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评价理念下语文课堂非期待答案探究
2021-01-02尹炳兰
尹炳兰
(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常州 213032)
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指挥棒”,教育评价是现代教育治理的重要环节。在我国教育系统,长期以来的“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评价方式将教育、学校和师生趋利化、片面化、工具化,极大地扭曲了教育本质并压抑了人的生命活力和创造性,严重背离了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目标。
2020年10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印发。该方案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坚决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在主要原则中提出“四个评价”(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并贯穿于各项任务和举措中,强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全面落实《总体方案》,探索增值评价,对语文课堂非期待答案关注与探究,指出要正确认识非期待答案的重要意义并有效引导,让学生看到自己前进的步伐,凸显语文课堂教学对“生命在场”的重视与呼吁,对教育过程中“人”的关怀与发展。
一、增值评价
增值评价(Value Added Evaluation)也称为附加值评价,肇始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英美等国家,近十年来在我国逐渐引起关注,并从研究走向实践,得到了人们的理解和认可。“增值”即价值增长,是经济学概念,指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增加量;“增值评价”即是对价值的增长量进行评判。
在教育评价领域,增值是指学生的“发展程度”,增值评价是一种以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原有基础上的变化来判定教育、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发展产生影响的发展性评价方式。学生综合素养的内涵包括但不限于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核心素养。与传统评价方式相比,增值评价具有两方面显著特点:一是不比基础比进步的“增加值”,即联系学生的原有基础和最终结果分析其综合素养的变化情况,重视起点、强调发展;二是不比背景比努力的“净效应”,即剔除教育中学校、教师和学生无法改变的因素,只对可以改变的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进行评价,尊重差异、关注过程。
增值评价的探索过程中,增值分析涉及大量专业的技术性问题,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以辅助和突破,以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作为语文教师,虽无法解决技术难题,却可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秉持增值评价理念,关注学生个体的努力程度和进步表现,从发展性角度进行纵向评价,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二、正确认识非期待答案
课堂教学是现代学校教育之根基,师生问答是课堂交往的主要言语行为,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张力。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尤其如此。但在真实课堂中,教师提问后只见“答案”不见“学生”的情况普遍发生,以传统评价方式对待学生的非期待答案,使得语文课堂成了一个充满霸权和意识形态的封闭的、压抑的话语环境。
以增值评价来观照语文课堂出现的非期待答案,可以发现它是教学过程中应然与实然、预设与生成的界点,是课堂教学资源新的生长点,在真实的课堂中是必然存在。
(一)助推课堂教学走向动态生成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具有互补性。预设是一种理想建构中的应然状态,遵循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体现出对文本的尊重,表现出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则是一种实然的真实课堂反应,尊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是对学生的尊重、课堂的尊重,侧重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在课程、文本、师、生的多方互动交往中,生成虽然是偏离预设的阻滞、中断和反复,但它的出现体现了教学活动的动态变化,不仅具有瞬时性的特点,也显示出鲜明的个体性。有教学智慧的教师,正是充分利用非期待答案的产生与消解,彰显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凸显生命真实。
(二)探索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可实践方法
课堂是师生共同建构的教学场域。双方都是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人,尊重彼此的主体性,才能营造平等、平衡的教学关系。若想形成、发挥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众多学者都在探索如何实现这一命题。但目前的讨论更侧重理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付诸实践仍有待追寻,而非期待答案正是解决学生主体性问题的一个切入点和抓手。在课堂问答过程中,学生产生非期待答案,反映出思维意识的形成,教师对非期待答案的反思就是对学生思维的思维。关注非期待答案,就是为学生主体性的实现找到了可实践的方法。
(三)提供探寻课堂交往与对话的新视角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关注语文课堂中出现的非期待答案,有助于了解师生之间相互协调运动的对话机制,帮助学生触摸真实环境下的社会交往。当学生没有出现期待行为时,教师通过何种方式使之认同并与其行动一致,而学生本人又是如何消解自己的非期待行为,与课堂中权力不对等的教师相互协调。目前对课堂交往与对话理论的研究侧重于指导教师话语表达,关注的是预设条件下教师如何做;少数不多的研究注意到学生,但落脚点仍是强调通过教师来促进学生的参与。而真实生成的非期待答案,正是师生双方课堂沟通的联结点所在,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寻找师生交往在“阻滞”时如何协调行动的社会机制,为探寻师生在课堂中的交往与对话提供新视角。
(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其核心任务是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而不是执着于以标准答案进行评价。期待答案的产生也并不意味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很多课堂看似热闹,学生拥有充分的发言机会,但实际上却是披着“对话”外衣的“独白”。教师的提问往往是“是什么”的知识性的无疑而问,并且通过对学生发言权的控制来寻找期待答案,这样的“一问一答”中教师仍是标准答案的垄断者,而标准答案也仅仅是个人意见。教师应该摒弃虚假的课堂交往,更多地鼓励学生追问、思考“为什么”,关注非期待答案,努力理解学生的“答”,从中发现学生目前的真实状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多元思维。
三、有效引导非期待答案
对非期待答案进行增值评价,探究其自身的“逻辑世界”,在倾听、理解、对话和反思的基础上,不再单纯追求教学过程的流畅,不再有意控制或者排斥非期待答案,而是抓住真实生成,以非期待答案为杠杆有效引导,撬动学生思维发展,注重学生的个体性和主体性,真正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期待真实生成,寻找灵动课堂
《总体方案》“四个评价”的彰显下,关注非期待答案的实质是在寻找课堂中预设与生成之间平衡与突破的点。教师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仅倾听、理解、宽容非期待答案,更要期待非期待答案,这是对教学生成的期待,对未知的期待。教师进行教学预设过程中,在设置问题时多提问理解、运用、判断类的问题,少提或者不提简单记忆类的问题,尽量牵引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在提问对象的选择时,增加问题的覆盖面,减少集中于个别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频率,多提供学生讨论的机会,尽量使教室中的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
(二)重视评价互动,提升教学智慧
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增值评价理念,教师应秉持有效交往的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三个原则,通过对非期待答案本身的语言进行深入分析,合理地认可、肯定和引导,与其展开对话。年轻教师否定、控制、排斥学生的非期待答案的原因之一,是其面对非期待答案的手足无措,担心课堂“脱轨”。在教学生命的成长过程中,伴随着对非期待答案进行分层归类、进行判断评价以及恰如其分的处理,教师不断积累、总结教学经验,即使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也已经形成了一种教师个体的教学智慧。
(三)鼓励主动开放,培养核心素养
教师对非期待答案期待的心态以及客观公正的评价,有利于发挥其背后隐藏的学生独特的观察力、判断力、思考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1.在寻异中求独特
每个学生都有主动思维的能力,鼓励非期待答案就是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允许学生独立地发表个人设想和见解,将个体思维的独特展现出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保护他们创新思维的萌芽,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在独特中求多向
每个人的思维是独特的,同时每个人的思维也是多向的,都有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考虑问题的潜力。鼓励学生的非期待答案,激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多方位的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敏捷性和灵活性。
3.在多向中求深刻
思维活跃并不完全等同于思维深刻。思维的深刻程度指向人的思维质量,是判断一个人思维品质的重要指标。鼓励非期待答案,不仅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更要注重“抽丝剥茧”出学生非期待答案中蕴含其思维深处的内涵,将对非期待答案的反思变为师生间一场思维与思维深层次的对话与碰撞,在教学相长中拓展双方思维的深刻程度。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而学生的思维、审美和文化方面的发展皆是在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增值评价侧重于动态剖析,教师要提高增值评价的认识与水平,合理面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具体的非期待答案,认真倾听、努力理解并积极展开对话,关注学生个体的努力程度和进步表现,让每个人的付出都能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以实现师生的共生、共长。