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
2021-01-02刘玉萍
刘玉萍
(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高级中学,新疆 阿勒泰地区 836699)
人们常说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的眼中只有老师眼里的那一个哈姆雷特,他们迷信老师,崇拜权威,在文学鉴赏中只是一味地人云亦云,缺乏自己的认识,确切地说他们不敢质疑,更缺乏创新能力。没有质疑就没有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他同时也指出:“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这不仅对青年人提出了创新的要求,而且对我们教师也提出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这更是新课程改革下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引导学生,把自觉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教学首要任务。那么如何在语文教育教学中落实这个目标,下面我就浅谈一下自己教学中一些具体做法。
一、积极培养学生的质疑的意识
(一)打破学生迷信权威的意识
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权威,应该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只有这样方能进步。在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时,有位同学站起来指出“妖童媛女”的媛应读“yuàn”,课本上有这个字的读音,而我把这个字读成“yuán”,我看了一眼我的书上的读音是“yuán”,我明白了我拿的是老版本的书,我当时觉得这是教育学生敢于质疑的好机会,就当场把它布置成作业,让同学回家后查资料,明天上课看看应该读哪一个音正确。第二天一上课就有同学说“媛”两个读音都有,不好确定,我看看了全班同学,问他们谁能告诉我哪一个读音正确,还是两个读音读任何一个都可以,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认为“yuàn”较正确,“yuàn”的词义是“美丽”,“妖童媛女”是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妖、媛”都是形容词,分别修饰“童、女”。“yuán”的词义是“姿态美好或牵连,相连”,“姿态美好”重在强调姿态,不能用来修饰“女”,也不符合构词规律,作为“yuàn”要比较合适。看到学生有根有据的回答,我率先给他鼓掌,并取出了事先准备好的棒棒糖奖励他。同时乘机鼓励学生要敢于对老师、书本发问,并让学生看我拿的这本书的读音是“yuán”,就不太恰当,让学生明白老师也迷信书本,没有怀疑这个字的读音,因而犯错误了。为此我在黑板上写上了一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我把这句话送给我的学生,就是想让学生明白读书不可迷信,要敢于质疑,倘若我们学习只是一味迷信前人已有的定论,那么只能裹足不前,永远不会有进步,永远也不可能超越前人。
(二)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存疑方生探究之趣,在趣中探究收获,往往激发学生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高一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在赏析《沁园春·长沙》这首诗歌中,我问学生“鱼翔浅底”中的 “翔”可不可以用“游”,我们日常都说鱼在水中游,这两个字大家觉得哪个好?站起的同学回答“翔”好,我追问为什么时,学生说书上作品是名人写的肯定用得好,再说我们初中做这样的题都选书上的好,不好还能选书上的吗?他理直气壮的解释竟赢得不少同学的点头赞许。面对这哭笑不得的解释,我很严肃地告诉大家,书上的词的确是好,但绝不是因为是名人写的它用得就好,而是名人能够准确地用这个词表达自己的情感。我列举了初中课本中的《小石潭记》一文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中的“游”是否可以换成“翔”,学生开始摇头,再追问为什么的时候学生都低下了头。我从这两篇文章的语境作者的情感给学生认真地分析了这两个词的不同用法。又让同学看“倏尔远逝,往来翕忽”这句没有一个“游”字,却处处体现鱼儿的游,岂不更妙!文章中应该用“翔”,还是应该用“游”是有它们所处的语境和所要表达的情感决定的,不是由名人决定的。从此班上的学生对有争议的问题都挺感兴趣的。这是一个好的契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被动听讲逐渐到敢于大胆阐述,课堂气氛从沉闷转向活跃。
(三)必须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众所周知,发现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想要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创新能力,无疑就是告诉我们一线教师这样一个道理,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提问是极其重要的。我们都知道《祝福》的理解是比较困难的,如何解读这篇文章,我让学生自己找作品的人物,分析为什么塑造这个形象,把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学生提出祥林嫂为什么死,四叔是否比四婶善良等问题。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去看和祥林嫂有关的人是如何对待她的,在今天人们会怎么对待她。在讨论中不断延伸,学生自然而然就明白了祥林嫂为什么死,知道四叔和四婶没有本质的区别,解决了这些问题,对文本的把握就比较容易了。培养学生自觉发现问题,主动探究,将被动学习化主动。
二、自觉授予学生探究方法
(一)在生活中去体验
文学作品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在生活中感悟,才更能体验作品的艺术匠心。我上课在讲到《鸿门宴》的座次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外出参加宴请时在就座的时候,遇到过什么问题,有什么讲究。大部分同学都知道尊者、老者坐上位,但对其他的情况就不甚了解。我就安排学生查找就座这方面的相关的礼法知识。同学们完成得非常好,甚至把不同朝代以左或右为尊都准确地说出,回到文本学生自然理解了鸿门宴不合理的座次,从而对项羽刚愎自用的性格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等到讲《林黛玉进贾府》时,对黛玉的让座,大家一下子就明白了。文学作品中刻意描绘的场景往往源自生活,还原在现实中的体验比空洞讲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理解兴趣,继而就会有为何这样写的探究意识。
(二)积极倡导学生之间合作探究的团队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我发现新疆孩子对古典诗词中出现的中国传统习俗不是很了解,我就让学生按小组合作的办法分头去查找中国一些传统佳节相关的习俗和相应诗文。按小组同学之间相互进行交流展示。这样快速让全班同学都了解了一些中国传统的文化习俗,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解决古诗文习俗问题的理解。这种短时间内能够让大家全面了解中国传统的合作探究做法在日常教学中常常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明白查缺补漏博采众长能够使我们的解决问题的视角更全面,更完善,质疑更有价值。
(三)从文本入手,在关键点上设疑
勇于质疑是基础,如何质疑才是关键,如何从被动到主动质疑,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正确发问。在教授《孔雀东南飞》时,我在课前预习布置了一个作业,女生写假如我是刘兰芝,男生写假如我是焦仲卿,编写这个故事的结局。学生写的结果与课文是截然不同的,学生一致地写成了抗争让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结局。我告诉学生,在当时的情况下,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结局也必然是像书上一样是悲剧。为什么是这样?大家可以查找资料想一想。很多学生就查找创作的时代背景,终于理解了我说的这句话的原因,也对封建家长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学生查找资料的过程也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形成自身认识的过程。这对很多学生养成了平时在学新课之前都了解作者、创作背景以及作品成因的探究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展了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角度,提升学生质疑创新的能力。
三、不断提升学生创新的能力
(一)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人们常说当所有的问题消失,真正的答案就出现了。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就是一个不断更新前进的过程。我记得教授《短歌行》的时候,我在班上问了一个问题: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大部分同学都认可传统的说法“奸雄”。我让学生自己去查历史资料。这个“奸雄”是否恰当?同学们自己通过查找资料对曹操有了新的认识,意识到“奸雄”评价多是受《三国演义》作者拥刘反曹的立场影响。走进历史,解开谜团让真相再现,从而激发学生渴望探索的好奇心。再讲《短歌行》,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也水到渠成。在教学中有些时候不讲胜过讲。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让学生自己学会探索寻找答案,往往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新”出现。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破而立的过程,一个创新的过程。
(二)肯定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展示的舞台
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教师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焰,让他们尽情地绽放光彩。我在上《鸿门宴》这一课中,在给学生疏通课文时,有位同学提“项伯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对翼的注解提出质疑,他举手说:“‘翼’,作为名词用为状语,教材上把它翻译成像鸟翅膀那样,我认为不准确,根据课文提示的语境,项伯在庇护沛公,应该是像大鸟张开翅膀庇护小鸟那样,如果把它译成像鸟张开翅膀更准确。”学生这样的发问使我吃惊,也让我兴奋。我觉得学生说得很有道理,学生不仅已经有了初步的质疑的能力,而且还能够有自己的理解,敢于质疑课本实属不容易。当时我激动地给以充分的肯定,同时引导全班学生认真讨论,最终我们选择了那位同学的释义。在平时教学中对这种敢于质疑,勇于探索,要充分肯定,在课堂给他们展示的舞台,激发他们打破陈规,才有创新的光彩闪现。
(三)要敢于给学生设置无禁区的思维
人们常说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在学习莫泊桑的《项链》这一课中,我曾让同学们重新设计续写个结尾。令人惊奇的是,学生简直就是天生的作家。有几个学生创作的结局写的真是出人意料,却又合情合理。只要我们放手,学生的创新能力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就及时给予他们肯定,学生也逐渐开始提出一些与我见解不同的观点。文学鉴赏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认识创新过程。回顾我们的教学,就是一个以问题为抓手鉴赏文本的过程,在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发问质疑。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如果要孩子思考,那么就得教会他质疑。可见质疑能力的培养问题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教学的灵魂,还是思维意识的能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根本保障。当然这种质疑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只能面对优秀学生,在重点中学进行,其实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培养,也有必要培养。教师在平时的语文课中,教育学生敢于质疑,同时也要自觉引导和鼓励学生,让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了,在提问、思考、交流的过程中获取了知识,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与快乐。虽然质疑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把质疑意识深植在学生的脑海中,必将有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那一天,创新也必然蓬勃而出。
四、结束语
如今教育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学生个人的创新能力的发展,对于学生而言,课堂中不仅仅需要学习一些概念性的知识,更加重要的是应该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学科中提升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教学方式的改变,使之更符合学生。同时,教师也需要在讲课过程中不断观察学生,对于他们的课堂反应进行总结反馈,找出学生学习当中的疑难问题。高中语文教师也需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对于学生喜欢的课堂教学形式能够有所了解,这样对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也会很有推力作用。教师要做有心人,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组织学生进行读、写、听、说等实践活动中,努力使语文学科成为培养质疑创新能力的一片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