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2021-01-02

科学咨询 2021年6期
关键词:生活化核心素养

陈 艳

(安徽省合肥市第二十八中学 安徽合肥 230022)

一、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所具备的适应个人未来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高中地理而言,其核心素养是指引导学生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掌握地理技能、地理分析方法,并能够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其中包含了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四个方面。

(一)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又被简称为“人地观念”,是地理教育中最核心的观点。其强调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分析和解决各种地理问题时以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观念为导向,来寻找可持续发展的办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区域认知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点。区域认知能力通常是指人们出于认知和实践的需要,按照相应的标准将地球表层划分为不同种类、不同功能、不同尺度的区域来加以认识和熟知的过程。学生需要通过探究和总结出不同区域的区域特征,并认识到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把握区域间的联系和特点,从而促进区域发展,提出相应解决方法。

(三)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的基本思维方式。学生需要认识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从时空综合角度来分析地理事物是在不断形成、发展、演化的,能够从地方综合的角度来分析自然、人文、社会各要素间对地理特征形式的影响。

(四)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并非单纯指传统意义上的地理观测、地理调查的能力,也包含了地图绘制、地理实践、问题讨论、教具制作等内容,是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表现。学生需要能够熟练使用各种地理工具,并运用地理知识来自己设计实验地理方案,完成观察、记录数据、概括、推导、解释地理问题等。[1]

二、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所谓生活化教学是指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激发起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强烈欲望,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1]生活化教学模式是新课改后衍生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从而积极有效地展开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为依托、以情感和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活动。高中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教学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核心素养下的生活化教学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优化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在生活实例中融会贯通,从而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实现了“学”与“做”的有机融合,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2]

三、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主体意识

高中地理是一门兼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其知识内容庞杂且抽象性较强,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照本宣科的知识讲解方式,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这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2]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去激发起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还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拉近了地理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唤醒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主体意识,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高一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将知识内容置于生活背景中,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挥出主体意识:“学校组织出游,有7个美丽的地方可供选择:北京香山,云南西双版纳,张家界,大兴安岭,内蒙古,新疆的魔鬼城,丽江香格里拉。现在,老师为你们展示出这7处的景观图,你们能判断出是哪处景观吗?能观察到哪些显著的特征,形成这些特征的主要原因会是什么呢?”教师通过在生活情境中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生活性问题,使学生思维更活跃,进而积极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来围绕生活情境展开思考和探究。这就为教师讲解本节的知识内容做好了铺垫,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引入生活素材,优化教学设计

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学生面对抽象的地理知识时,常常无法拥有深刻的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将生活中的素材引入高中地理课堂中,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使学生结合生活素材来理解知识内容,化抽象为具象,化繁为简,轻松突破了重难点,并让学生深刻感知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和魅力。例如,在教学“地球的运动”时,为了使学生能够轻松理解地球的公转、自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教师在讲解这节课时可以结合生活中学生常见的场景,引导学生将地理现象与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每天太阳都会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地球上每年都有四季的变化。”教师通过生活现象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规律,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

(三)用生活热点,开展课堂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在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生动的生活化课堂导入来快速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例如,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全国降水量预报图”:一张是未来2天全国降水量的预报图,一张是风云二号的卫星云图,从图中能够看到南方地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雨季后迎来了久违的晴天。学生虽然能够直观地看到未来2天降水量的区域变化,但是对于如何分析出未来天气的走势产生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借助导入环节的气象卫星知识使学生认识到:从太空对地球和大气层进行气象观测的人造地球卫星将数据传回地面站后绘制成各种云层、地表、海面图,然后经过了一系列的处理和计算得到了各个区域的气象信息。[3]生活热点的导入不仅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结合生活热点问题强化了自身的区域认知,从而提高了地理核心素养。

(四)利用生活经验,强化人地协调观

在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中,为了使地理知识成为学生生命体中的有机组合部分,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生活经验对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例如,在教学“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这课时,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剖析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大气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问题以及解决措施,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思考:“为什么今年疫情防控期间大家减少出门后,各地都频繁有报道说天空变得更蓝了,空气污染小了,甚至水变得更清澈了,以前很少见到的野生动物也陆续出现了?”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分析产生环境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使学生认识到人地之间的协同发展不仅必要而且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来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从而使学生树立起人地协调观念。

(五)开展生活实践,培养实践能力

对高中地理而言,其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思维的三维融合。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高效地完成地理知识的积累,还要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将知识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这节课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亲自调研收集数据来了解当地的交通运输网络,并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交通运输方式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每种运输方式的优缺点,然后结合教师给出的实际运输需求,选取最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需要运输的货物种类分别是:① 2箱急救药品,从上海运到西藏;② 3吨活虾,从巢湖运到市区;③ 1万吨海盐,从天津运到上海;④ 5000吨工业品,从上海运到重庆。学生在地理实践过程中认识到,在选择运输方式时不仅要考虑运输方式的特点,还要考虑货物的性质及运输的距离、运量和运费,只有综合性考量才能找到科学合理的运输方式。这样,既帮助学生完成了知识的巩固吸收,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3]

四、总结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不仅能够化抽象为具体,拉近地理知识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的价值和魅力,还能够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对知识展开思考和探究,从而实现了知识、能力的全面提高。

猜你喜欢

生活化核心素养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