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活动也要有“仪式感”
2021-01-02徐英
徐 英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春江中心小学 江苏常州 213000)
什么叫仪式感?简单来说,就是发自内心去重视一件事。任何一件平常而简单的事情,我们都可以赋予它意义。仪式感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仪式感无处不在。婚礼就是一种仪式感的外显;我们过生日就是一种仪式,见证我们的成长;在校园生活中,学生每天都面临着上课下课的仪式。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成长、生命、婚姻、纪律的神圣感!这就是仪式的力量,它可以带给我们神圣感、安全感、秩序感、归属感、使命感。
学生生活中大部分的时间是在集体生活中的。班级活动的开展对于每个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通过班级活动既可以获得满足和认可,又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是塑造学生人格、培养学生能力、形成团结向上的班集体的重要手段。班主任需要挖掘班级活动中的仪式感,并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提升对自己的认识,发掘不一样的自我,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生命中留下精彩的瞬间。
一、儿童本位,悦见自己——让“举班牌”成为一种期待
新课程强调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都把“人”作为教育的支柱,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我们在的班级活动中,也应该贯彻这样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尊重每个学生成长的阶段性和差异性。我们总说五只手指有长短,那一个班这么多学生,其个性、学习能力都不尽相同,在班级生活、集体活动乃至学习上呈现出的状态肯定不同。班主任老师应该关注到每个学生的个性成长,给每个学生一个向上生长的平台,积极培养出向阳向善的阳光学子。
“班牌”是一个班级的代表。在学校举行集体活动的时候,在放学整班走出校门的时候,班牌代表的是一个班级。举班牌的学生就是“万众瞩目”的。那这光荣的位置给谁呢?为此,我们班进行了“每日之星”评选活动。
(一)前期策划
1.借助一节班队课,对“每日之星”的评选进行介绍。
2.征求学生的意见,确定“每日之星”的评选依据。
(二)过程实施
1.结合学校活动或者班级事务,每天确定一个主题。学生根据每日主题参与评选。
2.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和倾向性地表扬、展示部分学生的行为或者作业。
3.获得“每日之星”的学生获得举班牌的机会,举起班牌带着全班走出校门。
由于人类对主、客观世界有着相似的心理体验及认知方式,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事物在一定程度上使用相同或相似的概念隐喻,这就构成了隐喻直译的基础。如:
(三)价值意义
1.班级管理在评价中得到提升
我们都知道,班级中有众多的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其发展也各不相同。但每个学生想要获得表扬和展示的心是一样的。因此,我们要针对班级中学生不同的情况进行有倾向性的评选。例如,表扬管理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可以规范班级中的整个班干部队伍;表扬课堂积极举手的学生,可以调动整个课堂的氛围;表扬书写认真的学生,可以强化班级的书写习惯。
2.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成为“焦点”
当然,我们还要关注的是班级中的一些弱势群体。他们可能并没有管理能力,书写表达也不如其他学生。我们就要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机会,抓住并放大其闪光点,让自信在他们身上张扬,让阳光写满他们的脸庞!
给一个学习生活中细微的活动加入一点“仪式感”,让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发现自我,悦纳自我,这就是班级活动对每个学生都起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这种教育功能不同于课堂教育。它虽是无形的,但又是无所不在的,就像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生的灵魂。
二、全员参与,体验快乐——获得的不仅是一个“数字”
课标提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家园,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班级中成长”。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力求“把班级还给学生”,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让每个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班级是每个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理所当然地,班级活动更需要全员参与,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感受快乐,体验成长。下面以班级中实行的植根银行评价细则为例。
(一)确定单位
任何评价都是有单位的。班级的植根银行评价从大方面来讲以小组为单位,从细处着手就是以同桌为单元。明确单位之后,组长组员就可以互相了解,初步明白小组成员的优劣势所在,以便日后小组活动的开展。
(二)评价细则
“课堂表现”包括: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回答两次或者发言质量高的加一分。
“平时作业”包括:《练习册》《习字册》《家作本》上字迹工整,得到老师表扬的,加两分。《默写本》上获得全对的,加一分。
“岗位表现”包括:自己负责的卫生区域,在一周内没有扣分,则为自己直接加10分。如果扣分,则不加分。
“文化基础”包括:在练习中,达到优秀的学生每人5分,良好的每人3分,进步较大的每人5分。
“文明礼仪”包括:能做到用餐光盘的每次加1分;发现教室地面脏或者有明显大垃圾的扣分
(三)总结反馈
针对学生每天的表现,老师进行每天的分数记录。一周后,老师对每组的分数进行公布和反馈,获得优秀小组的学生每人都可以获得老师的奖励。
植根银行的受众是班级里的所有学生。这个评价机制的产生是用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但是,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律性不同,能在评价机制中获得最后的道德币并存入银行的不多。久而久之,这个活动就失去了意义。而高山评价机制,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角。每个学生的失分加分都关乎小组的荣誉。小组作为一个团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个班级活动的体验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是一个分数,还感受到这是为一个团队付出。这样,培养出的是团队的力量,从而形成一种凝聚力。
三、主角意识,幸福成长——让班级成为一个“大家”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做到自我管理呢?那就让学生成为活动中的主角,让主角的“光环”约束他们的行为。
进入小学的第一次运动会,学生充满着美好的想象和期待!但是运动会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学生一无所知。为此,我们在运动会前,开展了一次班队课,让刚入学不到一年的学生明白运动会的含义,明白运动会有哪些任务。然后,我们给每个学生分配一个适合他的岗位,如“赛况播放员”“小小服务员”“拉拉队”“精彩瞬间记录员”等。这些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小岗位,让学生知道一场运动会并不是班主任老师、几个运动员的事情,少了班级中的任何一个人,这都不能完成。
“集体是教育的工具。”通过这次简单的赛前班队课,每位学生都融入了这个集体,自发地产生了为集体而努力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运动会中每个学生的参与,每个学生都成为了活动的主角。主角光环让每个人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生在投入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班级作为一个集体的温暖,让班级对于他们来说不再只是学习的场所,更是一个温暖的家!
这种长期的仪式教育,可以让学生以感恩之心生活,可以让学生遵守秩序,养成自觉性和自律的习惯。自觉性和自律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最优秀的品质。叶圣陶指出:“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说一个人有能力,无非是他的好习惯多一些;说一个人没能力,也无非是说他的坏习惯多一些。”仪式感的力量,就在于“塑造”,而不是“灌输”。我们通过日常固定的小仪式,引导学生心存敬畏,追求崇高,认真读书,积极生活,诗意栖息,使“仪式感”外化于行,内化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