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育人视域下职业院校非遗传承路径探索
——以广西“壮锦”为例
2021-01-02唐丽媛
唐丽媛
(南宁师范大学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文化教育是文明的一种教育现象,即通过文化教育实现文明教育,从而使本土的文化在国家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得到复兴。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国家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其办学宗旨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对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和传承都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壮锦”是广西地方文化的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它不仅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而且还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积极探索“壮锦”在职业院校的传承路径具有现实意义。
一、广西“壮锦”及其育人价值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教育和科学等多个方面的价值,是国家和民族存在、认同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壮锦”是以文化地域命名的独立手工艺门类,具有文化结构的内在特征。它不仅包括壮族的“壮锦”织锦,而且包括汉、瑶、苗、毛南等广西壮族文化的非壮族织锦[1]。2006 年,壮族织锦技艺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 年,靖西县壮锦厂成为广西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壮锦”是壮族手工艺文化的实物代表,取材于壮乡山水,通过精湛的技艺和符号图案,将壮乡人与自然交往的故事以及心中对美的追求,用美丽的图案表达出来,表现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二、广西“壮锦”职业教育传承的优势
职业教育传承的优势是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职业教育具有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三个阶段,可以系统地培养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同时在文化育人的视域下,职业教育发展有利于现代学徒制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职业院校系统化培养
目前,我国职业学校教育有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三大类。这种初、中、高职业教育互补发展、协调开发的职业教育格局,为职业教育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初等职业教育阶段,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让中小学生在学习民族传统文化时不断增强对文化的认同和民族责任,进而了解传承“壮锦”的重要性。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利于培养技艺的传承人。中等职业教育把培养传统、民间和民族类专业作为发展的方向,在培养技艺的传承人方面有一定优势。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利于培养多元型传承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既重视技术传承,又注重相关理论研究,在培养复合传承者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二)现代学徒制传承
学徒制体现了古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它延续至今,具有永恒的价值。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方向是现代学徒制,实际上就是古代学徒和现代职业教育的综合体[2]。现代学徒制是进行产教融合、校企联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一种重要形态。它借鉴了学校教育的自然优点,不仅适用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手工艺生成,而且凸显出以现代学徒制为主体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的继承特点。在培养“壮锦”技艺传承方面,现代学徒制能够将传统的学徒制与职业学校的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对多元主体参与“壮锦”技艺传承人的培养有利,对“壮锦”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的培养多层融合有利,对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壮锦”手工技艺传承人有利[3]。
(三)政策的支持
为了进一步推动普通职业院校积极做好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创新,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有利于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技术技能。”这为职业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教育工作奠定了政策基础。教育部发布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 年)》规定:“扶持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民族特色学校改革发展,促进民族文化艺术人才和民间工艺技能人才培养专业化,增强民族文化艺术和民间工艺技能发展的活力。”这些政策为职业学校传承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广西“壮锦”职业院校传承路径探索
职业学校应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重要依托,以“壮锦”文化为基础,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职业教育传承“壮锦”,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特色系统建设,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服务,必须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运作方式和实践路径。
(一)促进“壮锦”技艺与课程教学相融合
“壮锦”职业教育的传承目标,应该深化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打破传统学科的课程制度,调整和优化新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院校应率先建立并完善以“壮锦”为宗旨的新专业,将其正式加入职业教育专科建设,填补职业教育对本土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教育长期的空白。要实现职业教育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目标,必须密切依靠地方传承人、地方语言习惯、地域特色等有利因素,挖掘、整理、研究、开发、编写地方教材和校本课程。须加大发展并建立专业课程系统,建构一个专业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课程。如将“壮锦”列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探索在职业教育中实际发展和利用,设立具体的专业主干课、通识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等,以丰富的课程内容和类型,保证教育传承的稳步发展。
(二)调整“壮锦”文化类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发展
促进职业学校与地区文化产业相衔接,是广西职业院校传承的重要依据。专业设置是吸引生源的保证,是职业院校得以发展的保障。广西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应与地区“壮锦”特色行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相结合。在分析文化的传承特征的基础上,调整文化的专业设置,积极优化专业的结构布局,建立起专业团体,实现专业教育的集中效益。首先,调整区域文化行业的方向,以“壮锦”的文化发展需要为导向,开设专业既可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又可顺利地实现“壮锦”传承,实现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与文化产业发展双重利益。其次,夯实“壮锦”文化职业院校传承人才的基础,全面改善专业办学条件,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再次,提高文化教学专业的办学质量,严格遵守办学标准。办学质量是少数民族类专业生存的标准,要严格按照专业标准教学,教学要积极适应时代发展变化,不断提高专业教育水平,特别是传统技艺类,如“壮锦”技艺传承应采取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鼓励职业院校引进民间传承人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直接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教育传承有关。据了解,目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关内容在教师岗前培训和工作岗后培养中占比较小,不少学校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不够理想,根本原因是教师专业素养不高。职业教育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扩大充盈教师队伍,有计划地培养和引进一批爱好民族文化、致力于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教师。如职业教育传承“壮锦”,可将当代的传承者、民间的技艺大师等作为任职教师,着力建立专职兼职兼任的全面合作的师资队伍。
(四)倡导“壮锦”技艺与工匠精神相结合
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培养学生技能固然重要,工匠的培养则更为重要。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应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融合。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要具备匠人的精神,要执着追求技艺。同时,要不断创新传统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确保传统技艺的发展。为了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壮锦”技艺要对技艺进行创新的同时将“壮锦”技艺与工匠精神结合,这是大势所趋,也是“壮锦”技艺得以继承和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