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工匠精神”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2021-01-02赖书聪詹一倪熊世浪曾智杰

科学咨询 2021年13期
关键词:双师工匠精神模具

郑 钢 赖书聪 詹一倪 熊世浪 曾智杰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清远 511500)

2015国家《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提高“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加强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培训。“中国制造2025”产业政策的出台,职业教育是产业发展创新的重要支撑。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职业教育也必须随之升级,作为职业教育的灵魂,教师的素质提高刻不容缓,“双师”素质或“双师型”教师的大量需求迫在眉睫。目前我国的”双师”素质或”双师型”教师的建设还不尽如人意,表现在结构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够等多个方面。专业教师普遍存在实践教学经验不够,信息化应用能力不强,大国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贯彻薄弱,学校对教师的“双师”素质提高的培训不足。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换代,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大量的技能型工匠型企业人才也进入职业教育领域,充斥在职业教师的队伍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职业教育需要既能理论教学,又能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1]。总体来说,对“双师型”教师成长路径的研究还有很多欠缺,尤其在政策的支撑,学校的衡量考核及激励标准上,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随着科技的发展,模具行业的更新换代也在不断加快。逆向工程,高速制造,无纸化生产和虚拟制造等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已应用于企业的生产中,模具行业逐渐进入集约式发展的轨道,传统的设计生产方式已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在职业教育的培养过程中,必须有效提高老师的素养。

一、基于“工匠精神”背景下模具专业“双师型”教师建设的困境

(一)模具专业“双师型”教师构建体系中,教师的职业道德及专业能力急需加强和提高

目前,一些模具专业教师在从教的过程中,缺乏应有的工作热情,职业道德有待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包括许多因素,其核心是教师的职业理念、行为习惯以及职业内心情绪。模具专业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职业理念的模糊,导致进取精神不足,专业教学中的能力偏弱,不能完全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加强职业道德的建设刻不容缓。职业院校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成绩参差不齐,受环境的影响很大,这就需要专业教师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关爱他们,不能因为部分学生成绩差而忽视他们的存在,更不能在教学中歧视学生。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是“双师型”教师建设的重中之重。模具专业教师专业素养和能力的建设,是“双师型”教师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目前各职业院校大力加强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训,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政策,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科研及教学反思能力等还需要进一步提高[2]。“双师型”教师建设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不足,并进行分析和思考。科研活动中积极关注参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方面,并把研究的结果应用于教学工作中,这样就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利于“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双师型”教师建设另一个方面要求专业教师不断对教学中的不足及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但由于教师的工作压力较大,教学任务较重,同时因为没有掌握先进的方法及手段,难以把研究结果应用于教学工作中。繁忙的教学工作也导致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当然也就没有进行教学的反思和改进。教育部明确要求职业院校专业教师需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包括咨询服务,旨在提高专业教师的任教水平和能力,彰显职业教学的目的。虽然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很多老师迫于要求去参与了企业实践,但由于参与的时间和力度并不够,导致效果并不太好,很多教师的企业实践时间还不足6个月,社会服务能力偏低,企业锻炼的成效不明显,最终体现在教学中专业能力提高不明显,不能完全支撑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模具专业“工匠精神”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制度还需完善

高职院校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力度,工匠精神也越来越多地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是从教师层面来说,基于工匠精神的认同,很多教师还停留在口头上。当然有很多的原因,比如培训机制还不完善,制度保障不够健全。教师认为只要理论知识丰富,专业技能够用,就能胜任日常的教学任务,不需要其他环节。教师往往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教学日常工作和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学习上,忽略了工匠精神的自我学习和培养,导致对工匠精神的理念认识不足,认识不够坚定。高职院校由于历史原因,高层次人才和专业的领军人物相对不足,教学的结构层次不尽合理。尽管近些年来提倡企业的能工巧匠进校兼职教学,但管理方面一直有待改善,专业教师的归属感需要进一步的改善和加强,这些都是直接影响工匠精神认同的重要因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缺乏对教师心理因素的探索,在建设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目标。教师心理上微妙的变化,时间一久,就会影响职业理想,弱化职业信念,“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贯彻工匠精神就会流于形式,当然培养大国工匠也就无法实现。当前,在“双师型”教师建设中有效贯穿工匠精神,制度保障是必须的。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工匠精神的提出更多的是停留在文件上,工匠精神制度化建设还需要下苦功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工匠精神的引领。没有科学的培训制度管理,缺失职业教师准入和任职条件,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体系,工匠精神融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就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当然职业教师的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目前,职业院校基于工匠精神建设的途径还是比较单一,教师对工匠精神的探索缺乏内在的动力,教师更多地关注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表现在对技术的研究学习比较热心,而对工匠精神的培养并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学校工匠精神的氛围相对来说也不够浓厚,学校层面引导教师对工匠精神的探索和培养力度有待加强。对尊重知识和人才的认识近些年来才逐步提高,但服务和奉献精神的制度化建设还没有形成体系。历史文化中对动手能力理解的误区依然存在,脑力至上,体力至下的观念还依然存在于一部分人的脑海中,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导致工匠精神的融入受到观念的阻碍,影响了工作效率。

二、工匠精神背景下模具专业“双师型”教师建设途径

(一)师风师德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

教师的师风师德,近年来上至中央相关部门,下至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反复强调其重要性,师风师德一票否决制更是体现了核心价值。专业教师首先是以德施教,要成为合格的“双师型”教师,首先是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社会的关系,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高尚的职业道德可以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的人格,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基于工匠精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引入工匠精神,在专业教师的职业生涯中,上升为一种道德的信仰,超越了一般的师风师德局限。工匠精神追求的核心内容包括敬业和奉献,是时代赋予专业教师的责任与荣誉,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经过工匠精神的洗礼,专业教师在教学和生活过程中会不断地反思和总结,追求更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奉献精神。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作用下,专业教师会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超越日常生活的繁琐和功利,对职业的理解更加深入。我校模具专业基于工匠精神“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线上线下的名师培训,广泛的爱国爱岗教育,扎实的引进和走出去政策,让一线的模具专业教师感受到了工匠精神在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价值。每年的送出去培训,通过与企业能工巧匠的协同工作,学习到了一线技工的大国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并应用于教学工作,在教学中精益求精,诲人不倦。近年来,模具专业的教学成绩斐然,在科研成果、竞赛及社会服务方面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二)模具专业工匠精神背景下产学研结合打造“双师型”教师

模具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打造,企业的实践锻炼是最有效的方式。专业教师把平时在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和研究项目课题带入企业实践,通过真实的企业锻炼,强化自身的科研水平和提高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感知生产一线技术发展的趋势,并把在企业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引入最新的技术标准,引导学生掌握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递进式科学学习方法。强化理实一体化教学,最终使得学生掌握专业岗位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积累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的素养[3]。针对老中青三代专业教师结构,“双师型”专业教师可以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带领年轻的专业教师进入企业生产现场,通过与一线的能工巧匠合作,尽早使青年教师在生产一线锻炼成长,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工匠精神的培育。近些年来,我校模具专业建立了长效激励机制,激励教师参加各类教师专业大赛,指导学生参加省市级以上的专业竞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尤其在教师竞赛的过程中,学习了最新的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及要求,掌握了模具专业最新的科技技术,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不断加强,工匠精神的人文素质不断攀升,对学生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除了挖掘内部的潜力,还需要不断引进技术人才,尤其是企业行业的能工巧匠。我校除了加大培养专职教师“双师型”教师的力度,大力引进专业能工巧匠。通过合同管理,绩效激励,效绩目标制订,逐步建立了一支业务素质高,技能水平强的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队伍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毕业设计,实作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的教学工作中,加强了学生技能实训锻炼的能力,灌输了工匠精神的人格影响,和学校的专业教师相映生辉,共同打造高素质模具技能人才。

三、结束语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贯彻工匠精神的精髓,构建切实可行的保障机制。在落实具体的策略过程中,专业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职业荣誉感是非常关键的内在驱动。将工匠精神融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培养专业教师职业道德的有效手段。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产教研深度合作,举办校中厂,厂中校模式,极大地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将教学过程及内容与产业技术深度融合,发扬工匠精神的传统,并广泛应用于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教学改革中,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双师工匠精神模具
《模具制造》月刊征稿启事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农村小规模学校“双师教学”美术教育模式探究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asiamo1d2021广州国际模具展
《模具制造》月刊2020年订阅通知
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院校双师队伍共同体探索研究
第十三届Asiamold广州模具展盛大开幕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