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本书阅读”教学应把握好几重关系

2021-01-02

课外语文 2021年28期
关键词:整本书教师教学

武 磊

(兰州新区舟曲中学,甘肃 兰州 730087)

将“整本书阅读”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项课程内容,兰州新区舟曲中学开展了为期两年的探索。我们将精力主要集中在高中生整本书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上,精心设计实施了一系列“整本书阅读”实践活动,诸如读书海报展选、课前好书推介、校园读书沙龙、师生共译经典、研究性学习报告会、线上阅读不停歇等。这些活动丰富多彩、意味浓厚,彰显出我校作为兰州市“书香校园”的文化特色,为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增添了活力。与此同时,我们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为指引,悉心挖掘“整本书阅读”课程内涵,结合学生实际,努力将“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推向深入。

为践行新课程的精神理念,落实新课标的实施要求,学校语文教师团队尽心竭智,学习钻研“整本书阅读”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对《乡土中国》《红楼梦》的教学设计反复研思,对《论语》《三国演义》《杜甫传》《人类简史》等优秀作品的阅读指导日益求精。老师们认识到“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存在着“读”与“思”、“繁”与“简”、“知”与“行”等多种教学关系,只有处理好这些矛盾,才能突破“整本书阅读”与单篇选文、学科融合、社会生活间的鸿沟,为学生带来累进式的能力提升和实实在在的精神滋养。“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的有效推进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几重关系。

一、教师引导:收放适度

对“放”与“收”关系问题的思考,其实是对“整本书阅读”学习活动中教师身份及其作用的思考。教师究竟该以什么样的身份和姿态介入活动过程之中呢?我们认为,教师应该是方向的扶正者,动力的维护者,学习的共进者,教师应和学生在相同的学习场域中一同发展,不断丰富文化内涵、积淀教育智慧。过去,我们也曾开设阅读课,鼓励学生读名著,学生不同,书本各异。教师究竟如何科学组织、有效施策?结果有心乏术,难以掌控,过度开放而流于形式。我们也曾把整本书阅读提到日常课业的重要地位,布置检查,跟进落实,又与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相互龃龉,收束太紧而成效有限。事实证明,缺乏深度设计、忽视学生实际、教师“一厢情愿” 的做法,其结果往往“有效而无收,有多而无一”,还不如师生约定一段时间、共同阅读一部书来得实在,来得有意义。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程红兵老师授课期间,指导学生“每个月读一本文化名著雷打不动。从高一第二个月开始,到高三的最后一个月,一本都不落”,程老师对于教育的文化自觉和执着坚守,为激励我们的行动热情树立起典范。

朱熹曾说“宽着期限,紧着课程”(《朱子全书·论学》),他的观点对我们推进“整本书阅读”的学程安排带来启示。好的办法莫过于师生一道选择书籍、确定一段适度宽松的时间,分阶段、明任务、有梯度地展开学习交流,师生共同阅读感受,共同思考梳理,共同走过一段美妙的研读之旅。教师只有亲身参与,才不会想当然地脱离学生真实的阅读情境,才会对学生的动态和困惑心有了解,以便合理调整学习内容与进度,提供切实的阅读指导与帮助。教师的“参读参研”会为学生点燃希望的火焰,加注坚持的动力,而学生又会在某个不经意时刻给予教师启迪与思考,激励我们探寻解读名著的新视角、新入口。

这里的“放”与“收”,还意味着教师应该准确判断、合理利用学生的疑问引领阅读探究。有的学生爱钻牛角,舍本逐末,缺乏价值;有的学生积极活跃,提出的问题却又天马行空、不着边际。我们鼓励学生质疑,需教他们细致斟酌,所提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意义,能否通过提炼概括、查阅资料、交流研讨等途径获取答案、解决问题。阅读虽然开放,但开放亦有边界,对于一些不假思索、脱离实际的问题,教师理应果断指出,及时遏止,以免浪费时间,苦劳无获,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只有在行动中努力做到收放有节、张弛有度、组织有序、引导有力,才能保证“整本书阅读”顺利推进下去。

二、设计导向:纲目并举

这里的“纲”,是对选读书籍的价值审定,包括教师对学生阅读整本书所获得的关键品格和必备能力的认识。“目”是基于价值而确定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活动,为实现整本书阅读目标而服务。只有讲清道理,探明学理,才能科学组织内容,合理实施教学,纲举目张,目标清晰,环节到位。

例如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这部篇幅短小精悍、影响举足轻重的社会学著作,观点鲜明凝练,思维逻辑性强,语言简洁有文采,材料丰实接地气。新课标要求整本阅读,正是着眼于学生未来学习发展的需要。对本书性质特点把握准确,才能确保教学目标明晰、学习步骤合理、阅读策略有效。1.通读本书,提炼概括全书的中心论题。2.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有哪些特点,结合目录及书中概念加以归纳。3.作者如何围绕特点(概念)展开论述,结合具体篇目分析其论证思路。4.参阅“前言”“后记”,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意图和全书旨要。阅读的目的,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说,只是“初步接触社会科学论著……对社会科学研究有些体验和印象”,略微经历一番学术类著作阅读门径就可以了。至于书中涉及的诸多学科知识和专业概念,不必做专家学者式的精研细究,它们不是本书阅读的重点,如有兴趣,可自行涉猎拓展。积累丰富阅读经验,深化梳理、思考与探究,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研读作家作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应是高中生阅读《乡土中国》的价值核心。

我们极力推荐学生阅读王力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这是一本概述古代文化的知识汇编,类别清晰,内容丰富,取舍精当,配以各种图片资料,美质良工。全书共分14个专题,“天文”“历法”“乐律”部分非领域专家不能尽解,学生可以浏览或忽略;“宫室”“车马”“饮食”“衣饰”的话题与古人生活息息相关,饶有趣味,可以选择性阅读;而“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知识,经常成为文言文阅读的障碍或设题材料,需要学生细致阅读,加强积累。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工具书的用途在于查考参详,勤于翻阅,不必死记硬背、囫囵吞枣,更不必字斟句酌、穷究深意。假以时日,定能起增长见识、濡染熏陶的作用。

前人经验告诉我们,书的“类型”决定书的“读法”。“整本书阅读”要为学生素养和精神打底,更应精挑慎选,惨淡经营。《论语》以体会“圣贤哲思”为要,《红楼梦》应感受其体大精深,《杜甫传》让我们目睹家国兴衰与责任担当,《谈美书简》带我们领略艺术境界、学人智慧。教师只有站在学科发展、社会需要、学生成长等多重视角来审视价值,去粗取精,精心筹划,才能在课程建构和具体实践中授人以渔,努力完成好时代赋予语文课程的任务与使命。

三、过程实施:精泛结合

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既要发挥面向整体的教育功能,又要承认学生间的学习差异;既要处理好与高考训练的权衡分配,也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发展诉求。因此,教学过程应该注重基础,分清主次,尊重个性,精泛结合,为不同能力学生的发展提出要求,提供帮助。

像《乡土中国》《谈美书简》这类“大家小书”,内容精要,思想深邃,学术性强,对学生理解带来一定挑战,适合全体学生通览全书,精读细研。正如吴欣歆教授所说:“整本书的学习活动设计在内容上突出表现为‘整合’,即需要通读全书才能完成的活动。活动过程‘强迫’学生在整本书中多走几个来回,整合信息,整合事件,梳理全书的人物关系等。”这样的阅读学生需要三进五出,感受和体验整本书的丰富内容;也正是这样的阅读,学生在文本间的每次行走才可能有新的发现与思考,大大增加学生思考的深度。对于那些学习基础较弱,阅读能力欠佳的学生来说,要求不宜过苛,能够完整读一遍,“可以‘磨性子’,祛除浮躁,培养毅力,涵养心智”,适当做些梳理探究,效果也是好的。

有的学生接受力强,求知欲盛,引导他们阅读《人类简史》《南渡北归》《三体》等当代佳作,亦多可喜。这些书籍别开生面,极具吸引力,引人入胜,欲罢不能。但这些书部头大,耗时多,不宜精雕细刻。以《人类简史》为例,以色列历史界青年翘楚尤瓦尔·赫拉利以其旷达才思和宏厚视野,为我们讲述了“智人”这一生物界原本极其普通的一员何以经历7万年后最终登上物种顶峰的发展历程。书里有许多见解令人耳目一新、流连忘返。国家、民族、法律的概念是如何产生的?金钱、帝国、资本主义这些带有“贬义”色彩的人类发明又是如何推动社会发展和文化演进的?资源真的有枯竭的一天吗?基因工程、生物工程、仿生学,这些人类智慧中最为神奇、最为尖端的科学技术终有一天会控制人类,结束智人的历史吗?作者的观点虽为一家之言,却可以激起学生对未来未知世界的探索热情。“整本书阅读”教学应把握好契机,不断促进不同学科知识与方法的交融互通,使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实践能力得到综合发展。

四、表现形式:文质兼美

在与学生共同品读《论语》时,我们就会发现,孔子本人非常重视事物的文质之美,好的内容配以好的形式,才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乐曲要内涵纯正、旋律和谐,才是“尽善尽美”;君子要品德高尚、言行合礼,才称“文质彬彬”。 “整本书阅读”的理想追求又是什么?答案应是“沉思”与“言说”。师生不但要将书的养料内化为知识结构与智慧,还应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阅读的成长经历,描绘出丰富的精神世界。

马宏斌老师依托学生管理、指导社团的丰富经验,为“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策划奔走,建言献策,撰写《努力推进整本书阅读,全面推进住校生素养》;武菊花老师擅长利用思维导图指导阅读,将她的心得整理成篇,以飨同人;马世海老师苦心孤诣、率先垂范,凭靠自己深厚的文化功底,与学生一起研磨交流,精译《论语》全文。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亦不乏美言锦句,真知灼见。杨志豪同学在品读《史记》时,以文言形式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思考:

古之成大事者,必结众而成其事。观夫刘、朱之辈,身起草莽;祖宗皆为黔首,布衣之位而中人之才也。然刘邦起于泗水,提三尺剑而拥四海,纵横无敌者,盖非一人之功也:萧何之徒以关中膏腴而供其乏,张良之辈以关东之士解其困,韩樊之属以天下之兵伐秦击楚,起自于黎庶,征伐十四年而天下定。位上至尊,号令四海,尊荣夷夏。若夫刘季独身起事,勇不及项王万一,谋不及韩张微毫。图以独身而逐鹿问鼎,恐俄顷之间,身死草野且为乡人咥矣。古之独夫,类同桀纣,皆有勇力。桀可曲钩衡梁,纣断椽摧角如折一羽,然勇力既成,功业尽失,是以众叛而亲疏,观之为君上,何如一独夫哉?

王晓琦同学读过梁衡的《人人皆可为国王》(《现代杂文的思想批判》,余党绪选编,上海教育出版社)一文后写道: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国王有国王的长处,平凡人也有国王所不及的地方。不必一味追求国王的“大”而忽视平凡人的“小”。大、小在各自适用范围内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所以片面地追求某一方面是不明智的。只有阴阳相济,大小相容才能达到“和”的境界。

解文静读过王世贞《古文观止·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后,写下这样一段见解:

这篇文章,从另一方面看待完璧归赵这一事件,也从另一角度评价了蔺相如。我们对蔺相如的印象一直是正面的,都认为他是一个心胸宽广、忠君爱国的人。而王世贞却认为完璧归赵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性命,使出纵横家的手段。诚然,爱惜自己的生命,这无可厚非。中华民族向来注重气节,《史记》字里行间,或许包含着作者自己的主观情感,从而给我们带来一定的误导,没能真正全面了解某个人物或事件,这是我们所缺失的。文章给我们以启示,看待人物事情时,不可主观臆断,要全面分析,事物都有两面性。

海德格尔曾说:语言是存在的家。我们应珍视师生的言语生成、鲜活创造,因为其中不仅蕴含着语言的锤炼、思维的历练,更有文化的浸润、个性的张扬、精神的升华。

综上所述,理解“整本书阅读”教学应是一种策划,一种建构,只有在行动中综合把握放与收、纲与目、精与泛、质与文的教学原则,不断调整优化教师与学生、目标与内容、过程与方法、存在与表现的相互关系,大胆尝试,小心求索,“整本书阅读”教学才会形成一股强劲的教育合力,在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与实践中绽放活力。

猜你喜欢

整本书教师教学
《论语》整本书阅读
最美教师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圆我教师梦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