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01-02胡红茜
胡红茜
(贵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 贵州贵阳 55002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与经济结构全面升级与转型的特殊时期,各种文化思潮和思想观念的相互碰撞和交融,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了巨大冲击。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将大学生培养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合格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实现以“环境育人”
马克思认为:“人们的观念和意识会随着其生活条件、社会关系和社会存在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环境在人们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形成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校园文化体现的是以广大师生为主体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聚合体,也是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以校园活动为主要载体的群体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主旋律,既是建设和谐且具有时代特征校园文化的总要求,也是引导、教育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1]为此,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树立正确观念。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文化阵地,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体现的是一种校园精神和理念。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还有待于成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需以基本道德规范、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是以“校风建设”为重点,培养良好学风。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形成优良学风,增强教师和学生凝聚力,对学生起到陶冶的作用,对社会也能起到示范作用。
三是以“校园活动”为载体,实现寓教于乐。结合学校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传统节假日等重大节日,我们可积极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校园活动,将德育有机融入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中,促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与智力、体能、审美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并在潜移默化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中,实现以环境育人。
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建设,实现“网络育人”
在信息化技术背景下,网络成为高校大学生生活与学习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大学生是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用户群体。当代大学生几乎都接触过网络,且其中多数学生经常上网,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网络的普及带给学生生活与学习便利的同时,也让一些西方思潮文化、扭曲的价值观念不断侵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消解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和民族信仰。因此,要规范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思想、净化大学生的网络社会行为、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思想觉悟,我们就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与潜能,向学生弘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尽最大程度地遏制多元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造成的影响,使其在网络社会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标准,提高网络思想政治觉悟,这是网络时代的发展需求,也是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中国梦”可靠接班人的需求。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只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建设工作,切实发挥网络的价值与功能,才能打造出符合社会主义意识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一是让校园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渠道。我们要以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网为抓手,拓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渠道,使其成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新阵地。
二是让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网站建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我们要以毛泽东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谈话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大学生生活为主线,大力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大力对学生宣传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基本理论、方针路线、纲领要义,强化对学生政治认同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对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三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校园网络正面舆论。我们要精准有效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动态,准确把握当前校园网络的舆论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利用网络所具有的动态性、共享性、实时性、自由性,丰富思想政治宣传内容,占领校园网络主阵地,形成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人生价值观的正面引导。
四是让网络有效促进教育者与学生进行实时平等交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充分利用网上教学、网上讨论、网上论坛、网上交流等途径,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进行平等、实时、真实交流的新平台,增强网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影响力,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教师能通过互动与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纠正学生错误思想,对于增强大学生信念、坚定学生社会主义政治信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发展与建设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信息化技术2.0行动计划背景下,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信息化建设,才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生态环境,实现以“网络育人”。[2]
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实践,实现以“社会育人”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中强调:“如果只是让学生关起门来读书,不参加劳动,不接触社会实践,是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它不仅是一个思想体系,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实践体系。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只有让学生置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通过社会实践,感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加社会主义政治认同感,将自己人生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逐步浸入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之中,才能发挥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育人功能。当前,社会实践已经成为高校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和人生价值观必不可少的手段,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特殊功能和作用。可以说,只有经历社会锤炼和磨砺,才能促使学生从“校园人”向“社会人”身份的顺利转化。
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虽然已经形成了高校一种相对成熟的教育模式,但未能真正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和社会及企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究其原因是因为以往的社会实践更加注重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方面培养,而忽视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引领社会实践。我们要通过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实践育人系统,不断创新与拓展社会实践形式和内容,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阅历、社会责任感,使其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并逐渐从“知”的层面向“行”的层面转化。
二是紧扣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开展主题实践。我们要通过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社会政治认同感、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密切关注国情和社会动态,准确认清社会形势,使学生在主动、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自发地对社会主义价值观产生认同感,并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与行”。
三是强化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实践品牌效应。我们要遴选出一批具有高品质的社会实践项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社会实践品牌,以品牌的示范效应和典型作用,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使其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而言之,在我国当前思潮多样化、意识形态多元化的背景下,高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政治教育,能有效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增强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固树立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使其成长为实现“中国梦”的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