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庄子美学思想中的“真”

2021-01-02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本性本真庄子

任 重

(香港浸会大学 文学院,香港 999077)

一、研究背景

庄子是先秦时期中国重要的哲学家与思想家,同时他也是一位美学家。《庄子》气势恢宏的文本中展现了一个浩瀚又缥缈的审美世界,使得中国的美学思想得到了极大发展。《庄子》的文字本身是充满诗意的,阅读《庄子》会获得很强烈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不仅如此,《庄子》中所蕴含的思想还展现了超拔于世的处世姿态以及对于现实世界的深切关怀。

在庄子的美学思想中,“真”与“美”是趋于一致的。换句话说,要想追求美,必须要经过一个逐真的过程。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学者有着深入探讨。如陈鼓应先生就曾撰文谈道,“真”可分为这样几个不同的层次,即道体之真、本性之真、德行修养之真、审美心境之真[1]。陈鼓应功底深厚,学识渊博,见解独到,笔者难以望其项背。因此,本文仅从审美心境之真这个角度出发,谈谈在庄学体系中,人如何追求“本真”状态以应对纷繁现实而获得审美愉悦。

关于“真”字,据《说文解字》言,“真”指“仙人变形而登天也”[2]。据段玉裁的注言:“经典但言诚实,无言真实者。”[3]许慎与段玉裁阐释不属本文探讨范畴,但是从中可见“真”字指的是仙人的飞升,这里就有一种超越的姿态出现;同时,“真”字在段玉裁这里又指向了真诚,这是自然本真含义的一种体现。因此,接下来本文从“真”字在庄子哲学世界中的内涵出发,从“率性之真”和“返璞归真”两个角度来探讨庄子美学思想中的“真”。

二、率真:率性而为

在庄子的审美世界中,“真”首先体现在人格本性的自然与完整方面,人拥有了完整而自然的本性,才可以更好地贴近自然,感悟道德,从而获得对宇宙与人世的审美感受。庄子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是“至人”“神人”“圣人”“真人”,就这些人格形象而言,都是充满着审美意味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理想人格形象都是对“道”有深刻把握并有所体悟的人。换句话说,都是得道之人。得道之人(真人)才有对于美的认知能力,因为“道”与“美”在庄子思想中是有内在联系的。如刘笑敢先生言:“体道即真知,真知是有条件的,只要修养到毫不动心的真人境界,才能有对道的直觉体验。”[4]那么,达到对于“道”的深刻认知,必须首先通过“心斋”“坐忘”等方式,让自己达到一个超脱而通透的状态。这就涉及一个问题,即人面对外在环境如何处理自己的天然本性。庄子曾借北海若之口谈道:“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5]461从这里可见,人事会毁灭天然,造作会毁害性命。也就是说,人处于世还是要复归真性情。李泽厚先生曾言:“他抗议‘人为物役’,他要求‘不物于物’,要求恢复和回到人的‘本性’。这很可能是世界思想史上最早的反异化的呼声,它产生在文明的发轫期。”[6]在庄子哲学中,“道”是高于一切的,是统摄宇宙而又超脱于万物之上的,万物自生自灭,无限不变的规律深藏在有限的时空束缚之中。一个人能认识到自然世界的本质,接着再在个人层面上复归于本质,与自然规律相谐,不违逆于自然,这样才能使得人生不再在一种彷徨而又惶惑的状态中度过。权钱、利欲、野心等情绪状态会将人的本然状态冲淡,外在的物质因素也会控制人的本性。因此,“率真”的状态便是去掉外在束缚的一种积极的姿态。

理想的人格寄寓着人生的追求,而这一理想的实现途径在庄子这里落在了实处,即追求精神的无限自由。精神世界的拓展可以让人这个审美主体抽离于物质世界,进而可以对生命存在本身进行审美观照。“真”指的是返归于生命的本然状态,同时它也是在精神世界中进行游目骋怀的必要条件。人在庸庸碌碌的生活中,本性总是受外界所累,如果不保持精神的自由与独立的思考,那便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毫无对生命的尊重,也失去了对人格本性美的探寻。人总是置身于阳光与苦难之间,面对不可逆的自然规律和无可奈何的现实世界,追求精神自由,拓展思想维度进而达到理想人格即真人的状态才是人生最终的旨归。如汤一介先生言:“《庄子》书中所描述的‘至人’、‘神人’、‘圣人’等就是这样一些超越世俗,达到‘坐忘’或‘心斋’的精神上绝对自由的人。”[7]也就是说,人处于物质世界时,应当有所超越。此外,人在生活中对于自身生存也应该拥有审美观照心理。要达到这个要求,必然要先趋近于庄子所推崇的理想人格状态,因为这样人才能拥有“真知”,进而人的本性进入率真自然的境界。“庄子认为,人本与宇宙精神契合无间,与万事万物浑然无分,可是由于世俗的障蔽,使人异化。”[8]如果一旦干预、控制、破坏人本然的品格抑或自然的事物等,那么就陷入“以人灭天”的状态,这样一来,人的本真状态就会消泯,人处于世也会痛苦不堪。田子方称赞郭顺子时说:“其为人也真,人貌而天虚,缘而葆真,清而容物。”[5]566“缘而葆真”就是指人应当保持纯然本质的状态。总之,对“真”的追求就是人褪去外物羁绊而获得生命丰沛感并使人格独立的一种方式,保持“率真”的状态也可以使人保持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具有超越性质的审美视角。

三、求真:返璞归真

庄子的思想其实是密切关注人的生存处境的。人与外部环境接触时难免会受其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保持本真的状态其实也是一个求真的过程,而最终的指向就是复归于自然。

庄子曾言:“吾守形而忘身,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5]561也就是说,连庄子都可能因为守护形体而忘记了自己,观照浊水反而对清渊迷惑了。可见,求真的过程是何等的重要与困难。庄子将人的生存视为一种有美感的事情,而且在这个充满了美学意义的过程中,审美主体(人)还应当具有创造性。保持自然而然的状态,可以使人躲开或规避现实的规则和束缚,从而可以为自身开拓出一个自由的空间。这样,人身处于世不会再“见利而忘其真”[5]560。同时,人可以更好地抛开物欲、情欲的羁绊,人性异化的过程也会终止,进入自然的美的状态。此外,返归自然的本真状态也使得审美主体拥有了正确的审美观念,在观照客观世界的时候拥有了契合生命存在的审美视角。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曾谈道:“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可以使我们得到一种相对幸福;绝对幸福是通过对事物的自然本性有更高一层的理解而得到的。”[9]因此,人要获得对生命的满足感,拥有对现实的超越姿态,便需要立足于人的自然本性,拥有一颗不被侵扰的心,摒除对外界事物的依赖,如此才能更好地进入精神世界的幻化境地而自由驰骋。在《庄子》一书中,客曾对孔子说:“谨修而身,慎守其真,还以物与人,则无所累矣。”[5]874“无所累”便是圣人或真人应该具备的高度。而孔子忧伤地问什么是“真”时,客曰:“真者,精诚之至也。”[5]874笔者认为,“诚”在此处与“真”的含义是相通的,也就是说,是人的一种既坦荡又超越的状态。

圣人或真人对于自然万物有着深入的理解,对自然规律有着深刻的把握,这种理想的人格气质实际上是一种如婴孩般的纯然状态,这是一种混沌中的清醒,是一种单纯中的真挚。而这种真挚热烈的心在精神探索的过程中就获得了可依之地。庄子曾借人之口谈道:“苦心劳形以危其真。呜呼,远哉其分于道也!”[5]867生命的延展依然需要并入浩瀚的宇宙洪流之中,独立于世而不被现实物质世界的污浊所侵扰。因为这样,人才能守住真知,进入自然的本性之中,进而在观照世界时,既获得一种身体的局内者的身份,又拥有了一个局外人的视角,可以从整体的角度去体味现实中的一切,形成对世间万物的认识和把握。“真”的概念本身应该是超越的,其根底上也铺满一层积极的底色。不仅如此,“真”的状态并不是脱离于现实环境的,它其实是指人的本然存在的状态。

此外,追求本真就要达到一种自由的状态,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5]939。笔者认为,庄子的自由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正视现实世界的规则限制而积极应对外部世界的自由。保持本真的状态,不拘泥于现实中有违于人性发展的障碍,不囿于物质世界中对人格本真状态的干预,在精神世界中驰骋以获得人格的完整。“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5]875追求真性的行为实际上也落实在精神上的率真状态之中,真性情的观照与抒发,才能使人更好地贴近世界,更深入地领会自然本质规律,审美主体在这个过程中与审美对象拉近了距离,主观态度与客观视角在这里凝合在了一起,审美主体在此刻也获得了对“真美”的内在把握。

结语

综上所述,“真”的概念是理解和领会庄子美学境界的一条重要线索。同时,它也是切入庄子思想的一个很重要的角度。本文从“真”的概念着手,一方面,试以“率真”的状态来阐释和解读庄子理想人格的定位,因为保持纯然率性而为的状态才能获得领会自然之大美的审美视野;另一方面,以“求真”的过程来解释庄子美学思想中关于人与外部环境相互影响时应保持的追求本性率真自然的状态。

猜你喜欢

本性本真庄子
本真
坚守本真做教育 履职尽责显担当
让语文教学回归课堂本真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羊质虎皮
本性最美
论贾宝玉之本真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