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比较分析及启示

2021-01-02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36期
关键词:赫尔巴特杜威德育

喻 欣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0)

1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简述

赫尔巴特(1776-1841)的教育思想可以从三个方面简要归结:在教育本质上,他强调了其教育性教学原则,尤其是德育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他认为教学是养成道德品质最基本的手段。同时,他强调道德教育要建立在知识教育的基础之上,教学的目的是造就学生的德行;在教学理念上,他主张“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论。赫尔巴特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具有权威和中心地位,教材和课堂教学对教育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教学过程上,他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清楚、联想、系统、方法。

杜威(1859-1952)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为:在教育的本质上,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思想。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进行接触和影响,获得生活经验,并进行改进,最终形成道德品质,获得知识与技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对知识的传授转变成设计儿童活动,让儿童在活动中,通过他人的影响,对个人经验进行改造,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养成道德品质;在教育目的上,他提出教育具有无目的性。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并通过改造经验获取知识、技能和养成品德的过程就是教育,这种活动过程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在不民主的社会中,教育目的仅是外力强加的;在民主的社会应当奉行教育无目的论;在教学理念上,他提出以“儿童(学生)为中心、活动为中心、经验为中心”教学论观点,在教学方法上,他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主张“从做中学”。

2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比较分析

(1)二者的相同点。首先,二者都注重教育的社会性功能。赫尔巴特把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前者在于培养未来从事社会职业的能力,后者在于形成人类社会共同的道德品质;杜威也提出,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就是教育,主张“使每个学校都成为一种雏型的社会生活”“引导和训练每个儿童成为社会成员”。其次,二者都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目的的核心;杜威则认为道德目的是各科教育共同和首要的目的。最后,二者都重视教学活动。赫尔巴特推广“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教学四阶段论;杜威则提出了“情境、问题、假设、推论、验证”五步教学法。

(2)二者的不同点。首先,在教育目的上,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道德高尚的人,强调塑造人的“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以及“公平或报偿”五种道德观念;杜威提出教育具有无目的性,认为“教育是以经验为内容,通过经验,为了经验的目的”,反对教育过程以外强加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其次,在教育管理方法上,赫尔巴特认同对学生严格管理,一定情况下可采取威胁、惩罚的手段,包括“威胁、监督、命令、权威和关爱”等;杜威则认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天性、人性,重视儿童的主动性,不赞同对儿童进行惩罚和管制。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赫尔巴特重教,强调系统知识为中心,强调教师、教材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杜威重学,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反对把教材作为教育的重点,强调经验的重要性及从做中学。

3 二者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教育的启示

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异同,既体现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基本规律,也反映了教育思想的时代特点和社会特性。对当前我国教育仍有启示作用。

3.1 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先的根本目的

赫尔巴特认为,不进行道德教育的教学,只可能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教学手段;杜威也认为,教育制度必须首先认识到它的道德责任。二人对学校德育教育的高度认同,体现了在学校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新时期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坚持就是“立德树人”,这一原则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1)要不断丰富德育的时代内容。阶级性、社会性是德育的重要属性。新时代的德育不仅要包含德育优秀的传统内容,更应该融入新时代的气息。除了要开展好基本公民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外,重点要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命道德、网络道德、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内容的教育。

(2)要打造全课程德育教育模式。德育教育的课堂主阵地不能丢,但不能仅仅依靠德育课程,要充分发挥学科课程的德育功能,让德育教育融入所有学科教学。如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善与美教育,在历史教学可结合展爱国主义、民族文化教育等等,从而形成德育教育的全学科局面。

(3)要不断创新德育的实施途径。德育教育过程要贴近生活,注重双向互动,激发学生的德育兴趣,增强德育认同。通过不断实践、升华、自省和内化,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个体行为规范和思想品质。要树立全方位德育理念,探索“人人有责”的德育模式,实行“三全育人”,在管理、服务工作等学校各个领域都要注重学生德育的培养。

3.2 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赫尔巴特主张以教师为中心,但并不忽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杜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但并不否认教师的作用。“以人为本”一直都是教育的主旋律。

(1)坚持“以生为本”。新时期“以生为本”应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坚持生命至上。身心健康是一切育人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生命健康,教育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目的和意义。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就必须积极开展生命教育,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要教育学生对生命始终保持尊重和敬畏,让尊重生命成为学生最基本的道德认知。

二是关注个体发展。教育包含教书与育人两层含义,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与创新,更是智慧的启迪,心灵的熏陶和人格的塑造。每一个生命个体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差异,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尊重个体差异,发掘个体潜能,通过教育让每一个生命在生活中激发生机、焕发光彩。

三是坚持全面发展。要坚持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以此代彼。首先,社会要形成正确的人才评价体系,尤其是在基础教育的人才选拔和升学机制上,要真正转变唯分数、唯成绩的思维,形成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选拔体系;其次,学校要科学设置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并督促落实落地,避免纸上谈兵;最后家庭要转变认识,配合社会学校重点开展道德教育,体育锻炼和劳动实践,让全面发展成为社会、学校、家庭共识。

(2)坚持“以师为主”。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教师育人的主心骨。坚持教师在学校中的主导地位,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教师在办学要素中的主导地位。影响一所学校育人的重要因素很多,包括校园环境(文化)、学校管理(服务)水平等,但最核心应该是教师。梅贻琦先生曾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尊重教师的学校主导地位,一方面在考核、评价学校的体系(过程)中,要突出教师的分量,让教师队伍的质量成为评价一所学校优劣的决定性因素;另一方面要保障教师办学决策中的主人翁地位,重大决策、重要事项保证教师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二是教师在学术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学术(教学)活动是教师实现个人价值,体现社会贡献的主要途径,学校必须充分尊重教师学术活动的主导地位。要坚决避免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让教师按照教育规律、学术规则开展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活动。

3.3 必须坚持教育为时代和社会服务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社会改革进入攻坚期,面对这样一个伟大时代和全新时期,教育在坚持基本规律和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必须与时代同频共振,为社会服务。

(1)要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习近平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坚定不移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不仅是我国的发展方向,更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教育作为承担为国家,为民族培养未来人才的主阵地,必须肩负起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的历史职责和时代重任。

(2)要引导学生勇担时代使命。“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学生身上肩负着整个国家的希望,代表着整个民族的未来,他们是国家未来的中流砥柱。习总书记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的教育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担当意识,培养家国情怀。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最伟大的时代使命,是几代人的夙愿和奋斗目标,为了这一伟大使命,我们的前辈付出了太多的牺牲与鲜血,青年学生一定要秉承先辈之志,担起历史之责。

猜你喜欢

赫尔巴特杜威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康德的统觉理论及其价值一文补正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赫尔巴特:教育科学之父
感悟分享
杜威归来
知情人话杜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