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视域下中职校园欺凌行为的防治
2021-01-02陈欢丽许晓霞徐翔翀
陈欢丽 许晓霞 徐翔翀
(1.东莞市轻工业学校 广东东莞 523000;2.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 广东东莞 523000)
2017年12月教育部下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第一次从政策层面界定了校园欺凌的含义,指出中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 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1]。校园欺凌行为在中等职业学校尤为严重,十五六岁的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波动大,内心自卑敏感,很容易因为口角与他人发生冲突。相对而言,不少中职生都是留守儿童,自小不在父母身边长大,亲子关系疏离,缺乏沟通,解决问题以打骂为主,致使这部分学生缺乏正确与人交往的技巧。此外,中职生中来自单亲、离异、再婚家庭的情况比较普遍,导致一些孩子缺乏来自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让他们更容易产生欺凌的偏差行为。
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视角,如从社会学视角探讨社会文化、学校、家庭等因素对校园欺凌的影响;从家庭教育视角认为家庭环境、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等是欺凌行为形成的重要原因;从法治视角提出要建立和健全校园欺凌防治法制等等。笔者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一线心理教师,将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和感悟,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来解读中职校园欺凌的防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学生心理危机“三预”工作机制为:预防——以发展性教育内容模式,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预防和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的发生;预警——以心理测量、心理健康情况分析和心理危机评估方式,实施学生心理危机行为预警防护;干预——以心理咨询辅导、心理危机干预手段,应对、排除和干预学生的心理危机和极端行为,并在必要时实施医疗转介。以此为据,我们在预防校园欺凌的安全工作时可以采用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补救的模式展开,结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以活动课、全校性大型教育活动、团体辅导、心理剧、个别咨询或个别辅导等形式进行中职校园欺凌行为的防治工作。
一、事前预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一)开发反欺凌课程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最重要的阵地,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教育活动课为主。在预防校园欺凌方面,我们开发了一系列反欺凌课程,包括法制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例,《换位思考,人生美好》这节课以“两可图”导入,让学生感受换位思考,通过“舍弃游戏”让学生明白尊重他人的观点,达到“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相处模式,进而提高学生的同理心,增强学生对他人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减少对他人的不满情绪。研究表明,拥有同理心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别人,促进其社会性发展[2]。又如,《情绪,我要Hold住》这节课从认识情绪、正确看待情绪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学会调节情绪这三方面着手,提高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减少人际摩擦和欺凌行为。开发出这一系列的课程后,我们便让酒店专业十五个班级和家具十五个专业班级参与实验。其中,酒店部班级作为对照组,不参与反欺凌课程的培训,家具部班级作为实验组,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系列课程培训,每周两个课时。结果发现,自从开始上反欺凌课程后,期间家具部学生校园欺凌发生率有明显的下降,由原来的每年28起下降到今年的5起。由此可见,反欺凌课程的实施对预防有显著的作用。
(二)举办校园零欺凌主题周教育
在学校的德育计划中,每一年都会举办校园零欺凌主题周教育。以今年为例,主题为《弘扬轻工正能量,杜绝校园欺凌》的教育周中,开展了国旗下讲话、海报制作、手抄报、原创漫画、征文、演讲比赛等一系列活动。通过这些全校性大型教育活动,大部分学生能够参与并感受到校园欺凌的危害、预防校园欺凌的重要性以及预防校园欺凌、人人有责,让每一个人都从意识上重视并行动起来,为消除校园欺凌行为出一份力。此外,利用主题教育周的机会,学校也会通过《家校共育,远离校园欺凌》的一封信中指导家长辨别孩子是否遭遇校园欺凌以及一旦发现孩子受到欺凌该如何处理。
(三)开展团体辅导活动
团体心理辅导是根据团体心理动力学理论为基础,以良好和谐的团体氛围为载体,具有目的性地帮助参与者解决心理困惑的一种心理教育中常用的辅导方法[3]。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在招募有欺凌或被欺凌行为的同学参与团体辅导活动,根据此类学生的心理困惑,在特定团体、特定情境下,开展一系列的团体活动,如《人生若只如初见》《如何应对人际冲突》《拒绝冷漠,天天向善》等等。根据团体辅导反馈表的情况来看,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对抑制欺凌者的暴力行为和被欺凌者的自我保护意识都有明显的提高。在团体中,我们通过营造团结、友爱的氛围,增强了团体成员对学校和班级、同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事中控制——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一)创建“树洞”聊天论坛,提供倾诉途径
“树洞”是网络词汇,指的是一个吐露心声的地方。在校园欺凌行为中,有一些欺凌者在欺凌他人时有受同伴教唆等不得已的苦衷,有些被欺凌者不敢告知父母和老师,无处宣泄。我校心理社创建了“树洞”聊天论坛,同学们在论坛上留言,由心理协会的学生负责跟进,根据留言情况对一些情节严重的欺凌行为进一步跟进、告知学校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二)校园督察队及时提供援助,制止欺凌行为
我们设立了校园督察队。这是一支专门负责在校园的各个区域,如宿舍、校道、楼梯间、厕所、田径场等隐蔽场所巡查校园欺凌行为的学生干部队伍。一旦发现有欺凌行为,他们会立即制止,并第一时间通知学校领导和老师,防止事态恶化。正是有了这群负责、阳光的督察队学生,整个校园更是充满着正义之气。
(三)充分协同旁观者,避免“责任分散效应”
校园欺凌中欺凌者和被欺凌者是两个必不可少的角色。同时,大多数欺凌行为中都有旁观者的存在。旁观者是在一旁煽风点火还是及时制止,将直接决定欺凌行为走向变本加厉还是偃旗息鼓。因此,如果能够动员旁观者,将他们发展为抵制校园欺凌的一股力量,就能有效减少欺凌行为的发生,减轻被欺凌者的受伤害程度。例如,制作微课《面对校园欺凌,永远不做旁观者》《阻止欺凌,我们不是路人甲》供全校师生观看,呼吁大家责无旁贷地参与到抵制校园欺凌的运动中来。同学们在目睹欺凌事件时,明确了自身责任,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应该如何建设性地阻止并报告情况。
三、事后补救——千淘万流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得金
(一)对欺凌者的心理疏导
欺凌者从表面上看是强大的、占上风的、无所畏惧的,但是经过笔者了解,在他们看似威武的外表下,隐藏着内心的自卑、无奈甚至是恐惧。因此,学校的心理老师在欺凌行为发生后,实际上同样需要对欺凌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欺凌者分析其欺凌行为产生的原因——帮助其分析社会环境对自身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交友不慎带来的同伴压力、成长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影响、自身性格缺陷等等,进而共同制定减少欺凌行为的对策,修正偏差行为,提供正确应对矛盾的策略。此外,教师还要引导欺凌者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以及发展自我,引导其能实现自我成长。
(二)对被欺凌者的心理辅导
由于被欺凌者刚刚遭遇了欺凌这一危机事件,他们在身体、心灵上受到双重打击。因此,当被欺凌者主动或被动来到心理辅导室的时候,心理教师第一步应该要安抚他的情绪,建立信任关系,告诉他“你现在是很安全的,发生这样的事情,并不是你的错,这段时间你一定过得很艰难,学校和老师会尽可能地帮你度过难关,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第二步,心理教师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经历了欺凌事件后,孩子内心的想法是怎么样的,当时产生了哪些情绪,现在又感觉如何,全盘接纳孩子的任何想法,帮助他理清这件事情以来的心路历程。第三次,教师要建立支持系统。教师要告诉被欺凌学生求助是一种能力,不管我们遇到何种困难,可以请求身边重要的人的帮助。第四,教师要加强社会能力训练。有过被欺凌经历的学生往往缺乏应对这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心理教师可以就此事件和学生分析倘若下次再次遇到类似情况应该如何处理。例如,首先,学生要确保安全,第一时间跑到安全的地方;其次,报告学校和教师,对欺凌学生进行教育;再次,学会识别欺凌苗头,避免遭殃;最后,完善自身人格,提升人际交往品质。
四、结束语
中职校园欺凌行为的防治是一项需要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四个方面共同努力的重大课题。本文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角度,在事前、事中、事后这三个阶段中学校能够从哪些方面开展工作展开阐述,具体、可操作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希望能为各校提供一条参考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