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亚当·沙夫对马克思主义个体概念的理解

2021-01-02覃冠源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出发点费尔巴哈亚当

覃冠源

(南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299)

亚当·沙夫通过深入挖掘青年马克思的著作,力图重新恢复马克思主义人的传统,用人本学统摄马克思主义,从人的视角上更清晰、全面地展示马克思主义的面貌。为此,亚当·沙夫还专门创作了一本用于论述马克思主义个体的著作,即《马克思主义与人类个体》。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与人类个体》为立足点,深度剖析亚当·沙夫对马克思主义个体概念的理解。

一、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人类个体概念的看法

亚当·沙夫认为,人生哲学问题原本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传统之一。但是,由于当时处于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无产阶级政党为维护红色政权,极度重视群众革命运动,因而对于人的问题的研究就被放置其后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僵化的经济模式不仅无法给人民带来幸福,反而使人民的生活每况愈下,致使人民对社会主义产生了质疑。由此,人如何生存上升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亚当·沙夫从马克思青年时期的著作中看到了人生存的希望,认为必须要恢复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问题的传统,才能解决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困境[1]。

亚当·沙夫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人生哲学问题的传统来自先前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他指出,人的问题是以往一切社会主义中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是对以往非科学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一种批判性发展,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一环,自然也会继承人生哲学问题这一社会主义传统,而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意义所在。

然而,亚当·沙夫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以往非科学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个体问题上的见解又是不同的,二者的分歧主要在于出发点不同。马克思主义尽管继承了先前社会主义的个体及其问题,却又彻底颠覆了先前社会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无论讨论的主题是什么——无论是阶级斗争还是统治历史的规律——真实的、具体的个体,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才是一切分析的基础。”[2]与之相反,以往非科学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出发点是虚幻的、抽象的、不真实的人。因此,亚当·沙夫认为,从研究一开始,真实的、具体的个体就是马克思的理论出发点。纵观马克思一生,无论是在青年时期,还是在晚年时期,他都把人当作是其理论的出发点来加以研究,这在他的著作中表现得较为明显。譬如,亚当·沙夫指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写道:“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3]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 年手稿)》中,马克思继续指出:“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当然是出发点。”[4]凡此种种,都是亚当·沙夫为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这个问题所作的引证。以个体为出发点,亚当·沙夫对马克思主义个体问题展开了全面而细致的研究[5]。

二、马克思主义个体概念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对个体问题的研究得益于费尔巴哈,个体是其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从个体出发,想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哲学,就必须先对个体概念的含义进行分析。

亚当·沙夫认为,应该从以下3 个方面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个体概念。

首先,人类个体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一个客观对象。在马克思青年时期,德国哲学界到处充斥着黑格尔的影响。亚当·沙夫认为是费尔巴哈率先找到了克服黑格尔哲学的方法,他的哲学思想把抽象的人拉回到了现实中。在那个年代,这是一个惊人的发现。正是费尔巴哈哲学把人当作有生命的个体,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的论述,使当时的黑格尔哲学转向了正确的道路。

亚当·沙夫认为,马克思虽然对费尔巴哈的人的理论进行了批判,但是对费尔巴哈在这个方面的惊人发现是极为赞赏的。他指出,马克思认同费尔巴哈关于个体在自然属性方面的定义。马克思人类个体概念的首要因素就是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人类个体,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的人类个体。譬如,他指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不仅是能动的、充满活力的,而且也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人拥有能力和天赋,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但是人又是处在一定环境中的,又总是受到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持续不断地在发挥作用的。

其次,个体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其态度、观点和价值判断被解释为社会关系的一个功能。亚当·沙夫认为,虽然马克思认同费尔巴哈关于个体在自然属性方面的定义,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他们也产生了分歧。费尔巴哈哲学被马克思批判为一种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因为在费尔巴哈哲学中,唯物主义原则没有被贯彻到历史领域,仅限于自然观,因为它无法对个体概念的内涵进行完整的阐释。

在深入批判费尔巴哈的过程中,马克思总结出了个体概念的又一个含义。亚当·沙夫认为,马克思把人当作一种社会产物。譬如,他指出,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了人的问题,认为人是世界中的一部分。人来源于社会,受到国家等官僚组织的管理、控制。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继续解释这个主题:人的本质=全部社会条件[6]。对马克思的话语,即人的本质=全部社会条件,亚当·沙夫给出了自己的理解。他说:“给定条件下人的一般心理结构依赖于社会关系的形式,尤其在生产的领域。这些关系是他的意识的基础——这些关系创造了他的意识——尽管这个创造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2]67哲学家称为“人的本性”或者“人的本质”的东西因此被降低到一种社会关系的产物,或者社会关系的一个功能。亚当·沙夫认为,人出生于某种特定的社会之中,这种社会中的一定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制约着人,人一刻也不能不受到他们的影响。而且,每一代人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前一代人的发展的结果之上。在前人改造过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之上,人的态度、观点、价值判断及与此相关的制度整体被创建了。因为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人变成什么样最终是由社会来决定的,这完全超出了他的意料之外,个体通过教育被社会塑造了出来。

再次,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一个产物、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产物,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亚当·沙夫认为,马克思通过黑格尔得以开始逐步了解经济,但是他完全没有将黑格尔的自我创造思想奉为经典,更没有以此作为自己的人本思想的出发点。因为在马克思看来,所谓的黑格尔的自我创造思想不过是将劳动看作是一种精神活动,一种与现实实践毫无关联的虚幻的东西。他指出,马克思想要构建的是真正的自我创造思想。

亚当·沙夫认为,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提出了关于自我创造的思想:“人在改变他的生存条件的过程中,也改变了自身,生产了自身。”[2]74也就是说,人改变客观现实的活动是通过劳动来完成的。人所得到的一切都是劳动的结果。正是在具体的现实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然也就改善了人类生存的状态。不仅如此,人每一次改造客观现实的活动的结果,都为下一次的改造活动奠定了基础。在从事劳动的过程中,人不断获得新的认识,掌握新的生存技能,因而他自己也被改造了。更重要的是,连人自己也是被劳动生产出来的。为了生存,必须参加劳动,而为了劳动,就不得不与其他人交流,所以作为动物的人学会了用于劳动交流的语言,还制造了工具,使自己变得更高级了。人就这样形成了,而且,在随后的每一次劳动中,人都继续以这样的方式改变着自己。

亚当·沙夫认为,正因为有了自我创造的思想,实践范畴的意义更加清晰明了。他指出,马克思的实践与异化观念不同,二者不是一种彼此替代的关系。从对克服异化的研究来看,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开展革命实践才能达到这个目的。譬如,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就揭示了异化来自现实社会,属于物质力量的一部分,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而且,亚当·沙夫认为,克服异化并不是马克思的最终目的。因为马克思所提出的革命实践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进行的。这使实践与政治领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为个体的人联合起来采取了激进革命的方式,推翻了压迫人民的旧政权,建立起的社会主义国家,创造了历史。

猜你喜欢

出发点费尔巴哈亚当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哲学理论价值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亚当·卡罗拉的十大珍藏
语言层次
全世界最奇葩的男子 几十年来一直在长高
以“中国制造2025”规划为出发点的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建设
费尔巴哈宗教观研究述评
开车时别发短信
为青少年服好务是关工委工作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三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