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回归社会后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

2021-01-02刘占肖杨雅宋园园宋欢欢高元元陈重韫舒成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1年12期
关键词:出院康复心理

刘占肖 杨雅 宋园园 宋欢欢 高元元 陈重韫 舒成

作者单位:1航天中心医院急诊科;2护理部,北京 100049

3湖北航天医院急救医学部,湖北 孝感 43210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具有传播途径多样、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1],已成为严重的全球公共健康安全问题[2]。大部分COVID-19患者在痊愈出院后,期望其身心都能够尽快恢复,尽快回归家庭、回归社会[3]。但大多数患者在住院期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焦虑、抑郁、恐惧、孤独感等,如何尽快回归社会,可能又是一个新的挑战。目前临床多关注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情况,出院后回归社会的随访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质性访谈,深入了解COVID-19患者回归社会12个月后的心理体验,为进一步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旨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使患者更好地回归社会。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21年3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0年3月在湖北某定点医院接受隔离治疗并痊愈出院的25例COVID-19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确诊为COVID-19且住院治疗的患者;②已痊愈出院回归社会12个月的患者;③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可以接受电话访谈者。排除标准:①认知障碍、语言沟通障碍的患者;②精神与心理疾病患者。样本量以受访者资料达到饱和,不再有新的主题出现为止。在访谈过程中有5例患者因访谈问题涉及其隐私而退出,最后共访谈20例患者,年龄24~65岁,因患者不愿透露个人的基本信息,故无法列出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按照访谈的先后顺序,用“A1”至“A20”代替。

1.2 伦理原则在访谈开始前,向患者详细说明本研究的目的、内容、过程、风险和受益,遵循知情同意和保密原则,确保参与者匿名,保护患者的隐私。所有录音及文字记录只用于本次研究,不会泄漏给第三方。

1.3 访谈提纲根据研究目的,在查询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经课题组成员讨论,并征求相关专家意见后,初步拟定访谈提纲。选取2例患者进行预访谈,经课题组讨论修改后确定最终的访谈提纲。访谈内容包括:①能说说您出院当时的情况吗?当时您的反应或者感受是什么样的?②与患病前相比,您觉得有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您以后的生活或工作有什么影响?③出院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碰到什么问题了吗?您是如何解决的?希望得到怎样的帮助?④出院到现在这段时间的经历让您感触最深的是什么?⑤您对以后的生活有什么规划?

1.4 资料收集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法,通过电话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半结构式访谈并收集资料,访谈由同一名调查员完成,访谈前与受访者取得联系并约定访谈的具体时间,保证访谈期间环境安静不被打扰。访谈前介绍此次调查的目的及意义,并告知其可随时终止访谈,在征得受访者同意后方可开始访谈。全程录音由录音笔(PHILIPS)完成,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访谈过程仔细聆听受访者的发言,在整个访谈过程中,研究者始终保持中立的态度,认真倾听并适时追问,不使用任何带有评判态度的语言,以免对受访者产生诱导。访谈时间控制在10~30min,访谈结束后,24h内对录音进行逐字逐句转录,确保资料准确可靠。

1.5 资料分析采用Colaizzi现象学资料7步分析法[4]对资料进行分析:①认真阅读每位受访者的谈话记录;②提取对本研究有重要意义的陈述;③对反复出现的观点进行编码;④将编码后的观点进行汇集;⑤写出每位受访者详细、无遗漏的描述;⑥辨别出相同的观点,归纳和提炼成主题;⑦返回受访者处求证。在资料分析过程中,需反复与原始资料进行对比,以提高资料分析的合理性和逻辑性,最后按照时间顺序和主题进行重构形成最终的主题。

1.6 质量控制①由2名研究人员分别核对阅读访谈资料,独立归纳和提炼有意义的陈述,并形成主题。对于提炼的主题有不同意见时,与研究团队共同讨论,最终确定主题。②资料整理后反馈给研究对象审查确认,保证资料的真实性。③访谈中尽量少使用结构式问题,以防研究者的假设影响受访者的回答。避免诱导患者,灵活调整访谈顺序和方式,适时采用倾听、互动等访谈技巧,采用录音及记笔记等形式准确采集患者的信息。

2 结果

2.1 正性心理体验(主题一)

2.1.1 希望与满足 作为新型急性传染病,经过政府的及时管控、社会和医务工作者的鼎力援助,全国财力、物力、人力的大力支持,专家的不断探索和研究,COVID-19疫情防控已获得初步胜利。COVID-19患者痊愈出院后,更多表示的是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身体康复的满足。A20:“现在报道全国有那么多的治愈例数,我们都是同一战壕的兄弟,绝对不是我一个人在受这个罪,现在我要好好活下去”;A11:“国家对我们那么重视,我的症状很轻,又没有基础疾病,现在痊愈了,我很满足”。

2.1.2 积极面对 患者表示出院后,能够正确认识疾病,面对异样的眼光,也能够积极调整心态,健康生活。同时,有过患病经历后,能够更好地承担自己的责任。A4:“(我)要更加努力,家里的责任突然降落到我身上,家里有小孩,母亲身体状况也不太好,又出现了这种突发情况,工作方面肯定是要有更高要求”;A5:“我是一个比较乐观的人,现在自己在家不上班,还是能够自我安慰,劝导自己,同时还要自己调整心态,好好生活”;A10:“我感觉我们还好,感触最大的就是珍爱生命,珍惜眼前,没有那么斤斤计较了,很多事情看淡很多”。

2.1.3 感恩

2.1.3.1 感恩政府及社会 COVID-19疫情让患者体会到国家的强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更加拥护国家,爱国情怀也不断高涨,通过疫情期间对多个国家的防疫对比,更加坚定了群众的爱国思想。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亲戚、单位人员的关心与帮助,让患者体会到社会的温暖。A14:“我现在不会主动接触归国人员,非常相信我们国家,相信我们国家的力量”;A5:“在治疗期,我觉得国家、政府、医院都非常重视我们,看到这个,我就相信我们国家赢了,我有救了,也不再害怕新冠。”;A10:“最大的感触就是幸亏自己是在中国,国外现在疫情也非常严峻,感觉哪里都没有中国好”;A2:“我们单位、领导都挺关心我们的,心理老师对我也挺好的,每天都会问候我”。

2.1.3.2 感恩医务人员 COVID-19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地医护人员纷纷投入到“抗疫战斗”中,他们的无私奉献和坚强奋斗得到了患者的广泛认可。A6:“在我们隔离期间,不管是医院和医生的救治水平,还是隔离酒店的服务意识都非常到位。所以我们当时在想,如果医务人员没这样做的话,那对于我们来说,心里压力可能会更大”;A18:“现在我们治好了,但是最辛苦的还是医务人员,疫情发生的时候,那么多医务人员主动奉献,肯定还是他们最辛苦”。

2.2 负性心理体验(主题二)

2.2.1 担忧 COVID-19作为一种新型传染病,患者康复后,对疾病仍表示担忧。由于COVID-19的治疗尚无特效疗法,治疗药物尚处于临床研究阶段,患者担心此时的康复只是暂时的,担心再次感染和复阳。A12:“(康复后)我在学校上班,单位体检,说我核酸没有问题,但抗体是阳性,然后隔了1个星期,又去查肺部CT、血常规、核酸都没问题。但还是害怕变成阳性;A5:“我们现在体内的抗体不知道有没有效,万一它消失了,我会不会又被感染”。

2.2.2 过度关注 对于COVID-19患者,我国采取集中隔离、个性化治疗,所有的确诊患者集中在医院和方舱隔离,由于疾病的特殊性和隔离地点的每日消毒,在患者心中留下“周围的一切都是病毒”,康复后对周围环境和个人卫生过度关注,尤其是在康复1年后,仍表现出过度的防护意识和行为。A13:“今天下午跟她(妻子)一起送女儿去考试,期间就到旁边公园等,她总感觉病毒就在身边”;A16:“外面的病毒太多了,我和我爱人都不出门,只要出去,就要防护到位,现在是初夏,再热我们都要穿上防护装备,回到家就先洗澡,必须好好注意个人卫生”。

2.2.3 痛苦 COVID-19疫情作为公共卫生事件,患者经历了患病、治愈、周围患者的死亡,部分患者可能已经出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虽然已经采取了相应的心理疏导,但提起疫情,仍表示太过痛苦,不想回忆疫情发生的情况。A9:“我们小区有专门的人过来帮助我们,我不是特别想往事重提,好不容易度过了,实在不想重提,太痛苦了,不想再提”。

2.2.4 悲伤与矛盾 疫情期间,为了更多群众的健康,作为COVID-19患者,在确诊后,面临社区、公司等公共关系的具体通报,部分康复患者表示,回归社区、工作岗位后,被社区或单位特殊照顾有种被排斥的感觉,虽然处于居家办公,但群众的过度友好行为,还是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伤害,以至于更换住所、更换单位,并且对患者的社会积极性造成一定的影响,对社会感到矛盾。A3:“很多人过度关注我,我觉得不自在。我只想像个普通人一样生活,现在我的心情不是很好。现在我儿子和我到处在旅游,心里也是放不下。我一直缓不过神,有点焦虑”;A2:“(出院后)到现在我们都没有上班。同事好像不认为我们康复了,我们已经检查过好多次了,这个东西别人不能接受的话,我怎么回归社会呢?单位不让我上班,怕万一他要承担这个责任,到现在,一年我们都没上班了。基本上都是一个人出去活动一下,周围的人热情但是还是有点躲闪,有点排斥,我虽然理解但还是挺难受的,现在我都不敢主动接触别人,怕别人嫌弃我,相当于有点排外了”;A5:“一个人的话我能理解,但是我们也需要跟人交流,需要跟人沟通,融入这个社会。有一次我老公去上班,口罩未戴好,他一进去所有人立刻把口罩戴好了,他想要调动工作,说反正别人都嫌弃我们了,不如我们换个地方找个人少的地方工作算了”;A7:“我们得了这个病是不是就没人管了呢,人家都把我们当个怪物一样”。

2.3 躯体感知(主题三)部分COVID-19患者患病后可自行康复,部分患者在采取一定的治疗手段后方可恢复,康复后,有不同的身体感知,部分患者表示身体未受到病情影响,发病前后无特殊变化,部分患者表示身体状态不如发病前。A1:“就像生病后马上恢复的那种状态,这个病对我来说没什么问题,也没什么影响”;A6:“就是感觉身体比以前差一点,这次疫情之后更加注重个人卫生了”;A12:“现在身体状况还好,但康复后,可能是心理作用,总感觉身体不是特别舒服,反复体检也没事,也可能和我现在的工作有关系”。

3 讨论

3.1 加强患者对正性心理情绪的感知本研究发现COVID-19患者康复出院后,表现出对身体康复的开心满足、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及感恩国家、社会、医务人员的正性心理体验,分析可能原因是自COVID-19疫情爆发以来,医疗体系和感染控制体系的积极反应,同时经过全国鼎力援助、医务人员的积极救治和对疾病的逐渐认识,让患者正视自己所患疾病,看到希望,对于身体康复表现出开心满足,并感谢疫情中付出努力的一切人和物;同时,经历了疫情的“死亡威胁”,患者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了新的变化,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明确自己的责任、展望未来美好生活。加强患者对正性心理情绪的感知,能够引导患者继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回馈社会,提高患者幸福感。

3.2 长期随访,及时心理干预,缓解心理压力本研究COVID-19患者康复出院1年后,面对回归社会,表现出担忧、过度关注、痛苦、悲伤与矛盾的负性情绪体验。这一体验并不是COVID-19独有的,SARS、H1N1疫情同样也对患者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影响,包括焦虑、恐惧,严重者可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其他精神障碍。H1N1患者康复出院后1年,仍存在心理障碍[4],在“非典”后出院30个月的患者现状报道中,其中1/4的患者存在创伤后应激障碍,15.6%的患者患有抑郁症。应激障碍是最普遍的长期精神病,其次是抑郁症[5]。分析主要原因是COVID-19作为一种新型急性传染病,到目前为止,尚无特效疗法,治疗药物尚处于临床研究阶段[6],也尚无特效预防疫苗,患者康复后,在正常防护的基础上,仍然格外注意,担心后期的疾病反复,再一次被感染,再一次被治疗,再次面临死亡的威胁,这一表现与台湾省的全省样本中60%的患者担心SARS复发相同[7]。同时,感染患者对于公众而言,即使治愈出院,仍容易给其贴上“传染源”的标签,面对公众异样的眼光、过度的照顾等,患者表示难以接受,严重影响了其回归社会的积极性。COVID-19康复患者的精神状况和社会现状仍需予以高度关注,甚至专业人员介入,帮助患者共渡难关。适当的担心、恐惧是正常的应激反应,可以提升自我防范意识,加强防护,但过度的担心会造成焦虑、恐惧、悲观、抑郁等心理压力,导致身体机能紊乱,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8]。对于COVID-19康复患者加强随访,及时发现其不良情绪,及时疏导,加强对COVID-19病毒的认识,建议患者可以居家利用信息平台建立新的社交网络,转移注意力;也可利用网络平台任职,居家办公,实现自我价值,增加面对社会的信心。有调查显示消极认知和情绪反应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下降[9],及时了解患者不同阶段的心理动态,及时调整疏导方案,加速患者融入社会。建议多部门协调,形成社会支持体系。政府部门、感控专家、大众媒体、社区等共同参与,政府的大力支持,感控专家在媒体及时发布健康信息,社区的宣传及走访等措施,在不损害公共卫生的前提下,免费建立社会心理咨询站,可以为有精神健康风险的患者提供咨询平台,及时处理风险。良好的社会环境与社会支持,可以调动患者积极向上的情绪,若无法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患者会逐渐自我否定,失去面对疾病、面对社会的信心,社会偏见与周围亲朋好友的疏远,会使患者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所以,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及时的社会支持,可以增加患者回归社会的信心,正向评价自己,回馈社会,实现自我价值,提高生活质量。

3.3 关注患者康复后身体状况此次访谈中部分患者表示身体已经恢复,部分患者表示身体受到损伤,不如患病前,这些都是患者的主观感受,具体情况还需要进一步的详细检查。在一项轻度H1N1出院患者调查中显示,患者出院后一年,仍会出现肺功能异常并伴有呼吸道感染的体征和症状[10]。尽管感染的严重程度与躯体症状之间无明确的相关性,也应继续监测COVID-19患者的病情和症状,并在必要时提供康复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经过访谈,分析COVID-19患者回归社会12个月的心理状态,对COVID-19康复12个月患者的语言进行理解,为下一步心理干预提供指导。此次访谈采用一对一的电话远程访谈,该访谈方式的缺点是访谈者无法对患者的全部肢体语言进行观察与记录,因而不排除患者真实心理状况与目前研究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出现。其次,此次研究仅观察康复12个月的患者,对于重症患者和疾病后期的心理体验,需要继续观察及记录。

综上所述,COVID-19患者处于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状态下,他们的心理经历会随着病程的进展而逐渐转变,从疾病早期的害怕、恐慌到康复后的焦虑,每个阶段都需要不同的心理干预,及时的心理干预可以预防身心的进一步伤害,并促进态度和情绪的积极转变。我们在此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密切关注COVID-19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平常心对待患者,及时采取心理干预措施,促进患者创伤后身心康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猜你喜欢

出院康复心理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第五回 痊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