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德育活动的实践与研究
2021-01-02吴理琳
吴理琳
(广州市儿童活动中心 广东广州 510000)
校外德育实践活动注重以学生自主感受和切实的体验为基本方式,激发学生的德育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在实际的校外德育活动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要以体验为基础,以沟通为根本,以思辨为抓手,以多元为目标,以社会为体现,以便使学生能够从思考、表达、行为上都受到德育的影响,使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一、校外德育活动的优势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规范学生的行为标准,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然而,要想使学生的品德得到良好的发展,使学生真正做到言行一致,我们仅仅靠宣讲规章制度,靠课堂教学显然是不够的。它需要校内和校外活动的统一结合,需要课堂教学同社会实践的共同发力。[2]在校外开展德育活动在实践上超越了课堂的现状,活动时间的安排可以更加灵活。这样,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感悟。这将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而且,校外德育活动跟校内的德育活动相比会更加丰富,教师可以利用资源。这样会更加充沛,可以有效提高德育活动的多样性,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对德育教育的趣味性。校外德育活动是力图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来让他们学到知识,懂得道理,健全人格的德育教育模式。正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校外德育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感会更加强烈。教师可以加强学生的自身体验,以便让学生“真听、真看、真感受”,从而从根本上加强学生的道德理念,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
二、校外德育活动的实践途径
(一)构建思辨平台,促进德育思考
思考辩论是迸发学生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深入思考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进行校外德育活动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就一些社会上的焦点问题来开展“思辨会”,以便使学生在思辨中获得道德的领悟,体会道德的内涵。例如,“扶不扶”问题是一个争论经年的话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教师可以就此社会焦点问题在班级里开展一个“遇到陌生老人摔倒,我们该不该扶一把”的思考辩论会。教师可以先将班级的学生们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是“当然扶”,另一组是“不扶”,然后给学生们一周的时间来做准备,鼓励学生们进行街头采访、填写调查表、查阅相关资料和查找事件的相关评论的方法来获得自己的论据。时间一到,教师可以当裁判,来开展本次的“思辨会”。“扶”的原因有:内心的良知、尊老爱幼的传统等,而“不扶”的原因是怕寒心、怕好心办坏事等。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们的辩论情况来做最终的总结,告诉学生们“道德不予让步,行为要有保障”。其实,这个思辨会的目的不是说让学生们分个高下,而是意图让学生们可以全方面地了解这一事件的本质,从摔倒者、扶起者、参观者多个方面来认识道德的问题,让学生们意识到道德是必须的品质。虽然有时会产生一个不好的结果,但是不能因为个别案例而毁灭了道德,毁灭了自身的价值,要做到“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要忠于自己的道德,忠于自己的责任,毕竟“世上还是好人多”,社会需要有道德的人来共同构建。
(二)构建体验平台,加强寓教于乐
学生必须经过道德体验才能理解道德规范,进而转换为个人的道德需求,增强自身的道德品质。在实际的校外德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丰富学生的体验感,寓教于乐,使德育教育轻松愉悦。[3]例如,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还原社会上的一些现象,给学生们搭建体验平台,让学生们可以在体验过程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在周末假期期间,教师可以给学生们布置一个“表演作业”,组织班级的同学进行“乱闯红绿灯这一社会现象”的情况演绎表演。教师可以先将班级内的同学每10人分成一组,并进行角色的划分,其中包括红绿灯、十字路口上的行人。这部分行人中有几个学生扮演乱闯红灯者,开车司机等。然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们一个周末的时间来对该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和情境演出的排练。教师要鼓励学生们将自己的表演录制下来,并分享到班级的群里,还要附上对该社会现象的看法。其中,守交通法则的那些学生会为自己感到骄傲,会对乱闯红灯者表示气愤,扮演乱闯红灯的学生会感觉到羞愧,扮演开车司机的学生会感觉到无奈、生气。教师通过运用“情节演绎”的方法,不仅活跃了德育教育的氛围,寓教于乐,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事件的自我体验感,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三)构建沟通平台,鼓励学生表达
沟通是教育的基础。在进行校外德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沟通平台的构建,要多给学生一些表达的机会,多听听学生的看法,以便帮助自己全面了解德育情况,了解学生的道德思想感悟。例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德育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教师可以在班级里建立一个班级公众群,鼓励学生们可以在群里讲述一些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看到的事件,并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悟,如环卫工人打扫垃圾、医生救治病人、交警指挥交通等。其中,发表观点较多、思想表达较深刻的学生,教师要予以一定的表扬。教师还可以经常开一些校外线上主题讨论会,与学生们探讨一些社会问题,让学生们可以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社会的眼睛,让学生看清社会的好与坏、善与恶,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深刻意识到社会道德无处不在,对培养学生爱护社会、爱护国家有着积极的影响。
(四)构建多元平台,促进德育反思
在进行校外德育活动的过程中,学校要加强组织领导,定期开展多样的活动,搭建多元平台,以便让教师、学生可以更深层次地进行德育领悟和德育反思。例如,学校可以鼓励教师和学生们到校外参加一些名人演讲的活动,让教师和学生有机会接触名家、对话专家,聆听大家的教育思想,汲取名家的教育智慧,拓展教育发展的视野,深刻领悟校外德育的实施和内涵。校外教育中要多开展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民族风情内容的活动,以便把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转化为学生的爱国情感。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参加当地的一些活动,如书法大赛、国画大赛、国家节日活动等,让学生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我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其道德意识,使德育能够全面发展。
(五)构建社会平台,开展公益善行
社会是一个大集体,每个人都是一份子。在进行校外德育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要以社会为主要服务对象,开展公益善行,以便让学生在社会中获得更深的道德感悟,使自身的道德行为更加规范,思想品德得到更深层次的提高。[4]例如,“空巢老人”是我国社会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在寒假期间,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学生们看望空巢老人,鼓励学生们帮助老人们打扫清洁,陪他们说话聊天,使老人们感受到爱的温暖,让学生们感觉到尊老和奉献的价值。“水资源匮乏”是我国严重的问题。针对此现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开展“呼吁社会节约用水”的社会活动,鼓励学生们从自己家人开始,向他们普及更多水资源的知识,并逐渐扩散,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水资源的宝贵”,培养其“节约用水”的良好行为习惯。其实,社会中有很多的公益和善行需要更多的人来发掘与执行。教师要做好桥梁的工作,使学生们可以“多做善行,多做公益”,使公益活动与德育教育有效结合,让学生们在奉献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社会更加美好、和谐。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德育是教育之本,它既是学校教育的主导,又是校外教育的主流。德育在校外教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校外教育已经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支不可缺少的主力军。在开展校外德育教育工作中,在探索德育教育方式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思考、发现,有意识地寻找到教学的意义,并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巧妙创设教育契机,立足学生实际,尊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规律,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这样才能回归德育的本真,促进德育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