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路金华”视角下新时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经验做法探析

2021-01-02宗相佚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诗路金华古诗词

宗相佚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宣传部,义乌 浙江 322000)

金华古称婺州,历史悠久,教育发达,文人荟萃,素有“小邹鲁”之称。秀美的山水、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淳朴的民风,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纷至沓来,且留下了许多诗画佳作。这些诗画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然而,随着外来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冲击,大学生对诗词的热情已不似往日浓烈,人文素养也亟待提升。诗词蕴含了中华文化的基因,为响应“文化浙江”的号召,值此“诗路金华”建设之际,探讨新时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

(一)人文素养欠缺

个人在学习过程中所积累的人文知识,是人文素养最表层、最直接的构成要素之一,从更深层次来说,人文素养包括文化涵养、审美品位、道德修养、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当今社会,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普遍重视理工科而轻视人文学科,久而久之,造成部分群体人文涵养较低;高校在设置课程时也侧重加强科学技术教育,弱化人文教育。在这种不平衡的课程设置下,大学生也逐渐忽视了对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

(二)难以抵抗网络文化冲击

有调查显示,至少有86%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就开始使用手机上网。《2018 年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报告》中的数据显示,近五成大学生(49.9%)认为“课堂‘低头族’现象”十分普遍。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已成为输出信息、传播思想观念的主阵地,碎片化、快速化的信息更迭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意识形态、认知方式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诚然,网络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是外来文化通过网络不断冲击传统文化,网络文化中人文素养方面的缺失会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使之对网络信息的判断能力、选择能力逐渐降低,进而导致大学生人文素养较低。

(三)功利主义盛行

受高校扩招、就业压力增大、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和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心理上表现出一定的功利主义倾向,以“功利性、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出发点:在学习上,以学习实用、受市场欢迎的专业的知识为主;在入党动机上,以更好地找工作、更便于考取机关单位职位为目的;在择业就业上,专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热门高薪行业,对基层工作却是抱着“找跳板”的想法。

二、金华丰富的人文精神对“诗路”建设的价值

(一)对诗路建设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金华古称婺州,自古山川秀绝、文豪迭出,既有骆宾王、张志和、冯宿、贯休等一批本地名人,又吸引了沈约、李清照、王安石、陆游等不少外来名人。文人所过之处,给金华的山川河流、楼宇建筑等留下不少传世名作。例如,山水诗派创始人谢灵运途径东阳溪之时写下了《东阳溪中赠答诗》二首:“可怜谁家妇?缘流洒素足。明月在云间,迢迢不可得。”“可怜谁家郎?缘流乘素舸。但问情若为?月就云中堕。”诗歌以男女赠答的方式,展现了金华东阳一带的风土人情。唐代诗人袁吉亦有对金华山的描写:“金华山色与天齐,一径盘纡尽石梯;步步前登清汉近,时时回首白云低。”凸显了金华神奇的山水形胜。南朝东阳郡太守沈约建玄畅楼而作《八咏诗》,玄畅楼也因此改名八咏楼。可以说,诗因楼而作,楼因诗成名——诗歌和楼宇相互成就使得八咏楼成为古婺胜景,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并留有诗歌。例如:有唐代诗人严维《送人入金华》的“明月双溪水,清风八咏楼”,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沈约八咏楼,城西孤岧峣”;更有李清照流传千古的《题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金华素有“小邹鲁”之称,历史上讲学群起、书院迭兴,在宋元时期尤为兴盛。婺学宗师吕祖谦与朱熹、张栻并称“东南三贤”,其创立的“吕学”与朱熹的朱学、陆九渊的陆学并为南宋前期和中期理学的三大流派;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与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并称为南宋的“事功学派”;以“北山四先生”(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为代表的“北山学派”成为程朱理学重要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八婺大地自此形成“崇文重教、文化昌盛”的氛围。由此可见,金华秀美的自然风景、深厚的文化积淀、浓厚的兴学育人气息,对诗路建设具有极高的价值。

(二)诗歌具有强大的教化功能,有助于提升大学生修养与品格

孔子认识到了《诗经》在教化人伦方面的功能,因此常以《诗经》为立言、立行的标准来教育弟子。历代诸多教育家都将诗歌作为教化学生的载体。金华市是浙江省教育大市,7 所地方高校的近10 万在校生,都是参与“诗路金华”建设、传承诗歌文化不容小觑的一个群体。

诗歌中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精髓。在培养新时代大学生人文精神、提升文化品位的过程中,让大学生学习古诗词,可以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起沟通的桥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及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三、高校参与“诗路金华”建设的优势

(一)高校人才聚集,为“诗路”建设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如果说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那么人才培养就是高校的强校之本,而学习传统文化则是培养优秀人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对于“诗路金华”建设来说,高校应具有使命感,诗路文化的挖掘和研究也离不开高校师生。比如,浙江师范大学的浙江诗路文化研究院在成立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对文旅融合与产业创新、乡村振兴和发展、非遗传承和开发等多个专题开展研究,参与编制了《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浙东唐诗之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单是诗歌文化的学理研究和应用研究就有30 多个横向课题以及30 多个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2019 年11 月,由浙江师范大学李义敏、张磊、莫世亮老师指导,余承霖、石靖菁等8 名学生参与的民间文书保护项目——《抢救最后的宝藏:民间文书“生存”状态的调查及对策建设》荣获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这足以见得高校已成为“诗路”相关研究和建设的中坚力量。

(二)有利于古诗词文化的学习、传承、再创新

古诗词佳作名篇不仅是可以春风化雨、陶冶情操的精神食粮,而且是能教会学生写文赋诗的“好老师”。它可以提高学生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语言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古诗词文化上的学习、传承、再创新。武汉大学龙泉明教授在“新时期大学生诗歌创作研讨会”上指出,校园是最佳的诗歌实验场所,青年与诗歌天然就是一体的。在朦胧诗人和第三代诗人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诗人大多有大学教育的背景,许多新锐诗歌的写作都来自校园[2]。

从传统文化角度出发,诗歌即歌诗,古代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无一不是曲乐相和、歌词一体,由此可见,诗歌和乐曲是密不可分的。继当下许多古诗词被改编成流行音乐后,在大学生中间广为传唱,许多大学生将古诗乐曲分享至短视频平台或微信朋友圈中,大大提高了古诗词的流传度和普及度,甚至有不少师生立足现代生活,自发为古诗词谱曲改编,恢复古诗词的审美韵律,让古诗词焕发出新的活力。

四、“诗路金华”背景下人文精神培养的经验做法

(一)创新宣传载体,营造文化育人氛围

目前,许多高校正在尝试建设融媒体中心,加强学校各媒体平台之间的交流互动,提升自身宣传聚合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在此前提下,各高校可通过校园官网、“两微一端”、校园广播、文化长廊、报刊板报等,多方式、多载体、多渠道地宣传和展示诗词文化,营造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创出精彩”系列元旦晚会就是一个创新诗歌文化传播载体的典型例子。该校于2017 年举行丝路诗会晚会,百余名中外学子齐聚一堂,分别用中文、英语、法语、俄语、土库曼语、阿拉伯语等近10 种语言朗诵中国及各自国家的著名诗歌,通过诗歌促进民心相通,为“一带一路”建设厚植民意基础。2018 年该校又举行主题为“五洲学子,共迎新年”的新年晚会,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 多名中外学生,用诗朗诵、非遗文化学习成果展示等形式进行了文艺汇演,取得了高质量的文化育人成效。两年的元旦晚会都采用了网络直播的方式并通过学校的新媒体矩阵对外传播,每年都至少有8 万人观看,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该校还因此连续两年获得浙江教育新媒体创新奖。

多方宣传、展示诗词文化,能不断深化高校人文底蕴,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激发学生朗诵、吟唱诗词的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塑造健全的精神品格。

(二)开展多样活动,提升实践育人成效

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在获得人文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具体行动和实践表现出人文行为后才得以养成的,所以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至关重要。为引起大学生对诗词文化的重视,增加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高校可结合自身教育模式参加或举办各类诗词相关活动,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在“清风廉政”月(五月)、“七一”建党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节点,大多数高校都会举办诗朗诵活动,在师生中增强对廉政文化、爱党爱国的认识和感知。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金湖诗会”“经典咏流传”为例,这两个活动已成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色校园活动品牌,学生通过诗词吟诵、诗词知识竞赛等形式,浸润在充满高雅诗意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能时刻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激发爱国情愫。

在语言教学中,诗朗诵也是重要的教育手段,学生参与诗朗诵不仅能体验到诗词的格律和音韵之美,还能更好地掌握诗词文化的内涵,感受创作者的情感,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文学知识、拓展见识。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对国际学生开展的诗朗诵教学便极具针对性和实效性。该教学模式不仅引领国际学生在全国、全省的演讲、翻译、诗朗诵等各级比赛中拔得头筹,而且起到了思政育人的作用,培养了大批知华友华的校友。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还定期举行“孔子讲堂”文化系列讲座,内容包括金华本地的传统风俗、汉字解构、诗词鉴赏等,不仅为中外学子提供了跨文化交流平台,还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生活,帮助学生进一步认知、传承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高校开展新时代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提高人文素养,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

(三)发挥学科优势,增强实践育人功能

高校在助力“诗路金华”建设时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办学定位、地域特点、人才资源,在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形成自身特色。当今社会,推动古诗词进第二课堂是完善新时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有效辅助手段。广州大学目前已出台系列措施,将经典诵读纳入第二课堂必修科目,这是拓宽学生视野、提升文化品位的重要方式,其可行性强、成效显著,可供金华地区高校借鉴参考。

另外,加强政校合作,推动传统文化落地,也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大举措。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17 年曾与浙江日报金华分社、义乌市委宣传部共同策划推出“万国思乡”“万国咏鹅”“万国迎春”系列诗会,该校多名国际学生参与诗朗诵,还亲身体验了陶艺、剪纸、百子灯、茶艺、书法等传统文化活动,其互动性之强、形式之新颖、内容之丰富,引起了多家国家级主流媒体的关注。

金华古村落资源丰富、特色鲜明、禀赋优异,一直是诗歌的吟咏对象,从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到李清照的“千古风流八咏楼”再到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都形象地诠释了金华的山水村落与乡土人情。自2015 年起,金华市相继举办了“海外名校学子走进金华古村落”活动,组织海外名校学子进入金华地区的古村落开展体验之旅,一方面为外国青年提供了感知真实中国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激发了海外学子为保护古村落和传统文化建言献策,极大地推动了金华与各个城市、各个领域的交流,助推国际合作,共同保护开发古建筑和传承优秀民宿文化,成为民间外交的典范。

结语

对“诗都”金华而言,诗路建设在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广经典人文教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教学立校、科研强校、文化兴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高校需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深刻领会思想精髓,认真挖掘精神要义,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达到高等教育与诗路建设合作共赢、互推互助的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诗路金华古诗词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岁朝清供
寿鹤延年
文旅融合视角下浙江诗路文化资源的开发研究
“诗路义乌”诗词曲大赛启事
浙江省新昌县七星中学诗路文学社
红气球请客
蜘蛛王要“吃”蓝脸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