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作用
2021-01-02孙雅静
孙雅静
(宝鸡文理学院,陕西 宝鸡 721000)
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能够有效开发音乐这一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定然能使自己的教学别有一番天地。于初中生而言,“音乐化”的教学方式足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以及好奇心。论文以音乐与语文的关系串联全文,再结合教学实践建构了音乐在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相信这点研究能够为未来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一种新思路。
一、音乐与语文的关系
在人类生生不息的浩瀚星海当中,涌现着多姿多彩的艺术形式,无论是绘画、音乐还是雕塑、文学,都在用各自特有的方式影响着人们。而在这么多的艺术形式里,音乐和文学无疑是最闪耀的两颗星。虽然它们二者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前者借助的是旋律、节奏,而文学则借助的是文字、语言,但总而言之,它们都是人类与自然、社会进行交流沟通的一种特殊手段。它们二者之间是彼此联系、相辅相成的。而文学只是语文这个参天大树里的一个分支,音乐之于语文,无疑是一座有待开发的宝藏。
(一)从历史和现代两方面来看待音乐与语文
1.从历史角度看待音乐与语文
自古以来,音乐与语文的界限其实并不十分清楚。音乐无法传达语言的概念,却可以有力地传达语言的音调。语文无法表达音乐的音韵,却可以赋予音乐更神秘的色彩。音乐与语文一直便是相生相伴的,中国诗歌自古就能入乐演唱,随后又演变为小说。中国的诗、词、曲无一不与音乐紧密相连。《吕氏春秋·古篇》说的“昔葛天氏之乐”,《河图玉版》说的“防风古乐”,都有歌、有乐、有舞。这些记载足以说明最早的诗歌是与音乐同源的;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也按照音乐的分类,被分为“风”“雅”“颂”;后来,无论是南朝兴起的“声律”论,还是明代之后兴起的元杂剧,都与声乐、乐理以及音韵有很大关系。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旨在强调养成最高人格的落脚点在音乐,也就是指文艺结合才是最佳的教育方式。这恰恰说明,在现代的语文教学活动当中,语文教师应当有力借助音乐这一元素,将其合理并有效地运用在语文教学当中,从而有效提高现代语文教学的效率。
2.从现代角度看待音乐与语文
在当代社会中,音乐与语文更是形影不离,从学科方面来说,前有语文版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引入周杰伦的音乐歌词延伸阅读教学,现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从社会生活方面来说,近年来,由于文娱结合的热潮兴起,一些文化类综艺节目层出不穷,比如提倡古词新唱的《经典咏流传》等。这些节目客观上确实有力地促进了语文与音乐的结合。在这种大背景下,身为语文教师,更应当学会用现代的眼光看待音乐与语文教学,并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有效融入音乐,最大限度地让音乐为语文服务。
(二)音乐的语文教学价值分析
1.音乐作品中含有丰富的语文资源
音乐与语文是彼此包含的:一方面,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另一方面,音乐作品本身就蕴含着无限的语文能量。对于中学生而言,相比经典的古典音乐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音乐,更受他们喜欢的是流行音乐。而流行音乐也是最广泛被运用于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音乐类型。一则,流行音乐中含有很丰富的修辞资源。无论是语音修辞、修辞格或是词语修辞、语句修辞,都能够在流行音乐中找到踪影。说唱歌曲必备的要素便是押韵,这也是说唱歌曲易于传唱的一个关键因素。至于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更是随处可见,比如小沈阳演唱的《我的好兄弟》,将朋友间的情谊比喻为越久越浓的“酒”和越听越有味的“老歌”。 当然,除了修辞资源,流行音乐中还包含着很多诗词元素。很多人可能觉得流行音乐和古典诗词是互不相干的,但其实这二者之间一直是彼此交织的。有的古诗词被整首谱成曲,有的创作者将流行音乐与古诗词相结合,使它们各自迸发出别样的火花。比如,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主题曲《知否,知否》,这首歌巧妙借用李清照《如梦令》中的诗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些诗词歌曲被运用在影视作品中,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影视剧的主题,同时也烘托了剧中人物的形象。其实,很多音乐作品本身就是最佳的课程资源,只要语文教师能够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那这些音乐作品一定会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增添色彩。
2.音乐激发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传统的语文课堂一直都在突出语文的学科性,而忽略了语文的艺术性。正是由于过分强调接受学习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语文便成了学生最不感兴趣的科目之一。学生眼中的语文课是枯燥乏味且无趣的。基于这种情况,音乐元素的引进就十分必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无论是课前导入、诵读文本还是课堂练习、课后总结阶段,每一个环节都可以适时地引入音乐。音乐的节奏、音韵、旋律等都引发着学生无限的想象联想,这自然利于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文本阅读。这种新颖且充满趣味的教学方式定然会让学生耳目一新,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为语文课带来了别样的火花。而在此期间,语文教师应积极整合语文课程资源,并将这些课程资源有效运用到实践当中。同时,语文教师更应该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情境,以此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音乐在常规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模式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有很多一线教师已经开始尝试这种教学方式,而在常规的语文教学中,基本上分为三个方面,即课前导入、配乐朗诵、课后总结。接下来笔者将运用实例来详细说明这三种方法。
(一)课前导入 激发兴趣
“新课标”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不断培养独立学习、开放式学习的能力。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一堂课的导入部分对整节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初始阶段就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尽管教师极力强调后面课程的重要性也难以吸引学生全部的注意力。一般来说,只要在课堂上使用区别于常规的教学手段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然而如何维持这种注意便成了一个最大难题。当教师利用音乐引起部分学生的注意时,应立即输入适应的教学内容,使二者悄然结合,从而激发学生更大的兴趣。比如,在教学《童趣》时,可采用罗大佑的《童年》作为课前小曲来引发学生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当然,在课前需要向学生简要介绍《童年》的歌曲内涵,让学生了解它与课文之间的共通点。这样也方便教师引入后面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孔雀东南飞》之前,可以选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导入,让学生通过这凄丽哀婉的琴声感悟焦仲卿与刘兰芝之间的凄美爱情。
(二)配乐朗诵 体味情感
对语文课而言,朗诵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在诗歌教学中,朗诵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文章大意,因而朗诵有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作用。当然,最关键的还是有效锻炼了学生的语感。拥有良好的语感无疑是阅读文章的最佳利器。那么配乐朗诵则会大大提高朗诵的效率。某教师在教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时,采用的是二胡名曲《二泉映月》,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这与杜甫当时的境况也十分契合。盲艺人阿炳与杜甫的情感是极其相通的。那么在此情景下诵读本文,自然是效果甚佳。有位教师在教授《琵琶行》一文时,引用了近来颇为流行的同名歌曲《琵琶行》,其是经典古文《琵琶行》的原文改编。歌曲曲调轻快,朗朗上口,易于传唱,一经在课堂上传唱,学生很快便能够背诵全文。
(三)课堂总结 清晰明了
一堂课的结尾和开端一样重要,如果说开端强调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尽快把心思集中在课堂上,那么结尾便在于强调教学的整体性。课堂结尾一般是做知识性总结,便于学生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内容,从而自己进行查缺补漏。一个好的总结会升华整节课的教学意义。而音乐有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巧妙作用,合理利用定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比如在教完《我的母亲》一文后,可以利用《世上只有妈妈好》里的歌词来做以总结。我想这会更加深入人心。当然,以音乐作品收尾更重要的是能够带给学生“余音袅袅,绕梁三日”的感染力,而不单单停留在音乐的层面。
三、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教学课例分析——评黄凌艳《致橡树》
本课的授课者为浙江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的一位教师,所授篇目是当代诗人舒婷的《致橡树》,该篇目收录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是一首当代诗歌。笔者借此来分析、点评黄老师是如何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音乐的。
第一步,整体感知课文。
1.以乐曲《梁祝》导入新课。简单介绍梁山伯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故事。
2.作者简介。
3.点名主题——“爱情”,引发学生讨论。
4.诵读全诗,概括总体内容。
【评】:这一部分涉及课前导入和整体感知环节。选择《梁祝》作为导入歌曲是非常合适的。首先,《梁祝》属于纯音乐,无歌词,所以在后续教学环节中也可任意插入而不影响学生思考。其次,《梁祝》曲调时尔缓慢悠然,时尔活泼跳荡,这与作者情感细腻却又理性的艺术风格十分相衬。最后,二者都涉及“爱情”的话题,主题一致。所以黄老师之后由歌曲引入到课文内容也是十分顺畅的。
第二步,鉴赏第一部分。
1.播放丁建华的配乐朗诵,学生欣赏朗诵。
2.请学生朗读,教师配乐。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诗中意象。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播放《神秘园》。
4.指导学生回答“凌霄花”等意象的代表意义。解析作者的爱情观。
5.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播放音乐。点明作者否定传统爱情观的主要内容。
【评】这一部分教师多次让学生配乐诵读,有乐曲《神秘园》,也有名人的朗诵音频。种类丰富且都与文章相适应。丁建华是我国著名的配音和朗诵艺术家,他朗诵的《致橡树》含蓄委婉,韵味十足,非常感染人。选择这样典型的名家诵读不仅给学生做了良好的示范,还能帮助学生更迅速地走进文章以及作者的内心世界。本环节加重了诗歌配乐朗诵的比例,这有效锻炼了学生的配乐朗诵能力。
第三步,鉴赏第二部分。
1.学生诵读第二部分,教师配乐。
2.借助提问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所希望的独立平等的爱情观。
3.教师播放《简·爱》录像片断。
4.学生齐诵诗歌体味精神的平等,人格的独立。教师配乐。
【评】:借助《简·爱》录像片断营造适宜的情景,从而唤起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探究美的兴趣。多次引用歌曲调动学生求知欲,提升他们的参与感,从而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音乐与语文教学的结合,无疑是学生、教师和语文课堂的一场盛宴。对学生而言,这种结合不仅放飞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是给学生提供了学习语文的一种新视角。对教师而言,它给教师提供了一种新且有趣的教学方式,也给师生之间的交流建筑了一道新桥梁。对语文课堂而言,它带给语文课最大的好处当然是有效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效率。音乐之于语文课定然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笔者希望通过对一些课例的简单研究能够给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经验,从而使音乐能在课堂中发挥最大的辅助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