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基于核心素养理念构建小学科学探究课堂的途径

2021-01-02周正春

科学咨询 2021年13期
关键词:效率核心科学

周正春

(浙江省青田县实验小学东山分校 浙江丽水 323900)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基础知识是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素养,那么如何开展教学活动呢?前提就是核心素养,培养思维和学习能力是教学重点。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教学策略,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且宽松的学习氛围,以此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一、运用微课教学,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微课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在课堂上也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运用微课的方式开展教学,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提前做好课前预习工作,还可以拓宽教学资源,学生的课后复习效率也能得到提高。对此,教师的备课工作要做好,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掌握情况,准备相应的微视频,通过趣味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学习的魅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1]。

举个例子,教学“饮食与健康”这一课时,学习目标就要首先明确,详细分为以下三点:1.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是不一样的,所以学生要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并时刻关注自己与他人的身体健康状况。2.运用实际调查、搜集相关资料、分组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运用资料、处理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3.树立学生节约粮食的价值观,不浪费的优良品德。那么,怎样深化这个学习目标呢?首先,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提前录制微课,把课前预习这项功课落实到位,并善于设问引发学生思考。其次,上课时,教师可以运用微课授课模式,丰富学习内容,拓宽学习渠道,这样,学生的认知与对知识点的见解都可以得到提升,课堂氛围也会更加生动有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在课后,教师也可以专门录制微视频,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并有效督促学生完成相关练习。引入微课模式,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增强师生互动效率,还能促使教学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并切实帮助学生提高科学学习效率和发展核心素养。

二、注重课前导入,优化课堂学习效果

课前导入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课前,做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活动,能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让学生的思维紧跟教师的授课思路。那么,如何营造高质量的科学课程,把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落实到位呢?这就要求教师首先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重视课前导入活动,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学习“植物的花”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花的各部分名称,花的构造,这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并且要学生去探究花的完全体及不完全体的区分,在这个基础上,能够使用实验器材观察花的实际构造,总的来说,就是要求学生可以掌握科学探究中观察、分类及比较这三个基础技能。正式上课之前,教师要善于制造话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首先抛出问题,询问学生是否喜欢花,以及分别喜欢什么品种的花,并让学生自由讨论交流,交流五分钟后,通过多媒体播放与花有关的视频介绍,便于学生了解花朵并形成基础记忆。这样的导入环节,能使课堂氛围更加生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相应提高。接着,教师要继续深入:“刚才我们见识了这些大自然中千娇百媚、五彩缤纷的花朵,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花朵吧!”同时,教师可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选择相应的引导方法,如做游戏、做实验等方式,以此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氛围,寓教于乐,达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效果[2]。

三、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能力

古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思考不但可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还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效率。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课堂中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达到高效吸收知识的目的。

学习“无处不在的能量”时,教师可以提出与课堂有关的问题:“汽车动力(机械能)与太阳有什么关系?”“动物与太阳能有什么关系?”“植物与太阳能什么关系?”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学习,让学生的思维在交流碰撞中发散,这样有助于学生将直观上没有任何联系的事物相互联系,形成能量转换的观点,并了解到地球几乎所有事物主要的能量来源都是太阳这一知识点。此外,教师可以结合科学实验活动,促使学生进行各项实验探究活动,通过实践参与,亲自感知,全面提升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发展科学核心素养。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上文,我们不难了解,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也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创新,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促进学生有效率获取知识内容。

猜你喜欢

效率核心科学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注意实验拓展,提高复习效率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科学拔牙
跟踪导练(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