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史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以黔南州为例
2021-01-02王孟懿胡仕朋
余 林 王孟懿 胡仕朋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历史与民族学院 贵州都匀 558000)
史料是“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1],简单来说,就是人类在过去社会实践中所留传下来的物质资料和精神文化证据。史学界一般将史料分为四类:“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碑史料、非物质性的史料”[2]。这些史料可以为我们在研究历史时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到的地方史料有诸多不同的类型,有人文史、地理变迁史、民族史、建筑史以及历史事件与传说等。
一、黔南州高中历史教学中可利用的地方史料资源
黔南州全称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贵州乃至西南地区通往两广及东南亚的重要门户。黔南州辖12县市,居住有汉、布依、苗、水、毛南、瑶等43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黔南人民用勤劳的汗水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一大批珍贵的史料资源,也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地方史料资源,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遗迹史料
遗迹史料是实物史料的一种。实物史料指各类文物、古迹、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黔南地区的主要历史遗址遗迹有南明永历皇帝陵、福泉古城垣、罗甸革命老区(中共蛮瓦支部旧址)、瓮安县猴场会议遗址、独山黑石关狙击战战斗遗址、三都石板寨抗敌战斗遗址、九阡水族起义遗址、都江万人坟、吴家桥战斗遗址、竹王城、独山深河桥抗日遗址、黔南人民抗日纪念碑等。
(二)历史人物
黔南州不仅山川秀丽,而且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历史名人,其中有邓恩铭、冷少农、莫友芝、杨元保、潘明杰等。他们在黔南历史上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也为黔南的历史增添了几分色彩。
(三)历史事件与传说
黔南州各族人民创造出了悠久的民族文化,为世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事件和传说。其中,历史事件有黔南事变、中共中央政治局猴场会议、黎明关之战、藜山事件、苗族首领阿利起义等。历史传说有张三丰为张信父母看地、黄丝城、神磨石、大力娶妻等。这些历史事件和传说是组成多姿多彩的黔南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体现了黔南人民的人生追求、人生观念和价值取向。
二、黔南州高中历史教学中地方史料的运用应遵循的原则
(一)真实性
史料的真实性是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历史的进程是客观的,但在人们认识和记录历史上都烙有其主观的成分。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说“任何一种史料,都不是完全可信,里面可能有错误,可能有虚伪,可能有私人的爱憎,可能有地方及民族的成见,不经精密的考证,即笃信不疑,后患实无尽无穷”[3]。这就要求在黔南州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历史知识,而且更要教会他们对历史史料求真求实的学习态度。
(二)科学性
史料的教学特征就是要讲究史料的客观科学,惟书的同时更要惟实,一切从史料的科学价值出发,不盲目地乱用史料,不超出中学历史教学的范畴。黔南州有自己的历史发展脉络,在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史料资源丰富,运用到黔南州高中历史教学的史料种类多且教学价值高。因此,教师在运用黔南地方史料资源教学时,要结合黔南州高中课堂实际,积极开发利用适用于本地区的地方史料资源作为历史教学辅助材料。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4]。
(三)民族性
黔南州民族史料珍贵丰富,是天然的民族历史博物馆。费孝通在其著作中说到,“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5]。黔南州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历史和民族风俗,客观公正地讲解民族的融合和团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黔南州地方史料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方法
(一)指导学生对黔南州历史遗址进行实地考察
黔南州历史遗址和文化古迹众多。2016年,黔南州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一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31处。其中,古遗址6处,古墓葬4处,古建筑8处,石窟寺及石刻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6处,其他5处。在黔南州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确保学生安全和相关部门准许的情况下,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对当地的一些历史古迹进行实地考察。如在讲授红军长征时,教师可以用猴场会议做一个交插式的历史教学,就近的学校甚至可以组织学生对猴场会议旧址进行实地考察。把历史课堂搬到实践考察中,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的历史学习需要转化为积极的历史学习实践,以求得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二)利用多媒体展示黔南州地方史料图片
多媒体教学是教学手段的一个重要变革,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就历史学科而言,“地方史能否合理地融入历史课堂教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师对地方史开发运用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自身素质提高的过程”[6]。历史教师可根据所授内容做好多媒体课件,在准备课件的过程中,应注意内容的编排,文字不宜过多,可以适当添加一些历史史料图片。因为图片具有立体感和直观性,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历史观察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历史课本上的文字内容,穿插与课本内容有关的黔南州地方史料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通过教师讲解、课本文字内容和地方图片史料有机结合,使学生理解在大历史背景下历史事件具有普遍的联系性,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三)利用黔南州地方史料导入新课
“所谓的导入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知识的心理准备、认知准备,并让学生明确本阶段的教学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式及产生学习期待、参与需要的一种课堂教学行为方式”[6]。新颖的导入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产生对新课的学习期待,从而引起学习的自觉性。在黔南州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地方史料进行新课导入来吸引学生,比如利用黔南州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址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内容相结合进行新课导入。如在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Ⅰ专题二的第3课《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对独山深河桥抗战遗址的讲述并设计问题来进行新课导入。以新知联系旧知,地方史和教材相结合,既吸引了学生课堂注意力和培养了学习期待,又可以获得较好的导入效果。
四、黔南州地方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可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地位日益突显。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人总是把家和国联系在一起,以至于形成了一种共同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是对国家的自豪,对民族的认同。由对家乡的爱上升到对国家、对民族的爱,产生一种爱国主义情怀。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地方史料具有本土性,但它又是国家悠久历史的见证者,是国家历史的组成部分。因此,把黔南地方史料教学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可以培养该地区学生的家国情怀观念,为家乡和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是历史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这种历史责任感当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前提。“爱国主义是历史形成的热爱和忠诚于自己祖国的感情、思想和行为,是调节个人与国家关系的基本规范”[7]。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发展范畴,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要求和内涵。黔南州有较多的历史文化名人故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旅游景点,如邓恩铭故居、独山深河桥抗战遗址、瓮安猴场会议旧址等。在黔南州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这些地方史料和课标要求的爱国主义教育联系起来,使学生的爱国主义从抽象的思维转为具体的实践,把爱故乡、爱人民、爱文化和爱祖国统一起来,积极付诸实践,成为人生追求的价值标准。
(三)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对于历史思维能力的解释,我国著名学者赵恒烈先生是这样认为的:“历史思维能力是人们用以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观的一种素养。它是一种历史的认知活动。在这种历史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科学的历史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用它来考察和解决社会历史问题,这是发展历史思维能力的关键”[8]。地方史料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真实的历史氛围,把历史事件的过去化转变为实际再现接触。在黔南州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地方史料融入历史课堂,用地方史料去佐证课本上的历史史实,让学生把握和认知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历史事件之间发生的普遍联系探寻历史的本源,形成一种辩证历史思维,并以这种思维方式去理解历史、认知历史、感悟历史,获得历史经验,在生活中解决现实问题。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的价值意义在育人为先,以教人求真为本。我们通过对黔南州地方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的理论探讨,使其融入历史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辨别历史真伪的能力,以及树立科学的历史态度价值观,丰富历史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观念。地方史料的运用教学是黔南州中学历史教师的职责所在。教师不仅要研读教材的内容,而且要积极地开发当地的相关史料资源,把地方史料和历史教材进行有机结合。这也是对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技能的考验。我们相信,在黔南州地方史料运用到历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通过积极寻找可行的路径,黔南州的中学历史教学工作应能取得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