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动人 优化教学
——“以情优教”理念实施的方法
2021-01-02王莉
王 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第一中学 新疆昌吉 831100)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为了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收获理性知识的同时获得独特的感性体验,品德、情操、人格等个人素质得到培养、陶冶、塑造,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贯彻“以情优教”的教学理念,发挥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如何利用“以情优教”的教学理念优化语文课堂呢?[1]教师要抓住课堂教学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要依据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从教学目标出发,从教材出发,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以自己丰富的情感去感染学生的情感,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在适当的情境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进而优化教学效果。青少年心智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一种内在的认知需要,而这种认知的需要是由感知事物的直观现象引发的。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分析学生,在教材与学生之间搭建起一座情感的桥梁。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分析要用怎样的方法、事物引发学生的认知需求,而这一事物、方法最好是学生的生命体验中存在的,否则无法使客观事物和观察主体发生联系。只有发生了联系,客观事物才有被认识和认知的可能。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人生经历以及接受能力,适时为学生设置适合的情境,让学生能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把眼前所听、所见、所感与自己已有的生命体验相联系,二者互为补充。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深刻理解语言文字中包含的思想和情感。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为以下几种方式:
一、联系生活,创立情景
青少年心理上最旺盛的是感觉作用,其他感情意志的发动也多以感觉为本。而此时的感觉须与现实不冲突,才能容纳。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机制来促进课堂教学。教师要有一颗善于思考的大脑、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引入课堂,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不仅如此,这些情境要与学生的内心感受相一致。教师要注意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应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要求一边学,一边回想自己所经历的与教学内容相类似的情况,通过自己的实践理解其意,领悟其情。例如,教师在教学《故都的秋》一课时,可以带领学生去校园中充分体验现实生活中秋天的特点,把自己在现实生活感受到的秋天与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相对比,突出其特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喜爱之情。课后让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校园秋景描写下来,这一任务的前提是教师为学生的写作做了观察实际生活的铺垫,让学生自己走进秋天、观察秋天、感受秋天到最后的描写秋天。这样,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去写富有个性的秋色、秋味和秋韵,内容丰富,色彩斑斓,乐趣无穷,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怎能不喜欢、不快乐。教师让学生真实地去观察生活,体会生活,一定会强于教室中的说教。这样做能满足学生在实践中求乐的心理需要,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开启学生求知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利用媒体,再现情境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现代教育的改革,越来越我的信息技术被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包括教学。多媒体技术的加入让原本单一、单调的课堂变得有声有色。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形声化、表现手法多样化,使语文课堂教学生动、直观、形象。多媒体可以把英雄人物、名胜古迹、自然风光和历史事件生动地展现出来,可以把自然声音和人造声音加以记录和重放,可以用直观的形式模拟一些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微观现象,可以形象地展现一些枯燥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变化过程和内容形式,同时,刺激着学生的多种感官,可显著减轻学生的认知负担,有利于学生的记忆、理解和创新。多媒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多媒体可以不同的形式同时传播同一教学内容,各种媒体互相补充,使知识的表达更充分,更易于理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很受学生的欢迎。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名篇,由于年代久远,跨越国度等原因,教师单凭一张嘴,一支粉笔,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真正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而这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果不突破此关,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课文。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里,尽快获得真切的情感共鸣,突破教学的难点。例如,教师在讲授《窦娥冤》一课时,单从文字描述,高一的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元曲的体裁特点,无法感同身受的体验窦娥这一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利用多媒体播放《窦娥冤》的影视资料,让学生观看戏剧,通过专业演员的表演,直观地认识、了解了“科”“白”的意义,从演员的表情、动作、语言,了解主人公窦娥的遭遇,感受她当时的心情,再现人物形象,让学生在这一直观的情境中体会作者的爱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憎之情。学生认识和感知事物,有一定的过程和规律,是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由直观到抽象等。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外节日习俗与禁忌时,借助图片让学生回忆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更直观、明了,学生借助图片刺激大脑,调动存储的相关记忆,由图到文,效果明显。学生在看画面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也拉近自己和作者之间的距离,情感上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课文要传达的情感在加入了学生的自身体验后更容易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强化教学效果。教师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使课堂教学富有时代气息,拉近了学生和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真实而深刻地体会教学内容中的情感。
三、进入角色,体验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忽视要以学生为主体,可以有意识让学生深入课文,进入课文中的角色,创设恰当的课堂教学情境。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朗读,表演形式,布置预习,提示学生应注意的事项,指导学生朗读,表演。教师在让学生进入角色之前,自己要先进入课文角色中。这样,才能很好地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师情感的感染下,在教师创设的特定情境中更容易进入课文角色。[2]例如,教师在教学《项羽之死》一课时,为了全面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能体会到项王乌江自刎前与虞姬诀别时的悲伤无奈,需要让学生知道项王和虞姬彼此深爱着对方的感情事实,若一方离开,另一方绝不会苟活。因此,教师自己要先进入角色,把自己当成虞姬,吟诵一首《和项王垓下歌》:“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学生被教师哀伤哽咽的真情朗诵感染了,感受到项王不怕死,但却放下虞姬的真正原因,让原本勇猛刚强的项王又多一份柔情,让项王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了。学生也进一步深入文本,获得了更深层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先进入角色,才能带领学生进入情境,体验情感。这样,学生就能在教师的感染和引导下,自然而然地与文本、与人物、与教师进行心灵沟通,达成共情。
语文课是学生习得知识、技能,收获、体验情感的主战场,语文教育的宗旨等诸多因素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贯彻“以情优教”的教学理念,教师要依据教育心理学、情感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技巧,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从教学目标出发,从教材出发,以自己丰富的情感去感染学生的情感,开启学生的内心世界,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在适当的情境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从而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使新课堂成为学生激荡情感、孕育情感、张扬情感、放飞情感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