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21-01-02李伟坤
李伟坤
(河北省邯郸市复兴区前进小学,河北 邯郸 056000)
教学的重点随着教学理念的变化而变化。而作为当今学生必须要培养的能在未来发挥作用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也成了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具体到语文学科,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相比过去的教学理念,其不仅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也注重让学生了解文章内涵,培养学生逻辑、审美、传统文化等多个方面的能力,而这显然是传统教学方法无法达成的。在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下,教师需要积极将语文教学与核心素养结合,培养学生在未来生活中必备的能力。
一、开展多样活动,培养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
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是学生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的能力。学生不仅需要有足够的积累,也需要拥有合格的应用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开展多样的活动,从输入和输出两个方面培养学生语言建构和应用能力。
(一)开展课外阅读,促进学生积累语言材料
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日常的积累。而在这一过程中,课上的时间是有限的,以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课下学习相当重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接受信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作为一种相对简单的语言活动,学生的语言知识很多都在阅读中获得。而在信息爆炸背景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下,教师需要在课下积极向学生布置阅读作业,以多种方法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促进学生积极积累语言材料。
如在小学六年级,教师即可以选择《小王子》这一名著推荐学生阅读。作为一部童话故事,其既对学生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也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对学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即可以合理构建学生小组,以小组讨论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收获。而基于如今的教学条件,教师可以主要让学生以两种方法进行交流:其一为教师定期组织的读书会,其二为线上社交构建的学生小组交流群。而相比单纯的线下交流,结合信息技术,教师有效为学生提供了远程交流的场所,对于更好地发挥兴趣小组的作用,促进学生更加频繁且深入地交流有着巨大的作用。当然,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进行批注并在每日的早晨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这样,通过合适的方法,教师积极开展了课外阅读,这对于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有着巨大的作用。
(二)组织实践活动,培养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实践应用是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而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如何将语言能力应用到生活中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相当重要。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情景置于生活中的一种教学方法,而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其与实践探究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语言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例如在“口语交际:请教”这一节,在课上探究之后,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布置调查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就“良好习惯养成”为主题让学生设计问卷进行调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可以选择身边的同学,也可以选择家长,用学习到的口语交际知识进行访谈活动。而在调查之后,学生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以合适的方法将调查的结论展现出来。这样,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师有效让学生将生活实践与所学知识结合了起来,在知识的迁移应用中切实培养了学生语言建构与应用这一素养。
二、开展探究学习,培养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
语言发展与思维提升是相辅相成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素养主要在思维层面对学生提出了要求,学生需要能用归纳、推理、联想、总结等多种方法更加深入地学习语言,理解文本内涵。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以学生为主,构建学生充分参与的课堂教学是一大前提。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开展探究式活动,有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一)做好教学引导,促使提出以及解决问题
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核心。但在过去,问题探究式模式中学生多解决的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并未经历提出问题这一过程,也并未真正解决自己内心的疑惑,思维能力的培养自然是不完整的。在如今,随着学生“主人翁”地位进一步得到认可,“真问题”越发受到重视。而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教师更需要做好教学引导,促使学生积极提出并解决问题。
例如在《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节,在字词学习、朗读等基本内容学习之后,教师就可以提问:“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呢?”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蝌蚪真的会变成青蛙吗?”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就可以引入相关的科普材料让学生了解。而基于现实中的情境,学生提出“蝌蚪为什么不报警呢”这样的问题,教师则需要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提出相应的“如果你是蝌蚪,你会怎么做”的问题进行探究。这样,通过合理的引导,教师有效促进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着巨大的作用。
(二)开展辩论活动,切实培养学生批判思维
相比过去,现在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辩论活动是语文教学中相当重要的一项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并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而学生则就相对正确的两个观点进行辩论。相比过去多有着固定答案的课堂问答活动,其能有效培养学生怀疑精神,对于培养学生批判、创新等高阶思维有着巨大的作用。
例如在《鸟的天堂》这一课,在课文内容教学完毕后,教师就可以讲述如今环境遭受破坏,鸟类栖息地不断缩小的现状。而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拓展思考“如何保护环境”这一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即可以构建“我们应当优先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的辩论活动,让学生分别选择自己支持的观点进行辩论。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学生划分为人数合适的小组,让不同小组的学生自行收集资料并选出自己的代表辩手。而在学生收集信息不便的情况下,教师也需要展现保护环境对民生的影响。而在这一辩论活动中,教师让学生从更加全面的角度认识了环境保护,这对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有着巨大的作用。
三、选择合适素材,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要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能培养自身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品质和态度。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极度重要。在新的部编版课本中,诗歌、古文等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占比的提升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故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多种方法合理展示传统文化素材,更好地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一)注重国学教育,积极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越发受到重视,培养学生国学素养成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步骤。而相比过去,新的部编版教材中有着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均有所涉及。国学素养的培养需要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这不仅需要教师有效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拓展,渗透国学知识。故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立足课本,积极渗透和拓展国学内容,有效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例如以《人之初》这一课为开端,教师可以渗透蒙学经典《三字经》的教学。其主要包括两部分,其中课文部分在课上集中教学,而后续的部分则选择在课前几分钟的小活动中以句为单位进行渗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教授学生生字词和正确的朗读方法,还需要讲述相关的历史典故。如“性相近,习相远”一句,教师可以播放“周处除三害”的动画视频,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三字经》。而在后续如“昔孟母,择邻处”这一句,教师也可以讲述孟母三迁的故事。这样,通过合适的方法渗透《三字经》的教学,教师有效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
(二)引入对比素材,引导掌握中外文化特色
要了解一个事物的特色,对比是相当重要的一种方法。而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这既要求学生能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需要学生一定程度上了解国外文化。而后者对于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比素材即中外对比的教学素材,对于学生充分了解中外文化的特色有着巨大的作用。而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即需要结合语文的学科特色以合适的方法展现对比素材,引导学生充分掌握中外文化特色。
例如,基于四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教师可以以单元整合的方法进行整体备课,开展以“中外神话故事”为主题的群文阅读活动。在文章的选择中,除了本单元的文章外,教师还可以选择《夸父逐日》《嫦娥奔月》这样的中国神话故事以及《特洛伊木马》《潘多拉魔盒》等独具特色的希腊神话故事。在开展群文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发放学案引导学生学习。学案的主体为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的对比表格,以引导学生就语言特色、人物塑造等方面对二者的不同进行探究。这样,通过群文阅读,教师有效引入了对比素材,让学生充分了解了中外文化的特色。
四、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内涵既包括体验、评价等输入层面的要求,也包括表现与创造这样输出层面的要求。而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也需要从输入和输出两个方面渗透审美教育,切实培养学生审美方面的素养。
(一)利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语言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方法,在语文这门学科,美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语言文字之美,也包括节奏韵律之美;既包括情景意境之美,也包括思想感情之美。而在其展现中,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也是不合适的。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多种方法展现语文学科中的美,更好地让学生认识美、感知美,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例如在《黄山奇石》这一课的教学中,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教师就可以播放关于黄山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其渺渺茫茫、神秘深邃的美感。而在具体课文的学习中,教师一方面需要带领学生朗诵课文,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探究其中比喻用法的妙处。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以图片的方式展现“仙桃石”“猴子观海”的景色。这样,通过多种方法,教师从多个角度展现了《黄山奇石》这一课文的美感,有效培养了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二)注重知识输出,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输入和输出是知识学习的两个方面,审美教育也是一样。创造是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关键词之一,故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在知识的输出环节渗透审美教育。一般而言,在语文教学中,知识的输出主要包括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两个部分。而要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教师则需要将知识的输入与输出结合起来,将影音视频与朗诵活动结合起来,将阅读解析与写作活动结合起来,以让学生及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合适的情境中,在感知美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例如在《石灰吟》学习之后,教师就可以开展诗歌朗诵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可以从之前学习的诗歌中选择合适的内容,以合适的方法进行朗诵。学生既可以单独朗诵,也可以集体朗诵,还可以搭配合适的音乐或者表演。如《石灰吟》这一首诗歌中,学生就可以通过情景剧展现土木堡之变和于谦的故事,在故事展现之后,借助合适的情景朗诵《石灰吟》这一诗歌。当然,在朗诵的过程中,学生也需要将学习的诗歌节奏的知识融入其中。这样,通过朗诵活动,教师有效让学生将学习到的诗歌的美感展现了出来,在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如今,核心素养的培养变得愈发重要。而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即需要以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言的输入和输出能力;以多样的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合适的素材积极渗透传统文化;并从鉴赏和创造两个角度渗透审美教育。这样,教师才能充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