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亚爱情电影创作看东方审美表达
2021-01-02吴依芸
吴依芸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 831119)
时代的发展不仅带动技术的发展,还催生了观众认知观念的变化。电影是人类表达、记录、创作形式的一种,利用“光”与“影”的结合,将一个又一个或真实或虚假的故事展现出来,美轮美奂。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历史上许多不朽神话就是因此而产生的。爱情和电影这两者相互碰撞、融合,也会迸生出美丽的火花。爱情元素的加入可以使得一部电影更加深刻、更加动人。同时,电影这种展现形式,又使得爱情的美丽和美好的感受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常常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因为这种贴近生活的情感,所以,爱情电影也逐渐成为了电影题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细分来看,爱情电影也有着地域、文化等的差别,如东方和西方的爱情电影就有很多不同之处。
本文试图从电影视听语言的角度,结合经典爱情电影,尤其是东亚爱情电影,如《我的父亲母亲》《情书》《霸王别姬》等具体案例,运用对比分析法、案例研究法、深度访谈法和文献研究法等方法,来分析东亚爱情片的审美及情感表达,并深入剖析东方的审美以及审美表达。
一、爱情电影概述
(一)爱情电影的定义
对于“爱情电影”,我们在中国电影市场中似乎很难看到依照纯爱来对电影类型进行划分,只有明确的对爱情电影的定义:“以爱情为主要表现题材并以爱情的萌生、发展、波折、磨难直至团圆或分离的结局为叙事线索的类型电影。”[1]
故此,综合了学者和笔者自己的看法,本文对于爱情电影有着如下界定:广义来看,爱情电影指的是电影情节中包含爱情线的电影。笔者认为,狭义的界定则是中心剧情主要围绕着故事主角恋爱关系发展而展开叙述的电影,如经典的《罗马假日》《情书》等。
因为“爱情”这一元素充满了强烈的戏剧感,绝大多数电影中都有爱情情节。爱情情节的加入丰富了“爱情”在电影中的表达形式和剧情内容。然而,大量采用爱情元素也使得部分电影出现了“滥用”或“误用”爱情的现象,情节和情感发展比较生硬,逐渐成为“套路”,缺乏代表性。
故此,本文决定采用狭义的定义方法,着重去研究那些以爱情为中心表达的电影,或是爱情线在电影中占据举重若轻分量去研究。
(二)爱情电影在东亚的发展状况
因为文化观念和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哪怕是相距很近的东亚国家——中国、日本和韩国,爱情电影也有着自己的独特性。中国电影早期就已经出现了许多爱情题材的内容。这些电影大多脱胎于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或民间画本和传说。比如,家喻户晓的《白蛇传》《西厢记》等,还有更早期的作品如《玉洁冰清》等,其内容大多是才子佳人彼此一见倾心,缠缠绵绵的桥段。吴荣生曾经在文章中写过:“这个时期的影片主要表现的是性与爱的本能不可遏止, 即为人性冲破各种障碍渴望得到自由舒展和绽放,同时也批判了与之扑面而来的阶层差异、门第观念、家族矛盾、父权意志等落后的封建观念或保守思想,反抗这些异常强大凶猛的外部阻力,也就等于表达了作者对整个封建制度持一种批判精神或革命态度 。”[2]
到了20世纪80年代,爱情电影的侧重点就有所不同了:在改革开放带来浪潮的八十年代,以《甜蜜蜜》为代表的香港爱情片中的男女主人公,大多是被命运裹挟着前进,在生存压力和竞争中产生感情,最后互相理解或冰释前嫌。相对此前的叙事模式,现代爱情电影的男女主人公的压力更多是来自于他们自己,而不是外部。
而在日本的爱情电影门类中,“纯爱电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日本最初表现“纯爱”的电影是在1980年以后,由于当时在日本文学界产生了“昭和浪漫风潮”,许多描写少男少女青春故事的小说和漫画横空出世。再者,许多日本的电影公司在此时出现了瓶颈期,开始兜售自己的影院和制片厂,导致拍摄纪录片和青春文艺片的新锐导演纷纷脱颖而出。
其后,随着日本年轻一代导演的崛起,爱情片的形式也和原来有所不同。其中以岩井俊二的《情书》为代表,电影中冷色调的唯美画风和别具一格的抒情音乐,都为当时的日本爱情电影打开了新局面。21世纪出现了日本爱情电影的新高潮,许多精彩的影片横空出世,如2004年上映的《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还有2007年的《恋空》,皆是与青春相关的爱情电影,也是这一时期非常有代表性的电影主题。
在韩国,爱情电影也占据了市场很大的比重,它的源头可以追溯至1992年的《结婚的故事》。此片在韩国一经上映,就获得了强烈反响。此后,《美术馆旁边的动物园》《承诺》《八月照相馆》等几部电影也都掀起了韩国爱情片的小高潮。同时,爱情片也成为了韩国电影市场中最受欢迎的类型片之一,对韩国观众和韩国电影发展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从视觉元素看东亚爱情电影的审美表达
(一)从光线看审美表达
在影视作品中,光线往往是视觉上最直观的感受,对影视作品的表达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笔者在观看了多部爱情电影和许多相关资料后,总结出了光线的以下几点作用:
1.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情绪
电影是视听语言,很多情感上的表达依靠环境的渲染。而光线就是其中关键的一环,好的用光可以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情感和心理。比如,在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叫父亲来家里吃饺子,在屋中翘首以盼的时候,其画面用的是侧光,面对的地方明亮,背后却是黑暗的,暗示了人物的焦急。等到父亲来了,母亲出门迎接父亲时,她站在门前,此时用的是正光,把整个人都照得很亮,凸显出母亲脸上的明媚笑容。在东方的爱情电影中,光线的使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将一些“不可说”的情感通过光线变化展现出来,而不是通过语言,使得电影中的感情变得朦胧而美好,充满含蓄之美。
2.烘托环境气氛
环境气氛在电影视觉中起到定基调的作用,光线在其中起到了一部分作用。比如,《八月照相馆》中,清晨总是有一束阳光照进男主角的屋中,照亮了他的脸,但其余地方还是黑暗的。这就显示出一种灰暗的、丧气的气氛,但又因为那束光的存在,整体中又出现了一些希望。这也为后来男主角身患绝症还乐观生活的情节埋设伏笔。
3.暗示时空变换
在东亚爱情电影中,有很多对过去追忆的桥段,用过去的美好来衬托现实的残酷。例如,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其现实的场景一反常态,用的是黑白,光也大多是打到人物的侧面;而在母亲的回忆中,场景明亮起来,色彩也恢复了,大量自然光线打在人物的正脸上,突出母亲年轻时的美好。再比如,电影《情书》中现实和回忆的比重大约各占一半,每当到了现实的时候,其总是用冷色调的光线,或者是昏暗的场景,只有星星点点的灯光,除了跟片中的雪天相呼应外,还描摹出了男主藤井树的去世对大家的影响;而回忆中的时候,光线柔和,且大都是暖色调,更显出了青春时期单纯的爱恋的美好。电影加入回忆的部分,更凸显一份情感的长久,也就显得情意绵长。
(二)从色彩看审美表达
如果说光线是视觉上最直观的感受,那色彩往往给予观众最强烈的视觉冲击。无论是表达热烈激昂还是唯美忧伤的情感,只要将画面的颜色稍稍改变,就可以将观众带入进去。例如,在张艺谋的《红高粱》中,电影运用了大量饱和度极高的配色,如大红色、黄色和棕色等。这不仅与主题相呼应,还表现出了一种原始生命和情感的狂野,无论是“酒”这样的物象,还是两人高粱地中的感情爆发,甚至于最后女主九儿死去时穿的红色棉袄,感觉都是十分浓烈的。反观《情书》,因为男主藤井树的去世,所有人的心绪都带有淡淡的忧伤。故此,全片都笼罩在一种冷色调下,如蓝色,只有在回忆的时候才有稍稍回暖的迹象,画面有了橙黄色的辅助。色彩不仅奠定了全片略带忧伤和意境唯美的基调,也用一种含蓄的、柔和的方式为观众展现这份感情。
(三)从镜头看审美表达
爱情电影,尤其是东亚的爱情电影,都爱用特写镜头,从细微的表情处展现感情。比如,《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初见父亲时,用了特写和慢动作镜头表现其心中的“一见钟情”。《山楂树之恋》中,也是男女主角初见,女主角静秋站在山楂树下,特写镜头从她的脸上转到男主角老三脸上,两个人脸上看见对方时好奇地观察但又害怕被发现时的小心翼翼。这些都通过特写镜头清晰地展现在观众眼前。此外,有一个特殊例子是《八月照相馆》,有了“照相”这个元素的加入,特写镜头就多了很多:害羞的女孩不敢把头发撩上去,老人一定要穿上自己最美的衣服照相,男孩子们评论着班里哪个女孩最好看……众生之情,跃然眼前。
(四)从听觉元素看东亚爱情电影的审美表达
虽然电影是视觉艺术,但听觉元素也同样重要。一部电影中,许多暗藏在心底的情感无法通过视觉直观表达和感受,只能由音乐和音响来体现。可见,虽然音乐音响主要起到辅助的作用,但同样不可或缺。
1.从电影音乐看审美表达
“电影中任何声音的出现都带有一定的意义,并不是平白无故出现的,都或多或少带有不同程度的某种特殊表达需要。”[3]比如,《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在山坡上张望带领学生回家的父亲,红衣服穿梭在黄色的叶子中。漫山遍野的黄色叶子,此时响起了三宝悠远壮阔的原声配乐。这不仅显现出母亲心中的愉悦,更加凸显了当地壮美的自然景观,为电影增加了美感。而另一部电影《情书》的基调和氛围则完全不同,它的原声音乐也是风格迥异的。岩井俊二作为比较全才的导演,连电影配乐也可以一手操持,他挑选的音乐忧伤唯美。无论是开头女主角渡边博子躺在雪地上的镜头,还是最后女藤井树和渡边博子,一个在高烧状态下,一个站在男主角遇难的山峰前,一起说出了那句“你好么?我很好。”这一问一答的场景,都会响起那首淡雅的乐曲,却又因为两处心境不同,一处怀念一处和解,节奏也不同。这样一衬托,无论是最初的怀念和心碎,还是最后爆发与和解,都笼罩在一股冷冷的气氛中,就好像生活本身一样,代入感极强。
“由于音乐形象的不确定性、非语义性和朦胧性,既是它的局限,又是它的长处。我们在欣赏这一段叙事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的感受和联想。音乐为人们的想象和情感体验留下了更加广阔的自由空间。”[3]
2.从对白看审美表达
虽然电影是以视觉著称的艺术,但并不是说人物的台词表达就不重要。好的台词不仅可以推动剧情、造设悬念,还可以表达人物的心情,尤其是一些经典台词,带着诗意,更可以让观众体会到美。比如,韩国的影片《假如爱有天意》中,男主是话剧社社长,女主去探望同在排演话剧的闺蜜时,听到了话剧中的两句台词——“当阳光照在海面上,我思念你;当朦胧月色洒在泉水上,我思念你。”这正是女主此时想说的话,却不是由她之口表达出了倾慕之情。还有《开往春天的地铁》中那句“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我只是在那一刻很想念她”,这种非常真实诚恳的情感,有极强的感染力。另外,《霸王别姬》中的“说好一辈子,少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叫一辈子!”电影中的程蝶衣经常被旁人冠以“疯魔”的名号,他不仅唱戏疯魔,对待感情也有疯魔之感。也就是这样,整个电影都笼罩在一种“真亦假时假亦真”的感觉中,无论现实还是幻想,到最后都会是一场空。这就更加衬托了程蝶衣这份爱的刻骨铭心和荡气回肠。
三、结束语
笔者在撰写这篇论文的时候,曾对“东方审美表达”产生了疑惑,从电影选材来看,不仅仅有我们常认为的“含蓄婉转”,也有许多热烈、明艳的爱情,如《情书》和《红高粱》。但在研究分析过这些不同情感的电影后,我发现了“含蓄婉转”真正的意思——它并不是指所有的爱情都是朦胧清淡的,而是无论什么样的爱情,可能是波澜壮阔,也可能是羞涩婉约,在电影表达中都不会直接言明,只会通过一些“物象”来侧面表现。比如,《情书》中一直不言明的情书、《山楂树之恋》中开红花的山楂树等。在这种不明朗的氛围下,爱情显得悠长唯美、跌宕起伏,同时有淡淡的含蓄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