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2021-01-02张霄逸
张霄逸
(兰州现代职业学院 兰州 730000)
自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同。不仅如此,教育改革也越来越被社会各界重视起来。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职业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继续教育的载体。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高等职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职业为向导、强调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等教学方式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成为了培养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由此可以看出,职业教育改革是非常重要的。
一、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视,转变人才教育观念
职业教育可以提高从业者的综合职业素养,在整体上可以影响到整个国家以及整个民族的发展。职业素质又可以分为“敬业”“精业”这两个方面,其中的“敬业”包含了对从业人员道德品质的要求,而“精业”指的是从业者要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面向世界的中国有越来越多的方面都需要和国际接轨,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上正在经历一场重大变革。职业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是培养更多的学生“精英”,而是能否为不同能力的人提供更平等的、最大限度开发自己的舞台和机会,将成才之路铺在每一位学生的脚下,并树立新的教学人才培养观念。这样才能做好职业学校的教育改革,才能保障职业技术人才的发展和国家科技的进步。
二、教育教学要做到与时俱进、积极创新、改进办学理念和机制
近三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新兴职业不断出现的同时,一些传统职业开始逐渐萎缩、消失。同时,职业教育也正面临着有巨大变化的市场。职业院校以及职业教育要想在变换迅速的社会中立足,就要与时俱进,以市场需求为向导,以就业为目标,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一)创新办学方式,开展联合教学
从目前高职院校的招生情况来看,一些高职院校的招生基本上都是社会招聘、校招等形式,这种招生形式基本上也能保障生源的稳定。然而,随着高等职业学校的扩招,高职院校招生情况不容乐观,再加上国家取消了计划招生,职业学校生源出现了下滑,学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高职院校应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将招生对象面向全社会,同时还要将新生和企业进行联合,积极地和企业一起开展联合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从而达到两者循环渐进的教学效果。这样才能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保障高职院校平稳健康发展。
(二)加强业余教育和培训,形成多样化的办学形式
自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科技、信息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不断创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方式。并且,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式也层出不穷,这也就意味着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了大家在当今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技能。因此,学校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开设各类型的短期培训。这样既可以更新学生的知识,又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并联合企业开展一些校企合作的培训。当然,除了这一方式,学校还可以利用其他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才能确保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水平和素养,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1]
(三)从校园招生面向社会招生,转变办学思想
近几年,随着高校的扩招,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改变了传统的计划招生,这种坐等靠要的招生方式一去不复返,因而旧的办学思想也要随之转变。刚开始的时候,由于对市场的适应能力不足,再加上对招生宣传的重视度不足,这就导致招生和办学效果不容乐观。然而,经过最近几年的不断完善,一些高职院校总结出来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招生和办学方法。例如,一些高职院校从各个部门挑选了“精英”,成立了专业的常年招生机构。除此之外,学校还建立了全园招生制,鼓励、引导全体职工参与到招生工作当中来,通过一些激励、奖励政策使每一位教师都能积极参与到招生工作当中,从而有效解决了生源问题。一些高职院校在危急时刻及时调整了办学思路和招生方式,在教育改革方面做出了表率,不仅没有在逆境中消亡,反而变被动为主动,抓住了机遇,进而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三、注重因材施教,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随着生源和就业形势的变化,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需要跟随就业形势和生源的变化做出改变。学校应积极发挥课程设置的灵活特点,根据企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及时做出专业以及课程的调整,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争取做到学校跟着市场走、专业跟随企业走、人才培养跟随企业以及社会需求走。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学校要突出专业的特点,注重降低理论难度,积极加强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从而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改革。
四、加强对教师的相关培训,培养“双师型”教师
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知识全面并且能力突出、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现阶段的高职教育改革中,多数学校也认识到了“双师型”教师对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并且,“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也是培养学生职业特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开展科研,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不仅如此,“双师型”教师有利于开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有利于科研、学习、生产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注重实践和敢于实践的精神、加强了和企业的联系,为教师以及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并能鼓励学生、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和教研活动中。因此,学校要加强对相关教师的培训,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重点,聘请一些专家或者企业的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辅导和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从而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有利条件。[2]
五、职业教育改革应以提高就业率、重视就业指导为核心,促进学校良性循环发展
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重点应以学生的就业为向导,并将其融入到学校的教育管理理念当中,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同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些学生由于对社会缺乏了解,在就业的认识上存在较多的问题,如有的学生期望过高、依赖心理较强。还有一些学生观念比较陈旧,甚至会有自卑心理等,这项现象的存在都会对学生的就业和毕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加强就业指导,使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顺利适应社会以及企业要求,是高职院校教育的一项重点内容。因此,高职院校除了设立专门的职业道德和就业指导课程之外,还要将就业指导渗透到其他学科的理论教学和实践当中,对学生进行职业引导和教育,使学生对职业特点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增强就业观念和意识,并认识职业道德规范,树立积极向上的职业观念,从而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了解社会、企业的实际需求,并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和坚韧的性格品质,使学生对工作、对生活、对人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计划。不仅如此,高职学校还要重视企业对我校学生的信息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就业后的情况,使学生的良好声誉得到更好地传播,提高学校的就业率,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进而实现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3]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以及多元化的企业发展中,高职院校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积极开展教育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式、招生途径等,并且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教学,并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进行改革,同时注重培养高素质、高修养、高技能的现代化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认识到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并不断进行创新。无论是在办学理念、还是办学方式以及办学思想上,都要积极创新,这样才能做好教育改革,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才能为社会、为企业培养出更多的现代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