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技能教育与武术文化教育的有效融合

2021-01-02

科学咨询 2021年6期
关键词:层面武术身体

刘 丹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 江苏苏州 215000)

全球化的进程使得西方的体育文化不断对我国的本土文化进行冲击。西方的一些体育项目成为我国青少年竞相追逐的时尚运动,而我国的本土体育却在逐渐边缘化。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在教育中融入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是当代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武术是以丰富繁荣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文化特征为根基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以东方儒学为统领的,而鲜明的文化特征是以历史演进为标志的。”武术本身就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体系和思维方式。武术教育的过程就是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

二、武术技能教育与武术文化教育的各自特点

(一)武术技能教育

武术的技能教育注重于对人们身体、技能上的教育。中国人历来重视运动,重视生命,注重养生之道。学习武术技能可以从根本上改善人的心血管、呼吸系统等各方面的生理机能,而且对调节神经系统、陶冶性情、缓解压力都有其独到之处。武术技能方面的教育也是当下主要的教学内容。它是最外在、最基本、最直接的让学生了解武术的教学方式。我们可以通过武术技能教育“不断锤炼身体,就如同双手揉按面团一般,使身体在武术运动的推动下得到各方面的锤炼与刺激,进而呈现出一种高度和谐的发展状态。将身体所发之力直接作用于自己的身体,使身体各部位协调运作,产生由内源引发的通透力量。”这也许就是武术技能教育带给人的一种身体上的修炼。

(二)武术文化教育

武术技能教育注重动作技能的掌握和完成程度,而武术文化教育的着重点在于对人的塑造过程。“武术文化划分为器物、思想和方式三个层面。武术的器物层面是武术文化的外显层面包含器械、拳种、理论、礼仪等;武术的方式层属于中间层面,包括武术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武术的思想层面则是武术文化的核心层面,也是武术文化的内核,具体反映了武术文化的精神追求。”武术文化的三个层面是相互递进的,但并不是说每个层面是完全分离的。方式层面中有器物层面的影子,器物层面又受到了方式层面的影响。各个层面中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从武术文化的三个层面看,它是一种由外延即动作的基本形式向内在即武术精神一步步靠拢的过程。武术文化教育是武术技能教育的更深层次。武术文化教育所追求的是一种精神,意在培养人们的“尚武精神”。相对于武术技能教育对身体的培养来说,武术文化教育则是对大脑的培养与教育,但它侧重于除智力之外的诸如精神和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培养。这也正如梁启超所言的“中国之武士道,以补精神教育之一缺点云尔。”[2]由此可以看出,武术文化教育是一种身体教育与精神(心意)教育的结合。

三、当下武术教育的现状

当前,武术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在于过分强调了武术技能的教育,对于武术文化的教育少之又少。多数家长让孩子参加武术兴趣班的初衷在于强健孩子的身体。但是,武术的功能不仅限于强身健体,它在强健体格的同时还具有塑造人格与精神的功能。人格的塑造与精神的培养才是武术教育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由此看来,“武术教育的问题不仅是武术人的事情,它更是整个国民的问题,是整个国民对文化教育、素质教育、精神教育,甚至是人格教育的认识。”社会坏境影响着家长的观念,家长的观念影响着孩子的思维方式,而孩子又决定着未来社会的走向。因此,武术教育存在的根本问题也是最亟需解决的问题,不在于研究如何进行技术层面的教育,而是形而上地贯彻整个武术教育的武术文化教育的问题。

古代武术的传承,是以“师徒传承”为主。师父在选择徒弟之前,十分看重对方的人品。《手臂录》中曾说过“不知者不与言,不忍者不与传,谈玄授道,贵乎择人。”没有合适的人选,宁可让该拳种失传,也不随随便便传授给他人。苌乃周在《武技书》中明确指出学拳的三点要求:“学拳宜以德行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为正人君子。学拳宜以涵养为本,举动间要心平气和,善气迎人。学拳宜做正大事情,不可技艺为非,以致损行败德,辱身丧命。”对于习武的要求重在德技双修、文武兼备。现代武术的教授,以学校教育、武术兴趣班为主,采用的是一对多的教学模式,对于受教育者的选择更是零要求。其本着传播武术的原则进行武术的教授,在教授过程中侧重于武术技能的培养。武术技能教育比较适合竞技体育的培养。要想真正做到传播中华武术,就应该加强武术文化教育。武术文化教育更加适合“群众性终身体育的养成”[3]。武术文化最直接的传承方式是通过武术教育进行传递。通过武术教育,学生可以加深对武术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没有武术文化,武术教育将停留在简单的体育项目层面。而武术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不是单单停留在技术层面的传播。

现在武术教学的基本模式是“基本功—基本动作—套路”的模式。很多人认为学习武术就是学习一套拳。殊不知,一套拳的掌握恰恰是武术文化学习的开始。“任何一种结果式教育追求的都是一个个功利明确的价值点,而过程教育追求的却是一张价值面。比较而言,过程式教育更注重以人为本,围绕人的完善而实施;而结果式教育更强调知识或者技能的完成,将文化传承与教育相分离。”[3]武术教育应是一种过程教育,是一个由技入道的过程。武术技能的教育只是一个开始,我们不能将其看作是武术教授的终止。将武术技能教育与武术文化教育相结合才是武术教育的正道。武术的技能教育重在培养习练者的身体素养、促进其身体健康;而武术文化的教育过程是让习练者在练习武术技能的过程中体悟动作的技击含义、体悟武术精神、体悟中华传统文化,甚至体悟人生,在习练武术的过程中享受人生的乐趣。武术与其他体育项目的区别就在于学生通过武术学习可以获得身体上的领悟和思想上的升华。例如,通过篮球运动的学习,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身健体,体验通过篮球运动带来的快乐等。武术文化教育则是培养、完善人的一种过程教育,它的价值体现将伴随人的认识成长而不断发展。人对于同一套拳的体悟,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感悟出不一样的内涵。

四、武术技能教育转向武术教育的可行性措施

(一)武术教学课程与国学课程相结合

武术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儒学思想为统领,其所具备的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教师可以将武术课与国学课结合,通过一些故事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些实例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切切实实的例子给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使得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在学生看来是可以摸得着、碰得到的。

(二)武术课堂注重礼仪的培养

武术课程目前还没有一个较为完备的教学体系,课堂的教学内容以最基本的武术操为主。这样的课程不但与武术本质背道而驰,而且最重要的是缺少武德教育的渗透。“抱拳礼”这一动作,做起来简单,但要将其包含的 “以武会友,先礼后兵”的武德精神做到位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人们总是觉得有些礼仪形式太“虚”,但当我国的武术项目落到实处的时候,又觉得难为情。常言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如何才能修身?我们需要从最基本的、最小的生活琐事做起。每次上、下课,师生之间谦逊的行抱拳礼,学生感谢老师一节课的辛苦讲授;同学之间相互行礼,彼此感谢学习中的互帮互助;学生在家里将学校所学的武德精神用到实处,不断督促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就会逐渐形成。“细节决定成败”。武德教育的培养,看似很大,其实很小。我们需要从细微之处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对待每一次不起眼的礼仪形式。

(三)武术文化节

笔者认为,武术文化节不应该在乎其规模。无论是国家级的武术文化节,还是省市级的武术文化节,或者学校的武术文化节,其根本目的都是促进学生间的学习与交流,通过开展武术表演、武术挑战赛、武术文化讲座、武术文化辩论赛、经典武术电影赏析、武术图片资料展等多种多样的形式,以寻求思想上的碰撞,从而达到加深学生对武术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等作用。

武术教育是民族大业。我们将武术技能教育与武术文化教育相结合,不仅可以通过武术技能教育武装人的整个身体(人体),使其更加强壮协调,使身体更加具有能动性;而且可以通过武术文化教育武装学生的大脑,使其更加聪慧、有知识,使大脑更加有灵性。技能与文化的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武术教育体系,最终实现古人圣贤所倡导的培养人的最高境界——“文武兼备”。

猜你喜欢

层面武术身体
江阴市三个层面构建一体化治理重大事故隐患机制
中华武术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我de身体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我们的身体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身体力“形”
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