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对策

2021-01-02徐利国

科学咨询 2021年13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职业政治

徐利国

(南京医科大学 江苏南京 211166)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转型、经济危机、就业市场的萎靡等,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严重影响。在社会现实中,有许多企业不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去寻找令人满意的求职者,而与日益增长的失业大学生相比,如何把自己的技能、能力和事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高等学校应从职业规划过程中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安排职业生涯规划教程,加强职业规划和思政教育的融合,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奠定良好的基础。当前,高校相关部门的重点工作都在招生、就业和专业课程改革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些缓慢。同时,许多大学生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缺乏紧迫感,也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1]。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分析职业规划中思政教育开展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追根溯源、对症下药,旨在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参考,为大学生健康发展和职业规划发展献计献策。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面临的困境

在大学里,学生面对的几乎都是书本上的理论学习,知识和技能仍然处于相对浅显的理解水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水平与纯理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2]。针对大学生面临的职业选择困境,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正起到了为大多数迷茫、无助、无目标的大学生点明方向的作用。思政教育与生涯规划融合,为每一名想要认定未来方向、经历磨砺而成长的学生提供了机会。对于尚未进入就业市场的大学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为他们的理论学习和终身职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潜在的目标方向。围绕这个方向,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生活,不断发挥自己的潜力,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一)教学思想缺乏明确性

大多数学生没有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习计划意识的原因是学生个人的职业意识不强,学校也没有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理念的贯彻。将思政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课有机结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客观分析未来职业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3],它可以作为学生选择专业和找工作的参考。思想政治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开展不尽如人意,教学过程仅限于课堂,脱离实践,没有根据大的就业市场环境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在缺乏正确判断力和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大学生的观念很容易陷入死胡同,误入歧途,会影响他们的健康发展。

(二)教学方法缺乏新颖性

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够创新,形式单一、方法陈旧[4],思想政治课内容枯燥、乏味,思想政治老师授课方式多以纯理论或理论辅以极少量缺乏科学性的实践为主,导致学生对课程抵触情绪较高。加上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只有少数学生学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理论知识,其他学生只能通过报纸、杂志或网络去了解,学到的知识点不可避免地会不全面。

(三)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调查发现,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有二分之一的学生认为他们专业教师没有经过职业规划课程的培训,上课内容完全照本宣科,对他们未来的职业规划没有指导意义[5]。大学阶段的学习已经从死记硬背走向自主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缺乏创新和针对性,必然受到学生的质疑。针对高校负责学生工作队伍建设中的教师思想政治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发展空间、成长发展环境等最薄弱的环节、最需要关注的教学内容单一宽泛等,应聚焦问题,提出相应的针对性措施。

(四)教学队伍缺乏专业性

缺乏专业指导老师,教学仅由辅导员开展。而教学分工不明确和琐碎的学生事务工作,牵扯了辅导员们大部分的时间精力,使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如时间不足、教学经验不足、专业不足、实践不足等,也不同程度地制约了课程的推进。教学环境也缺乏实践性,导致大学生职业目标模糊,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素质,也不知道就业形势如何。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缺陷原因探究

(一)从社会环境上分析

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有效地影响和改造学生的就业观和思想观,主要与复杂的社会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关[6]。高校没有通过职业规划教育来构建学习环境,创造模拟求职现场氛围来影响学生,没有将大学生、社会环境与就业有机结合,三者之间缺乏整体性。

(二)从高校环境上分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政教育受阻、成效不理想,主要问题是课程设置不能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与学生现实生活贴近程度不够,最终导致课程进行中抬头率不高,学生上课进行无关活动等现象持续发生。主要原因是高校没有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上课内容信息过时、上课方法枯燥无味、职业规划课课时较短。

(三)从学生角度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社会地位也一降再降,大学生开始缺乏社会认同感,出现不自信、心理自卑,不愿意找工作、不愿意面对社会的现象,缺乏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和短缺。

三、强化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一)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以构建高水平、高素质专业教师团队为基础,以职业生涯规划专家为中心,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研究专家,辅以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采用多层次的教育教学方法。其次,要加强思政教育的首位度,培养大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解析、自我管理的能力。例如,开展职业生涯模拟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大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充分利用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才能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规划观念,提高其适应社会、走向社会的能力。

(二)创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一是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课堂内,我们根据国家就业政策做好调整,提高职业规划课质量和思政教育水平。合理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应局限于一些职业学校及其相关专业,在全国高校范围内,根据各高校的具体情况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课堂外要加强校企合作,增加学生实习、实践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专业活动。二是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线上运用好网络化教学平台,如E-learning、超星等学习平台,实现网络化教学;线下利用好高校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举办跟职业规划相关的活动,如开展专业专家讲座、成功人士讲座、企业家进校等方式,让大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专业培养目标,尽早做好人生职业规划[7]。打通线上和线下教育,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适应学生多元化需求。

(三)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管理相结合,把管理育人作为教育的关键[8]。高校要根据教学计划和大学生成长规律,引导学生在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亮点和不足,积极反馈;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制定学习计划和职业目标。专业教师还要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熏陶,发挥“家文化”与情感因素的作用,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

四、结束语

面临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人生进程中不可忽略的、长期性、系统性的重要工程。高校应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与就业过程中的实际经验教训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建设意义的意见,逐步完善教学思路和教学重点;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功能和骨架地位,并通过“以人为本”的纽带予以连接和运用,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精神素养,从而具体化人生规划,明确人生目标,完成国家和人民赋予的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建设者、继承人的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职业政治
新时代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食品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与专业教育耦合实践研究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职业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