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附属医院加强医学人文建设的思考

2021-01-02丘国新

关键词:医患医务人员医学生

丘国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明确指出“把德育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首要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培养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在院校医学人才培养、住院医师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等阶段都要把医德医风纳入必修内容,更加凸显医学人文的重要性,为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指明方向。在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大背景下,高校附属医院要将医学人文建设更好地融入临床实践,以充满人文关怀的医疗服务赢得患者、社会的信任和尊重。

1 加强医学人文建设的必要性

“医乃仁术”,唐代孙思邈《大医精诚》强调医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高尚的医德,“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医学研究与服务的直接对象是人,相较于其他学科,医学是高度道德化的,更强调仁爱之心、人文关怀。医学人文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复合概念,包括医学人文精神、医学人文关怀、医学人文学科、医学人文素质[1]。医学人文与医学科学的结合是当代科学与人文关系的特点和本性,也是医学现实的迫切需求,其目标是实现人性化的医疗[2]。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设备技术的提升,诊疗效果得到明显的改善,但部分医务人员更注重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学习,对人文精神、人文关怀有所忽视。医患间地位、信息不对称,沟通理解和信任尊重的缺失,会造成患者就医满意度下降,引发医患矛盾和纠纷;市场化机制的介入,医疗费用的增加,可导致“看病贵、看病难”的社会问题;少数媒体为博取“热点”进行的片面报道可激起不良社会情绪,加重了医务人员承受的舆论和心理压力。若长期如此,医务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职业意愿亦会受到影响。

面对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加强医学人文建设,是解决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必要途径,既能让医疗服务更有温度,增强患者的就医获得感和幸福感,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也能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选择和职业荣誉起正向激励作用。

2 加强医学人文建设的方法和手段

2.1 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医学人文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将党史、新中国史、校史、院史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有机结合,纳入到入学教育、岗前培训中,重温医学生誓词,到校史馆、院史馆、烈士纪念塑像及红色教育基地等开展现场教学,涵养家国情怀、人民情怀。学习医学发展史,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医疗发展史的学习教育,关注名医大家在时代历史进程中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先进事迹,进一步深化对职业的认同感、使命感和荣誉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是对广大医务人员的充分肯定和期许,也是激励广大医务人员践行生命至上、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社会重要事件,增强医学人文教育的时代感和感染力,如面对新冠疫情等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众多医务工作者逆行出征,奋战一线,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以赴救治患者,践行医者初心和使命。医院通过组建抗疫医务人员代表宣讲团、召开抗疫表彰大会等形式,讲述疫情防控中医务人员视病人如亲人的医者情怀,救死扶伤的医者担当,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具象化地展示出来,通过价值引领,强化医学生和医务人员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感悟和理解。

2.2 将医学人文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医学人文建设要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以拥有丰富临床和教学经验的医务人员为主,组建多学科医学人文课程教师团队,开设医学人文课程,在讲授临床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传递涵盖职业道德、医患沟通、医学伦理、医学法律、医疗纠纷处理、创新思维、教学能力及健康教育等内容。理论授课与工作坊教学相结合,大班教学和小班教学相结合,通过案例讲解、模拟教学、分组讨论等方式,在场景化教学和师生互动中强化医患沟通、医患纠纷解决、团队合作等技能训练,提升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职业素养。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临床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紧密结合卫生健康行业的杰出人物、身边榜样力量、社会热点事件及焦点问题,深度挖掘提炼其中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并在临床实践带教、病例讨论、教学查房以及日常医疗工作中,融通人文关怀、平等尊重、医患沟通技巧等内容,开展“文明用语暖心话”征集活动,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和医务人员更系统地理解和诠释医学人文的内涵,并外化于医疗实践中。

2.3 加强榜样教育和实践教育大力宣传优秀典型和先进事迹,结合五四青年节、护士节、中国医师节、教师节、国庆节等,开展评先评优及表彰活动,通过出版专刊、制作宣传视频、朗诵、舞台剧等形式打造身边的榜样,发挥全国样板党支部、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等优秀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号召全院学习潜心钻研勇攀高峰、心系患者无私奉献、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爱岗敬业不懈奋斗的高尚风范,营造争当先进、学习典型的良好氛围。组织医学生和青年医务人员采访老一辈专家学者,从老一辈讲述初心使命、诠释医者担当中感受信仰的力量;开展“我和我的老师”征文活动,从青年学生视角展示教师的新时代精神风貌,激励和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教学相长,开展援外、援疆、援藏、援基层等代表人物专题宣传,激励医学生和医务人员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组织医学生和医务人员到工厂社区、基层乡镇等开展义诊、健康宣教、志愿服务、医疗扶贫等活动,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卫生健康需求,加深对自身职业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的理解,涵养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

3 加强医学人文建设的社会意义

3.1 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培养卓越医学人才目前医学人文课程多数集中在低年级,即医学生还未接触临床之前,理论性过强,教学内容更新过慢,主要以教师的课堂理论阐述、学生被动接受为主,通常以理论的笔试及心得体会、论文报告的形式为主,缺乏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核[3]。医学人文教育具有重要的非工具性功能,能够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4],应该贯穿医务人员职业生涯始终,不仅要求理论知识基础,更要注重在临床实践中的运用。高校附属医院面对的教育对象比较多元,包括医学生和医务人员,在本科生临床实践教学、研究生培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临床带教师资培训等阶段都发挥着示范辐射作用,可以与学校教育形成联动机制,发挥其临床教师的优势,将医学人文知识渗透融通到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培养中,能更好地引导医学生和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强化患者需求导向,加强人文关怀,践行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群众健康权益的职业责任,使他们成长为“德医双修”的卓越医学人才。

3.2 加强医学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型,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更要重视患者个体化需要,从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多维度提供人文关怀,关爱尊重患者,让医疗服务更有温度。医院要坚持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在服务流程上体现人文关怀,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让群众少跑腿,让信息多跑路”,根据专科特色布置个性、温馨的就诊环境,缓解患者紧绷焦虑的情绪。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是人文关怀最直接的体现,也是化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医患沟通

是医患双方为了治疗患者的疾病,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在诊治疾病过程中进行的一种交流[5]。医务人员要尊重患者,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尊重其生命权、健康权、隐私权、自主决定等权利。要有同理心,关注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懂得倾听,重视患者反馈的信息,体察患者的就医诉求。适当运用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技巧,将复杂晦涩抽象的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具体的事物,保持目光接触、展现适当的身体语言等,营造积极友善的氛围,有效拉近医患双方的心理和情感距离,让患者更好地配合开展诊疗活动。

3.3 加强医院新文化建设,关心关爱医务人员医学人文建设不仅强调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也强调对在职在岗医务人员的人文关怀。医院要加强新文化建设,梳理和凝练办医传统和医院精神文化内涵,提炼院训、愿景、使命等医院文化内核,使之成为凝聚职工的精神纽带,增强归属感和凝聚力。打造有温度的管理文化,构建合理、科学的薪酬体系,搭建不同层次的人才发展平台,帮助年轻职工成长。强化安保队伍建设,定期排查风险事件和实时监控黑名单,与公安部门时刻保持联动,坚决保护医务人员安全。重视心理健康,开设职工心理咨询门诊,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

4 结语

公立医院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社会对医务人员及医疗服务有更高的期望和要求,高校附属医院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医学人文建设,从源头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奉献担当的人民健康守护者,将医学人文精神更好地融入临床实践,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同时,关心关爱医务人员,提升职业荣誉感,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服务健康中国战略。

猜你喜欢

医患医务人员医学生
汉末魏晋时期的医患关系考
危机管理减少耳鼻喉科医患纠纷的实践与效果分析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医务人员新冠疫苗接种意愿现状及影响因素
如何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执行率
医务人员如何预防针刺伤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切实关爱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