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学视角的高中分班研究
2021-01-02刘钰
刘 钰
(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长春 130000)
一、普通班、重点班和“太子”班的涵义
普通班,又称平行班,一般指按照入学考试成绩排名中等及偏后的学生组成的班级。普通班的师资水准平平,有些教师是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大学生,缺乏教学经验。教师只是按照课程标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任务则是教学内容中的基础知识。
重点班,又称尖子班、实验班,也有人称作“清北”班和“火箭”班。顾名思义,其是由入学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组成的班级,有些甚至是以培养考上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为目标的班级,是学校优秀升学率的主力军。重点班的教师都是学校里教师队伍中的佼佼者,教学水平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对于教育和管理学生都有其独特有效的方法。重点班学习进度快,学习内容以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为主。
“太子”班,是近来兴起的富人子弟和官员子弟组成的班级。一些富人子弟如果以自己的成绩实力是无法考上重点高中的。为此,学校开设了专门针对这类学生的班级,只要家长提供相应的入学资金就可以了。当然,价格不菲。“太子”班的师资水平也很高,但教师不会硬性要求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因此,教师和学生可以很“和谐”地相处。
二、隐藏在分班背后的秘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一次明确了“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1]。即便有关部门一再强调,高中分班的普遍现状仍然没有改善,甚至衍生出了形形色色的“特色班”。其原因应该有以下几点。
第一,“因材施教”。学校和教师打着“因材施教”的旗号进行分班教学,并声称将学生分为不同等级的班级进行分类教学有利于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重点班的学生智力水平相对较高,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快。若学校和教师依照普适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就浪费了他们宝贵的学习时间,而且不能充分施展学生的潜能,因此要单独安排他们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让他们能够攻克更有难度的题目,学到更全面的知识。而普通班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智力水平并不适合高强度的课业任务,正常的教学安排对他们来说是最适合的。
第二,学校升学率和名誉的压力。升学率是学校的门面,是评价学校等级的重要指标,也是学校名誉和社会竞争力的象征。高中学校更加在乎升学率,因为人们要根据学校毕业年级高考的重本率、本科上线率和考上清华北大的人数来衡量学校的教学质量。这不但和学校的名誉息息相关,而且影响着学校未来的招生状况。不仅如此,政府以及教育相关部门也会在政策上和经费上向知名的学校倾斜。因此,学校为了提升自己的升学率,将学校里顶级的教学资源投放到重点班,以期增加考上名校学生的人数,从而扩大自己的知名度。
第三,学校发展的需要。学校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就需要更多的资金。开设“太子”班可以让家境富裕的学生带来充足的经费。学校可以用这笔经费聘请知名的教师来校任教,还可以置办先进的教学设备,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升学率。升学率的提高必然会吸引更多的富家子弟入学。如此循环往复,重点班成为高升学率的保证,也是学校发展的保证。因此,学校管理人员不得不在利害关系的驱动下继续保持这种分班方式。
三、如此分班引发的伤害
首先,如此分班挫伤了普通班教师的教学自信和教学积极性。普通班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整体学习能力较弱的班集体,因此提高班级整体学习质量存在实际困难。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学自信和教学积极性受到重创。加之普通班教师在学校的社会地位不高,严重打击了教师的教学热情。[2]学校将班级划分出等级次序,将学生划分成不同水平的群体,自然也就对应地将教师分成三六九等。普通班教师的奖金、福利待遇等和重点班的教师形成鲜明对比,经济收入也随之产生差距。这使得普通班教师在学校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也不断降低。这些对于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是不利的。
其次,如此分班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使得学生得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学校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研究表明,“普通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不如重点班的学生”[3]。究其原因,无非是以下几点:第一,对于普通班的学生来说,学生所在的班级本身就给他们带来一种无形的压力。普通班的标签仿佛施加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这种心理暗示时刻提醒学生自己的能力不如别人。相反,重点班的学生在“重点”的标签下攒足了学习的自信心和优越感。这对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有利的。第二,学业成绩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重点班的学生相对于普通班的学生而言,学业成绩更加优异,考试也更加得心应手。优秀的成绩也让他们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而普通班的学生常常因为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焦虑,也会因为成绩的不理想而困惑和自责。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4]然而,也不排除有这样的特殊情况,重点班的学生因为自己所处的班级都是学习精英而感到焦虑不安,感到很大的压力,提着心,吊着胆,害怕自己被挤出这个群体之外。基于以上的分析,如此分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危害的。
最后,如此分班有违教育公平。[5]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它既包括让每个学生都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又包括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还包括教育的结果相对均等。普通班和重点班的划分不仅是师资水平的不平等划分,还是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划分,最终导致了学生发展的不平等。并且,“太子”班的设立使得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的运作得到体现,助长了“只要有钱就可以进重点学校”的不良社会风气,使得社会上的不平等现象渗透到了学校中。资质优秀的学生和家庭背景强大的学生可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而资质平凡、家庭背景普通的学生只能默默接受这样不平等的待遇。这样,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就体现为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这种现象使得学生择校分班不仅是学生个体之间学习成绩的博弈,还是学生家长之间社会资源的博弈。显然,这种不平等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宗旨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