的疾病观念与生命意识,阐释中世纪英国盛行的日常保健与治疗理念。

引 言

《坎特伯雷故事》是英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鸿篇巨制,其作者乔叟是中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人物,被誉为英语诗歌之父,对英国文学的孕育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英雄双韵体写就的《坎特伯雷故事》以宗教的朝圣之旅为主线,将25名朝圣者所讲述的故事巧妙集结,呈现出英国社会的全景图,展现了英国社会各个阶层的群生像,为认识和研究中世纪英国社会提供了生动宝贵的素材。

乔叟与《坎特伯雷故事》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与深远影响早已毋庸置疑,然而这部充满了人文主义色彩,展现了社会现实的文学巨著诞生于英法百年战争的时代,也正值英国鼠疫流行的时期。1348年、1360年、1379年的三次大鼠疫流行使得英国人口锐减,死亡的阴影时刻笼罩,疾病与健康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而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也使《坎特伯雷故事》具有了独特的医学视角。

中世纪的英国民众认为,去某些保存有圣物的教堂朝圣可以起到治疗疾病的神奇功效,而且朝圣之旅越是艰难,期待疾病得到治愈的祈祷就越容易实现。据称去坎特伯雷的圣托马斯·阿·贝克特圣祠的朝圣之行具有祛病强身的奇特作用。在《坎特伯雷故事》的总引部分,乔叟写到:“英格兰各郡无论是东西南北,人们特别要去的是坎特伯雷,去拜谢荣登天堂的殉难圣徒,因为人们有病时他给予救助”1。因此,不少朝圣者都是因为遭受疾病困扰而踏上这朝拜祈福之旅的。在这25人的朝圣队伍中,乔叟塑造了小腿上长恶疮的厨师、有一脸小脓包的教会差役、肝火旺的管家等一系列鲜活的病人形象,也通过他们叙述的故事传递出欧洲中世纪深入人心的生命意识、疾病观念以及当时盛行的日常保健与治疗理念。

麻风病与皮肤保健

在中世纪的英国,麻风病是一种令人闻风丧胆的可怕疾患。麻风一词源于希腊语的“Lepros”,意为“鳞状”,后经拉丁语与古法语的演变,形成中古英语词汇“Leprus”,后演化为现代英语的“Leprosy”2。有欧洲学者认为,肆虐西欧的麻风病发源于印度和埃及,由希腊人和罗马人传播到欧洲。中世纪的英国民众惧怕麻风病的强大传染力,各地方纷纷制定法律,将麻风病人驱逐出城镇,限制人身自由,并且剥夺其婚姻和继承权利3。麻风病人流离失所,承受着病痛与精神的双重折磨。

在中世纪,麻风病被视为一种对于罪恶的惩罚。在《圣经·利未记》中,上帝对摩西和亚伦说,“人的肉皮上若长了疖子,或长了癣,或长了火斑,在他肉皮上成了大麻疯的灾病,就要将他带到祭司亚伦或亚伦作祭司的一个子孙面前。祭司要查看肉皮上的灾病。若灾病处的毛已经变白,灾病的现象深于肉上的皮,这便是大麻疯的灾病”4。基于基督教慈善与治愈的价值理念,在教会和信徒的努力之下,麻风病院得以建立。公元1100年,英国已经建立了专门收留麻风病患者的医院5。在坎特伯雷附近,就有一座巨大的麻风病院,100多名麻风病患者散居在各个木质房屋中6。这座麻风病院成为了坎特伯雷的另类地标,而麻风病也进入了民众的日常语汇,成为了衡量人性美德,尤其是神职人员德行的试金石。

《坎特伯雷故事》中的25位朝圣者身份、性格各异,来自于英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在总引部分,乔叟对于这些朝圣者做了精妙生动的描写。在谈到其中一位托钵修士的时候,乔叟讽刺说:作为一名神职人员,“他熟悉每个城镇的饭馆酒庄,熟悉客店老板和侍女远胜过熟悉女乞丐或者麻风病患者;因为他这人值得尊敬,有身份,怎能去结识生了麻风病的人?这对他这样的人物既不妥当,也不体面;同这些可怜人交往,不可能给他带来任何的好处”1。在医学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中世纪,在罹患疾病,尤其是不可治愈的严重疾病的时候,民众常常会以祈祷等方式求助于宗教力量的帮助。中世纪的神职人员也常常会接受医学的专业培训,并且将照顾病患视为基督徒的重要职责之一。《圣经·雅各书》中说:“你们中间有病了的呢,他就该请教会的长老来,他们可以奉主的名义用油抹他,为他祷告”4。在中世纪的英国,神职人员承担着护理病人的首要职责。而且,为麻风病人服务也是一种属灵志愿,中世纪的人们普遍效法圣方济各与麻风病人发生联系,这是他们有望成为圣徒的象征7。乔叟用戏谑的语气调侃了托钵修士对待麻风病人的态度,将这个伪善神职人员的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

民众对麻风病避之唯恐不及,以至于不少身患可被治愈的其他皮肤疾病的病人也被误诊为麻风病并被投入麻风病院,从此只能在那里度过余生。在朝圣者的队伍中就有一名身患皮肤疾病的差役:“我们这一行人里还有个差役;火红的脸如同是画中的天使。他眼睛细小,有着一脸小脓包,那种激动和好色活像是小鸟。他胡子稀疏,黑眉毛上结满痂——孩子们见了这张脸个个害怕”1。在乔叟的描述中,这名差役所患的皮肤病的症状与麻风病十分相似。中世纪欧洲学者将麻风病人的症状描述为:眉毛脱落,额头长满凹凸不平的斑疖,鼻子和面部其他部位变得又厚又粗糙,脸部失去光泽,声音嘶哑,双手麻木无感觉,最终整个人逐渐走向崩溃8。而现代医学对于麻风病临床表现的描述中也提及皮肤红肿、溃疡、红斑、结节、面容鲜红或者暗红等可疑体征9。差役火红的脸色,一脸的脓包,眉毛色黑结痂等面容特征都与麻风病可疑症状极为相似,所以孩子们见到这张面孔才会惊慌失措。

在病理知识十分匮乏的中世纪,民众普遍认为疾病的产生是神灵降罪,除了通过祈祷和朝圣来免除疾病之苦以外,民众也试图从星象和日常饮食习惯等方面来寻找病因。人们相信如果能从日常生活习惯中找到某种致病的因素,便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治愈疾病,从而产生一种可以掌控疾病,掌控生命的感觉。在《坎特伯雷故事》中,乔叟叙述了差役的饮食习惯,说他不但爱吃韭葱、大蒜和洋葱,还非常爱喝红得像血的烈酒。当时的人们相信,这些刺激性的食物不仅象征着道德沦丧,更与皮肤病相关,应该谨慎食用。差役在饮食上的放纵无疑加重了他的疾病,而这段叙述也为他罹患疾病的原因施加了道德上的评判。此外,乔叟还描述了当时对于皮肤病的治疗方法,水银、硼砂、硫磺、酒石油、铅白、铅黄都被用于清洁剂或者收敛膏来治疗皮肤肿块和脓包。

圣安东尼热与宗教疗法

在中世纪所盛行的疾病传播机制理论中,有很多都充斥着宗教的神秘色彩。当时的人们相信,疾病多为命运所致或者是神灵对于人们所犯罪恶的惩罚。人们认为生病是因为触怒了上帝或者女巫和魔鬼,于是在言语上诅咒他人得瘟疫便成为了日常语言中恶毒的攻击之一。《坎特伯雷故事》中的各色人物,不论是神职人员还是平民百姓,都曾经多次将这类诅咒施加于仇恨之人,以期上帝或者魔鬼会以降诸疾病的方式对有罪之人施加惩罚。疾病被理解为罪恶的报应,人们通常也期许通过祈祷或者朝圣的方式加以治愈。圣物和灵符被认为具有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功效。在《坎特伯雷故事》中,乔叟塑造了一名专门贩卖赎罪券的男子。当时的人们相信通过购买资助教堂、学校或者医院的赎罪券可以清洗罪恶,从而免受惩罚,治愈疾病。

除了祈求上帝的宽恕,中世纪的英国民众也同样会朝拜希腊罗马神话中主司医学或者主管身体机能的诸位神明。朝圣者的队伍中有一名医生,乔叟提及了对这位医生影响巨大的诸如希波克拉底等希腊医生、盖伦等罗马医生、阿维森纳等波斯医生以及吉尔伯特等英国名医,反映出中世纪英国医学与古希腊、古罗马和伊斯兰医学的深刻渊源。而在这些重要人物之前被首先提及的就是古希腊医药之神阿斯克勒庇俄斯。根据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的记载,阿斯克勒庇俄斯在公元5世纪左右被奉为医神,相传他是医药与预言之神阿波罗的儿子。阿波罗曾传授阿斯克勒庇俄斯希腊的医学哲学:“第一语言,第二药物,第三手术刀”10。而他的儿子们也被看作是所有其他医生的祖先。乔叟在《坎特伯雷故事》中描述学识渊博的医生时,将其对于阿斯克勒庇俄斯所代表的希腊医学传统的熟悉与学习列在首位,反映出中世纪英国医学界对于古希腊医学的传承与肯定。此外,《坎特伯雷故事》中遭遇难产的产妇会大声哀求罗马神话中主司生育的女神鲁西娜的救助;而罗马神话中农神萨杜恩的目光被认为是一切瘟疫的祸根;希腊神话中男性生殖力的保护神普里阿普斯也在商人的故事中被提及。《坎特伯雷故事》中随处可见的希腊罗马文化印记彰显了早期文明对英国医学的深远影响。

因为中世纪的人们笃信疾病是上帝对个体或者群体所降下的惩罚,所以祈祷通常被认为是病人首选的治疗方法。信仰疗法为患者,尤其是较为贫穷的患者提供了便利。在基督教盛行之后,人们用在祈祷中的希腊罗马诸神的名字逐渐被基督教圣徒的名字所取代。在《坎特伯雷故事》中,朝圣者之一的神职人员堂区长的故事就生动体现了当时盛行的宗教治疗的理念。堂区长在故事中反复重申饮食、睡眠、衣着以及情绪控制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强调节制对于维系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并且描述了以健康为许诺的天国中的美好愿景。在堂区长劝解信徒要善于选择得体衣着的时候,就将“像是得了圣安东尼热”作为对于民众不当衣着的辛辣讽刺。

圣安东尼热是以圣徒安东尼的名字所命名的一种皮肤疾病,又被称为圣安东尼之火。法国巴黎的卢浮宫中有一幅名为《乞丐们》的油画就描述了圣安东尼之火幸存者以乞讨为生的悲惨生活。圣安东尼热的症状包括抽搐、产生幻觉,四肢有强烈的、痛苦的燃烧感。最终这些“烧焦”的四肢会脱离关节,导致患者失去肢体致残。由于疾病的症状犹如烈火焚烧,所以该病被称为“圣火”11。圣安东尼热曾经在公元10世纪席卷欧洲大陆,夺取了成千上万的鲜活生命。中世纪的人们无力解释疾病的成因,只能求助于宗教的力量。人们相信,这种疾病所造成的四肢灼痛之感与地狱之火息息相关,是神灵对人们的惩罚,应该通过向神灵祈祷,求得神灵干预的方式来得到救治。圣安东尼的信徒们秉承这种信念,设立医院专门救助深受圣安东尼热疾病之苦的民众。被称为“修院鼻祖”的圣安东尼是第一个尝试修道院式生活的人。根据亚他拿修所著的《圣安东尼传》的记载,圣安东尼在其20多年离群索居的隐居生活之中,“遭遇过与魔鬼的征战,也遇见过试探”12。此后,圣安东尼凭借着坚定的信念,禁欲的精神而闻名于世。他的信徒们传承着圣徒的精神,设立医院,照护病患,最终使得这种被称为“圣火”的疾病改称为“圣安东尼之火”。

“圣安东尼之火”的真正致病原因是麦角中毒。麦角生物碱,是由麦角菌属产生的真菌毒素。麦角菌易感染黑麦、黑小麦和小麦等谷类作物。麦角毒素主要作用于外围和中枢神经系统,临床症状为痉挛、共济失调、流产、泌乳抑制、坏疽等13。在11世纪的欧洲被称为“圣安东尼之火”的麦角中毒是真菌毒素中毒最早的记载14。中世纪的欧洲民众就是因为食用了受感染的黑面包才会致病。此后,随着工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面粉中的麦角被逐渐除去,“圣安东尼之火”也逐渐平息。而在中世纪的那场灾难之中,圣安东尼的信徒们创办医院,救护患者,用小麦来替代含有麦角的黑麦等种种努力都对于这场疾病的控制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以至于众多民众相信通过祈求圣安东尼保佑,就可以获得疾病的痊愈。

结 语

在没有现代医学之光照耀之下的中世纪英国,人们基于对自然和人体的朴素认识,在生活中践行着对身体的保护,以期维护健康、避免疾病。在《坎特伯雷故事》中,乔叟提及了中世纪英国人用豆蔻和甘草,以及轮叶王孙来清新口气,护理口腔;用桂叶芜花、埃蕾和蓝堇来通便排浊,护理肠道;用铁绣来治疗剑伤;用牛蒡叶子来隔汗,保持头脑清醒。而古希腊古罗马流传下来的四体液说也在文中被反复提及。中世纪的人们相信维持体液的平衡才能保持健康,治愈疾病。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这四种体液分别与“热、冷、湿、干”这四种原始属性中的两种相关,并且受到饮食、气候、环境以及星辰等影响。从四体液说到用于医学相关领域的占星术,乔叟在他的巨著《坎特伯雷故事》中展现了中世纪欧洲朴素的医学智慧,呈现出了英国中世纪社会的医学传统,也通过他极具魅力的叙述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理念的深入人心。

猜你喜欢

麻风病中世纪安东尼
嘲弄的笑声
中世纪欧洲艺术
“黑暗时代”一说是谬论。这里说说中世纪的科学进步为何仍举足轻重 精读
我妈妈
布拉格:穿越中世纪的心灵之约
走进安东尼·布朗的幸福博物馆
日本向麻风病患者道歉
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农民写作
英国红松鼠携带麻风病菌株
巴西 圣安东尼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