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情智课堂的有效建构
2021-01-02胡晓王余
胡 晓 王 余
(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 自贡 643000)
“情智语文”将教材、教师、学生的“情”与“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教师所创造的学习情境中去领略感悟文本的“情智”,主张“以情启智”“以智促情”,情智课堂能够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影响着课堂的有效程度,学生在高度自由的课堂环境中畅所欲言,以其独特视角发现问题、讨论问题、交流问题,并且以合作方式共同解决提出的问题。笔者在深入了解学习孙双金老师“情智语文”的理论知识和一般课堂模式后,总结出的经验和方法对于进行中学阶段的教学活动有所启发。
一、情智语文对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借鉴意义
(一)情智语文的内涵
“情智语文”又是“智慧语文”,着重点在于“情”:情感、情趣、情味;同时又在于“智”:智慧、智力、智能。以孙双金老师自己的话来说:“情智语文是着眼于发展学生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的教学。它着力于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的情感更丰富、更真挚,让学生智慧更灵动、更丰厚。”
“‘情智语文’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情”,包含着思想文化和人文底蕴,迸发出千百年来诗文篇章中的喜怒哀乐;“智”,承载着字词句读,听说读写,架起便于人际交往沟通的桥梁。
孙双金老师认为,“情”与“智”并不是孤立地作用于教学过程的,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情有智,情智融通”的,二者是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而笔者认为一堂好课,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完成的。“二者实际上是通过动态的人际交往过程来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基于沟通、交流、分享的学习过程正是“言语”与“思想”,“情感”与“智慧”碰撞与融合的过程。“智”表达抒发了“情”,“情”提升推进了“智”,因此教学时应该注意有效构建师生这种“情智”交往的过程,这对于中学语文教学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二)对于中学语文的借鉴意义
教育学者考查克认为,传统的单纯演讲式的教学有三个明显的特点:第一,教师难以吸引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第二,教师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的信息,学生没有理解缓冲的时间;第三,教师只是进行单向沟通,无法了解确定学生是否吸收理解。普通中学语文教师常常会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类似这样的教学难题,而“情智语文”由入境、感悟、交流到表达,都注重构建“教”与“学”融合的“学习共同体”,使得教师与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小型的学习社区。“情智语文”课堂中孙双金老师营造了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可以徜徉在轻松愉悦的精神活动中,放飞他们自由的心灵与心智,使个性与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充分展现了生本课堂“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这对于传统中学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情感价值观念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教师若能协调运用“情智语文”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教学设计,必能得到一些新的启示和体悟以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二、运用“三情三智”构建有效课堂
刘勰《文心雕龙》里说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奔涌的情感使得作者文思如泉涌,细致地研读才能使读者感同身受,而教师正是沟通文本与学生的一座桥梁。“情”“智”贯通于课堂三要素之间,它们是语文教学内在生成和支撑的力量。笔者认为可从“情智语文”入手,为中学语文构建有效课堂提供借鉴。
(一)情智语文中的“三情三智”
孙双金老师认为:“文本之情是根本,教师之情是依据,学生之情是归属。”而三智同样融于课堂三种要素之中,“情智语文”要求以文本之智启迪教师之智慧,以教师之智启迪学生之智。
1.文本的“情”与“智”
文本之“情”大致分为两种:一是文本作者本身所表之情,及阅读文本的直接感受;二是课标规定下要求学生领会的情感价值观念,如《苏武传》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体会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继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这里的“情”是静态的,它需要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种动态过程来转化。
对于文本之“智”,孙双金老师认为文本本身就是一种作者的智慧,读者通过细细研读品味文本,去解读文本的智慧,在提问思考、生疑探究、交流解答中发现作者的智慧所在。以文本的情感和智慧启迪教师的情感和智慧,以教师的情感和智慧启迪学生的情感和智慧。文本的“情智”是不加修饰的原始材料,教师通过教学,将其转换成学生“鲜活”的情感与“灵动”的智慧。笔者认为文本的“情智”如同一餐的原料,而教师就是掌勺的厨师,运用何种烹饪方式(教法学法)才能让学生品尝到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这取决于教师对原始文本这一原料的了解。
2.教师的“情”与“智”
对于教师之“情”,夏丏尊曾说:“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教学最大的技巧其实就是“爱”,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带入感情,才能使得课堂富有激情,才能点燃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对文本之“情”形成自己的理解,要引发起学生对文本的情感共鸣。
对于教师之“智”,一是对于文本之智的把握,二是对于课堂教学设计之智的把握。前者强调的是教师的知识素养,后者强调的是教师的能力素养,这不仅考验着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要求教师对教材要有独特的思想观念、情感体悟,同时还考验着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掌控能力。一堂好课,处处都能闪耀出教师的智慧光辉,这种“智”见于细节,见于言语,见于教师本身。
如孙双金老师执教《泊船瓜洲》这一课时,另辟蹊径,将诗眼放在了“还”字上,一个“还”字道尽游子思乡难归的哀愁;再如孙老师将杜甫的《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进行对比教学,情感上的大开大合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这样的教学设计无疑展现出孙老师对“情”“智”的高水平把握。
孙双金老师“情智语文”要求教师要做一个课堂的隐藏者,这就是说,教师的情与智只是一种媒介,在必要的时候出面引导,搭建起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情智”互通的桥梁,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追求一种“生本课堂”模式。中学生拥有更为丰富的情感,他们能领略更深层次的情绪,在他们欣赏完文本产生的原始情感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情感“以情促情”引导学生走向文本,在多思多辨中升华发展他们的“情”与“智”。
3.学生的“情”与“智”
对于学生之“情”,这是一种在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之下,学生通过富有创造力的想象,结合已有生活体验所领悟出的一种情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发散思维,在教师营造的情境氛围中发展情智。孙双金老师认为:“学生之情是目的,依文本之情,赖教师之情,培育学生纯真之情、善良之情、高尚之情。”情绪的调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吸引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效率。
学生之“智”,学生的思维往往是天马行空的,他们有着不同于成年人的独特视角,课堂上面对未知的知识,他们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可能处于教师视野上的盲区,而这时,教师不要急切地去解答,而是应该把主动权交还与学生,让学生提问、学生讨论、学生回答,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孙老师在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时,在学生阅读熟悉文本的基础上,孙老师让学生大胆提问,他说:“现在让大家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如果你提出来的问题老师也答不上来,那我就拜你为师。”一位叫黄菲飞的女孩问道:“课文前面说必须纹丝不动,后面又写道扭头一看,这不就前后矛盾了吗?”
孙老师先是称赞她,之后没有急着回答,而是将问题抛给了学生,其他同学给出回答后,孙老师又问了黄菲飞她满不满意,当她回答不满意的时候,下面的同学又起来回答,直到她满意。这种以学生为主进行讨论交流式的学习模式,能让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同时又让学生合作解答出疑问,得到锻炼提升。
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分别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习组织的角度来考查学习的新的方式,它可以借助合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彼此思维情感沟通与交流、促进资源共享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通过学生与老师合作、学生与学生合作,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表达交流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在这一过程中,“情”与“智”将得到充分的碰撞与提升。
(二)构建有效的“情智共建”课堂模式
孙双金在 《好课如登山》一文中把一堂好课比喻成“自主登山”活动,教师在“山脚—山腰—山顶”这一过程中不仅要用“情”更要用“智”。一堂好课更应该是“有情有智,情智融通”的。
1.启动情智:创设情境,以情入境
孙双金老师通过认新入境、认疑激趣、认境激情这三种主要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境”其实就是在做导入,制造悬念,主动设疑,触动学生的情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作为一名引导者,要懂得把握引导的尺度,好的引导能让学生非常轻松并且迅速地进入学习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文本的不同,采用以图入境、以歌入境、以诗入境的方法。
孙老师在《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中首先就播放了一首《好汉歌》,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以此为落脚点向学生提问:“这是哪首歌?”“好听吗?”当得到学生肯定的回答后,他又趁热打铁,问道:“你最喜欢《水浒传》里哪一位好汉?”这个时候就谈论到了学生个人的喜好,这样的问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孙老师第三次提问道:“《水浒传》里面一共给我们塑造了多少位好汉的形象?”“你们知道什么叫好汉吗?”这就涉及文学常识以及文本背景的知识了,如此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对文本有了一个先前的印象。最后,孙老师再问:“今天我们重点研究108将中第一位出场的好汉,他是谁?”这样一来,就完成了整个课堂的导入部分。在这一个课堂中,孙老师经过一连串的提问逐渐走向课本的中心人物,用气势磅礴的《好汉歌》让原本没有看过《水浒传》的学生对于课文描绘的“好汉”也有了一个大致的心理印象。
2.生成情智:锻炼思维,体会感悟
感悟是学生真正理解文本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关键,有了感悟,学生才会有更深层次的思考,而这些思考又促进对于文本细节的感悟。“情智语文”课堂中常常采用初读感悟,诱发情智;细读感悟,深化情智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情感上的体悟。
孙双金老师在《黄河的主人》一课中,向学生三次反复提问道:“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第一次提问,让学生读出了黄河的波涛汹涌,这一层是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之后孙老师又进行了第二次提问,这一次,学生想象出了黄河的画面,他们按着脑中的景象读出了黄河巨浪拍打石头的气势;之后又通过想象出来的画面,想象出了声音,学生读出了那震耳欲聋的声音;如此一来,在声音与画面的立体结合之中,学生读出了黄河的怒吼、黄河的飞奔,读出了黄河的惊涛骇浪。这三个引导的提问逐渐加强了学生对于雄伟黄河的感悟,情感在朗读中得到了迸发,并得到了发展和升华,使学生投入于文本的学习之中。
3.发展情智:深入思考,交流探索
孙双金老师情智语文一般模式中的第三步:发展情智,正是一种有效的“对话学习”过程,他采用的辩论式交流、倾诉式交流、拓展式交流的方法,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出现一种“小手直举,小嘴常开”的踊跃发言的状况。
孙老师在《落花生》一课中开展了一个“实话实说”活动,这种新颖的环节,一下子就抓住了大家的眼球,孙老师想通过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说实话、讲真话,说出他们未来希望做一个怎样的人,按照真正的栏目策划一般,他有模有样地将学生分为正方(想做花生的)和反方(想做苹果、石榴的)以辩论赛的形式进行辩论。《落花生》一文的主旨就是想要引导学生能够像花生那样,去做一个默默奉献的人。因此,孙老师希望学生能在辩论中去思考自己究竟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道理如果由老师直接讲授对于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而经过相互辩论交流,学生便能深入思考,发展自己的“情”“智”。佐藤学认为,课堂要达到真正的深度学习,就必须把学生这种人人举手的“我想说”转换为“我想听”。因此,笔者认为,在课堂“小手直举,小嘴常开”的基础上,还应该重视交流对话当中的倾听,深度学习必须要有沉淀下来的思考,情感的迸发之后,需要时间去吸收整理思想,如此,“情”与“智”才能更好地融合发展。
4.展现情智:自由表达,畅所欲言
语文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场人际交往活动,表达是语文课堂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这里所写的表达不仅是口语的表达,还囊括了书面的表达。孙双金老师“情智语文”课堂采用迁移表达、想象表达、感受表达等方式,设置各种各样的形式与环节,去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有“我想说”的这样一种欲望。
孙老师在《白杨》这一堂课中,向学生发出疑问:“课文仅仅只是写了白杨树吗?”他由白杨树引出爸爸这个形象,又以爸爸这个形象引出许许多多的边疆建设者,再将目光从边疆建设者身上聚焦于台下的同学,将白杨树所折射的精神一步步引导出来。
在这一过程中,以比较简单且容易回答的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极具想象力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情”与“智”,使他们逐层去领悟课文所要表达的主旨。
三、结语
孙双金老师的“情智语文”理论对于教师设计中学课堂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其教学理念是充分发挥课堂三要素的“情智”。这种教学理念符合新课标要“以学生为主”的这样一种教学要求,教师隐藏于课堂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提问、交流、讨论、辩论、思考、答疑的方式来吸收新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广阔的思维与细腻的情感。孙老师的“情智语文”教学模式以文本之“情智”启发教师之“情智”,以教师之“情智”启发学生之“情智”,无论过程如何,最终都将回归到学生的“情智”之上,这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